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探寻痴行原因。
2.鉴赏文笔,品析精妙痴景。
3.领悟文思,解读不凡痴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白描手法,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说理巧妙融合的方法。
2.理解张岱痴迷山水之乐的闲情雅致,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孤高自赏的情怀,并客观评判其消极避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缅怀往事,总是令人魂牵梦萦,思绪不宁。往事是吴自牧《东京梦华录》中再现的汴梁繁华;往事是鲁迅《朝花夕拾》中流露出的旧事温情。往事还是张岱《陶庵梦忆》中对西湖风月场景的追寻。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追念前尘旧事,看看此景、此事又会牵动他哪些情思呢?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评价语: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整齐有力。
过渡语:本篇文章选自《陶庵梦忆》。“忆”,即“回忆”。
二、教学过程
任务一:涵泳文义——知人论世探痴行
活动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张岱回忆了何事。
预设:张岱曾去湖心亭看雪,并偶遇金陵人。
评价语:概括的简洁又准确。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张岱看雪的行为,你会用哪个字。
预设:“痴”。
活动2探寻“痴行”表现及原因
过渡语: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
预设
(1)选择大雪三日的晚上去看雪。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不仅雪路行走艰难,且视线不好。
(2)张岱自己独往湖心亭看雪。
过渡语:看来这个张岱确实是个特立独行的“痴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痴的表现呢?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看来我们还需了解张岱过去的经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材料一,并从中分析张岱“痴行”的原因?
材料一:张岱出身明朝仕宦家庭,少为纨绔子弟,自小享受着优渥的生活,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崇祯五年,大明王朝政治统治还算基本稳定。思想文化领域上,王艮、李贽等人公开标榜人性的解放,主张童心、本真和率性而行。
预设:原来张岱家境优越,兴趣爱好广泛,是一位具有超凡脱俗审美的文人雅士。普通之事,寻常之景已未能满足他的审美情趣,再加上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追求标新立异正是他率性任真性格的表现。要看就看独特之景,要赏就赏出个性品味。
评价语:所以张岱选择在深冬寒夜独自一人看雪也就不足为奇。通过同学们的深入分析,“痴行”也变得合情合理了。
活动3探寻“痴行”心情
分析张岱赏雪前的心情如何?
预设:自己独往的惬意、对不俗之景的期待、对自己特立独行举动的自得和骄傲。
评价语:你的共情能力真强。带着这份欣喜、自得而又期待的心情,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又是如何来描写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任务二
任务二:鉴赏文笔——精炼白描品痴景
活动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任选角度鉴赏品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
(1)感官角度:雾凇沆砀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给人以触觉的冰冷之感。
(2)三个“与”字非常独特。文言文最讲究语言的精妙,作者反复用了“与”字。看似是赘用,却巧妙地呈现天、云、山、水连为一片,天地之间浑然一体的广阔境界。
(3)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几个量词让我感受张岱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小。若隐若现,依稀可辨。这两句描写雪景的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的渲染和烘托这是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呢?白描。
过渡语:白描原是山水画的一种技法,他的典型特征为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活动2:张岱回忆此景时为什么选择如此单调的色彩?结合链接材料分析原因。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作者时年35岁。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五十多岁的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预设
(1)时间之变:作者记忆中的西湖景色因太过久远而变得黯淡模糊。
(2)身份之变:由纨绔子弟、名士风度的公子变成隐居山中,过着异常凄苦的生活的隐居人士。
(3)心情之变:由年轻时期赏雪的欢愉之情变为经历国破家亡后回忆此景时产生的悲痛之情。此景在若干年后也变成了一幅凄清的泼墨画。
小结:所以有人说:“过去的幸福感越强,则越容易催生或凸显现在的哀愁感”。同一处雪景,因时事变迁,我们品味出不同时期的张岱流露出的多重情感。赏析回忆性散文,我们需要学会以两种视角去解读作者的心境。
过渡语:除了有自然美景,作者还回忆了什么场景呢?
偶遇金陵人。
任务三:领悟文思——偶遇知己辨痴心
活动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第二段,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猜想当年张岱见到金陵人的心情。并小组讨论张岱是否把金陵人当做知己?
【链接材料】
材料三: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以壳,食糟茄,面即发赪,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张岱《张东谷好酒》
预设:(1)张岱的心情是欣喜的。材料三中提到了张岱不擅长饮酒,甚至吃了带酒的茄子就会面部发红。在金陵人邀请他喝酒时,他仍然选择“”强饮三大白”,这里的“强”虽然是勉强,但依照张岱的性格和酒量,若是不情愿,即使热情邀请,也不会妥协。更不用说喝三大杯酒了。并且临走时还特意问了对方的姓氏,此举也是把对方当知己的表现。
小结:文章分析到这里,我们发现——中年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的是不俗之景,遇到的是不俗之人,体现的是不俗之趣,总体来说心情是愉悦的。
活动2:晚年的张岱回忆偶遇金陵人的心情又是如何呢?结合材料内容,体悟作者还传达了哪些情思。
材料四:“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预设:
回忆此事的心情是悲痛的。
(1)从矛盾处暗含家国之思。“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只答金陵人,可能是时间久远,作者确实忘记其姓名,但特意保留的金陵二字,突出此地在张岱心中的分量。金陵不仅是大明开国建都之地,也是自己最后反清的失败之地。这里寄托着张岱无数美好的回忆与希望,而希望的破灭,国家的灭亡,必会引起张岱内心巨大的伤痛以及对故国的思念。
(2)从年号来看。“崇祯五年”这个纪年法,如果明朝没有灭亡,它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期,但是对于晚年的张岱来说,“崇祯”二字流露出他对于亡国的沉痛,对故国的痴情。
小结:原来作者记忆深处的这场相逢传达的是他对故国的“痴心”,景还是此景,人还是旧人,但是情感和心境却由欣喜转为了悲凉。
小结:这节课我们追随张岱欣赏了一处雪景,并通过两种视角的分析,我们探寻了痴行的原因,鉴赏了淡雅清冷的雪景,明辨了其对故国的痴守,悟出了作者动人的家国之思以及内心无人诉说的凄凉之情。再回头看他种种“痴”的表现,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因为我们在走进张岱内心时也变成了他的知己。
任务四:拓展延伸——妙笔佳作话风骨
古往今来,像张岱这样独具痴心的文人志士不胜其数,他们都曾被误解为“痴人”,不被认可,无人理解,即使生活不断给予磨难,他们都在坚守着自己的“痴心”与“初心”。同学们还想到了哪些人物呢?仿照下面格式,来表达你的所思所感。
忆往昔
富贵烟云,采菊亦乐。——陶渊明
虽死何惧,丹心汗青。——文天祥
, 。——( )
, 。——( )
看今朝
袁隆平,一事一生,专注田垄,实现“禾下乘凉梦”;
预设
胜哉忍者,踏雪无痕——曹雪芹
肩承社稷,肝胆昆仑——谭嗣同
黄旭华,隐姓埋名,钻研潜艇,攻克“海底探索梦”;
仰望璀璨星空,痴人传递使命。
无惧世俗眼光,坚守初心我行。
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张岱”们身上的这份坚守,在未来的学业、事业中熠熠生辉。
任务五:课后作业——跨越千年传真情
1.基础作业:朗读并背诵全文。
2.拓展作业:学校广播站近期开展《千古风流人物》专栏,请你课外阅读张岱的《陶庵梦忆》其他章节,结合本篇文章内容,以《张岱的传奇故事》为题,向广播站投稿,不少于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