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9 12: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课程目标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
( http: / / www.21cnjy.com )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鸦片战争前(封建)
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半封建)
1、封建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
2、资本主义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拓展商品、原料市场。
2、过程:
(1)
“纺”与“织”分离:洋纱取代土纱
“织”与“耕”分离:洋布取代土布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丝、茶等)。
3、影响:
(1)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瓦解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客观条件)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师夷长技以自强)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央以奕訢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5、内容
(1)军事:以“自强”为旗号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②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2)经济:打出“求富”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3)文化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6、破产和失败原因:
(1)破产: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2)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7、评价洋务运动
(1)经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生产方式)
  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科技人才;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瓦解本国封建经济。
(2)政治: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没有走上富强道路。
(3)文化:开启教育近代化。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社会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部沿海地区
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点:(1)雇佣关系,机器生产;
(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因: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