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9 12:3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程目标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21·cn·jy·com
【三】重点和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新青年》的诞生(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
3.思想: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1教育网
《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2.基地:北京大学
原因:北大校长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二、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7,旗帜:民主和科学)
(一)内容
1.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和迷信。
(1)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2)科学: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对封建礼教,打倒“孔家店”。
3.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3)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典范。
(二)评价

质:资产阶级新文化

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经受民主与科学洗礼;
(3)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1)没有与群众运动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在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期:1917-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一)背景
1.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2.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二)传播
1.开始传播: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21cnjy.com
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
(1)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www.21-cn-jy.com
(2)研究马克思主义社团: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
(3)中共早期组织建立,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三)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
【思维拓展】
鸦片战争后政治力量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技术/器物-制度-思想”层次演变)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3)资产阶级维新派: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4)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三民主义。
(5)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1·c·n·j·y
【五】教学反思
1、
近代探索救国方案,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时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