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课程目标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重点和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
(一)背景:(1)清王朝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二)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内容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立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四)影响:启迪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一)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中学为体,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封建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三)实践:开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新式学校等。
(四)评价: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1.经济
(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科技人才,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生产力)
(2)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瓦解封建经济。(生产关系)
2.文化:开启教育近代化。
3.政治: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三、兴民权,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是19世纪90年代)
(一)维新思想(纲领)
1.政治: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二)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80年代)
1.背景
(1)经济: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政治:民族危机和西方文明的影响。
2.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3.评价:提出维新思想,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
(三)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1.社会背景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
(2)
甲午战争惨败,洋务运动破产。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1.“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2.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孔子改制考》
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严
复
编译《天演论》
用进化论,批判君主专制,宣扬人民主权
3.实践: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4.评价维新思想
(1)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进步: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和进步的。
(3)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维拓展】
一.评价维新变法
1.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进步: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是爱国和进步的;
3.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1)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十分强大;
(2)维新派力量弱小,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与洋务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一)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近代工业化;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富国强兵。
(二)不同点
1.政治:洋务派维护清朝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2.经济: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3.思想文化: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三)产生差异的根源
1.社会条件:洋务派产生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清政府内忧外患时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2.政治地位: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四.中国近代化问题
(一)含义: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1.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2.政治:民主、法治化
3.文化:理性、科学化
(二)概况
1.历程:经历“器物(技术)-制度-思想”层次的演变。
2.特点:近代化进程发展曲折,举步维艰。
(1)经济上,近代工业比重小,重工业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政治上,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缓慢,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3)文化上,近代科学、教育和文化有所发展,但封建思想意识仍有深刻影响。
3.动力: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西方侵略与西方文明);
地主、官僚资产阶级运用政权力量被动适应;
民族资产阶级推动了近代化,但没有能够主导中国近代化进程。
4.阻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