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8 15: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探究文章写景部分,描绘画面美,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
3.借助背景资料,有理有据地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评价。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文章写景部分,描绘画面美,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
2.借助背景资料,有理有据地对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个叫张岱的人去西湖的湖心亭看了一场雪,他把他看到的景写下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湖心亭看雪》,他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景,我们一起走进文中去看一看。
二、精读课文,品析“此景”
任务一:找雪景描写句
提问:文中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是哪一句?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并朗读。
明确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任务二:品用字之妙
提问:你觉得这段写雪景的句子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与”:三个 “与” 字将天、云、山、水四个意象紧密联结,打破了彼此的界限,营造出 “天地一体、茫茫一片” 的苍茫感,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白雪覆盖,没有丝毫割裂,凸显雪景的 “宏大与交融”。
“一”:写天地间的雪景 “浑然一体,毫无杂色”,突出雪景的纯净与空旷。
“痕”“点”“芥” :将长堤、湖心亭、小舟这些原本不小的景物,写得如 “痕迹”“光点”“小草” 般渺小,以 “小景物” 反衬 “大空间”,凸显西湖雪景的 “静谧与空灵”,也暗含作者在天地间的孤独感。
任务三:概雪景特点
提问:结合刚才对句子和炼字的分析,请用“一片( )的雪景”填空,并说说理由。
预设:
一片(苍茫)的雪景:理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交融,茫茫无际,充满苍茫感。
一片(空灵)的雪景:理由——“一痕”“一点”“一芥” 将景物写得极简,没有多余色彩与杂物,像一幅留白的水墨画,透着空灵之美。
一片(静谧)的雪景:理由—— 冬夜深夜看雪,没有行人喧嚣,只有天地、山水与小舟,“两三粒” 人更显寂静,营造出无人打扰的静谧氛围。
二、探究“痴” 字,解读 “此情”
1.提问:全文中哪个字最能评价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行为?
预设答案:痴
痴于“看雪时机”:“是日更定矣”——“更定” 是深夜(晚上八时左右),寒冬深夜,常人早已避寒在家,张岱却独自出门看雪,违背常情,可见其 “痴”。
痴于“看雪方式”:“独往湖心亭看雪”——“独” 字凸显他不随俗流,不与他人同行,选择以孤独的姿态面对雪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 “痴于独处” 的执着。
痴于“雪景本身”:面对 “上下一白” 的苍茫雪景,他不是匆匆一瞥,而是细致观察到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将雪景当作 “艺术品” 细细品味,可见其 “痴于山水之美”。
2.提问:结合张岱“明亡不仕、隐居避世”的经历,你觉得他的“痴”仅仅是痴迷雪景吗?还藏着怎样的情感?
补充背景: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生活优渥,擅长诗文、书画。明朝灭亡后,他拒绝在清朝做官,隐居山林,生活穷困潦倒。《湖心亭看雪》选自他的散文集《陶庵梦忆》,这本书收录的都是他对明朝末年生活的回忆与感慨。
引导分析: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昔日的繁华已成过往,他深夜独自看雪,既是对自然山水的痴迷,更是借“孤独看雪”的行为,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与眷恋,以及对自己 “遗民” 身份的感慨 —— 雪景的 “空旷孤寂”,正是他内心 “家国沦丧、知音难觅” 的写照。因此,“痴”的背后,也有他对 “故国” 的痴情。
三、品析人物,读懂“此生”
提问:结合张岱的人生经历和课文中的行为,如果用“一个( )的张岱”形容他,你会填什么词?请说明理由。
助读资料:为了喝一杯好茶,他亲自种茶、制茶,研究泉水的优劣(《闵老子茶》);为了听一场好戏,他深夜去虎丘,从 “月上中天” 听到 “东方既白”,沉迷于丝竹声中的审美体验(《虎丘记》);为了赏一盏灯,他在元宵夜打造 “灯光如昼” 的场景,与友人游园赏灯,享受文人圈层的闲情逸致(《张灯结彩》)。
预设:一个(孤独)的张岱:理由—— 明朝灭亡后,他不做清朝的官,坚守对前朝的忠诚,以 “遗民” 身份隐居,看雪时的孤寂,藏着对故国的牵挂。
一个(孤傲)的张岱:理由—— 他放弃官场,选择 “独往湖心亭看雪”“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纷扰,沉浸在山水与回忆中。
一个(随性)的张岱:理由—— 想做什么就去做,一点也不委屈自己。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景的往事,描写了西湖雪后的宁静空旷之美,表现了作者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