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9 12: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课程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21教育网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工 具:石器(石器锄耕)、耒耜(耜耕);商周有少量青铜工具。
2、农作物:世界最早--粟、水稻
西周时期,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农业定居)
3、地位: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含义:提高土地利用率,从一年一熟,发展到一年两熟、三熟。
 条件有哪些?
1、生产工具: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以后)
(1)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西汉:犁壁;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曲辕犁,耕犁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西汉:代田法
(3)魏晋:耕耙耱技术。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3、施肥、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2)农业灌溉工具(识图):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商周:集体耕作,原因:
(1)生产力:耜耕、石耕
(2)生产关系:井田制
【二】春秋战国: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1、形成发展的条件:
(1)生产力:铁器、牛耕推广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政治:封建政府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规模小,沉重赋税、徭役,灾荒瘟疫。
2、小农经济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的基本单位;
(2)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地位和影响
(1)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征
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地  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区别
小农经济模式:家庭生产,男耕女织,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特征: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