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课程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21cnjy.com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21·cn·jy·com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社会背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2、阶层:江南市民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
3、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4、文化:八股取士,理学日益僵化。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挑战孔子和儒学经典的绝对权威,追求个性发展。
(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评价: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著作《明夷待访录》
2.思想(对应分析思想产生的原因)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二)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2.学风:倡导经世致用(实践求真知,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评价: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三)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
(1)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2)朴素辩证思想: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2.评价: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思维方法。
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思维拓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提出“仁”推崇以德治民,实行“仁政”的民本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
法家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西汉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3.宋明理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人的伦理道德为主体的理论体系,用伦理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和人性。21教育网
(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
就是天理,“格物致知”
心学:
“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原。“致良知”,“知行合一”)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继承批判传统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与欧洲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新儒学有什么区别?原因何在?
区别:
(1)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范畴;
(2)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3)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原因: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2)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3)思想专制,儒家思想尤其是理学的严重束缚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
1、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演变历程与特征,必须让学生有清晰明了的认识。
2、
教学方法上,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因势利导。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