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9 12: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40年代)
课程目标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随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的重要成就、特点及影响。
2.难点: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垄断的作用。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背景
(1)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科技: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如: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3)政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1866年德国西门子)、电动机和输变电技术;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高工效提高工业生产力;驱动火车、轮船;诞生新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合成材料――从煤和石油中提炼制成炸药、药品、染料、塑料、人造纤维;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进步:制造业和建筑业中,钢材取代木材和铁。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生产力
(1)诞生电力、石油、汽车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推动传统工业(纺织、钢铁及造船)的进步。
(2)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2、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放弃自由竞争原则,垄断组织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评价:(1)垄断组织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2)垄断组织渗入资本主义社会许多方面。(阅读漫画P35“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原因:
(1)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2)技术: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交流与传播。
(3)途径: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特征:欧美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表现在
(1)政治:瓜分世界,最终确立殖民体系。
(亚、非、拉等广大地区基本上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经济:列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发展。)
【思维拓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重化工业:电力、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传统工业;)
2、生活:改变了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改变?)
3、世界:欧美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特征:瓜分、统治世界,资本输出)
两次工业革命之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 期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40年代
影响相同之处
1.都是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促进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3.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化进程;4、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兴工业部门
棉纺织、交通运输,机器制造业
电力、石油、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
特点
工业成分
蒸汽时代,轻纺工业为主。
电气时代,重化工业主导。
生产关系
工厂制,自由主义。
垄断组织
科学与技术关系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范围
以英国为主
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经济
(1)西方国家对华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世界市场;
(2)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近代工业产生。
2、政治
(1)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猛烈冲击旧制度,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3、文化思想
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政治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猛烈冲击旧制度,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资产阶级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2、经济
(1)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时期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3、文化
(1)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为重要思潮;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
【四】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线是世界市场,教学中需要从资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料、市场、劳动力、科技等经济发展要素,从经济、政治制度、价值取向,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分析世界市场演变机制。
学生进入新的知识视野,需要注意教学方法技巧,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