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1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6.1遗传和变异现象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9 06: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遗传和变异现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授课PPT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等概念,学生能够形成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基本生命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2.通过分析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释生物界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开展探究活动 “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践,观察和比较自身与同学的性状,提升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遗传和变异现象,学生能够形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能够准确识别生物的性状,区分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通过实例分析和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生物性状中归纳出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特征,理解遗传信息在亲子代间传递与性状表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遗传和变异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有趣的图片,包括小猫家族中猫妈妈和小猫们毛色相似但又有细微差异的图片,以及人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外貌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点的照片。提出问题:“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小猫和猫妈妈毛色会有相似和不同?我们人类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新课讲解 一、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 1.性状的概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性状的内容,展示苹果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个苹果,它有哪些特征呢?” 在学生回答后,总结并讲解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性状。接着,列举人体的一些性状,如头发的颜色、眼睛的形状、有无耳垂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性状概念的理解。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观察苹果图片,思考并回答苹果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倾听教师讲解,结合自身和身边同学的情况,理解人体性状的例子,如有的学生可能观察到自己是直发,有的同学是卷发,这些都是性状的体现。 2.相对性状的概念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 “个体间性状的比较” 活动,让学生 4 人一组,互相观察并记录组内成员以下性状:眼睑(单眼皮或双眼皮)、酒窝(有或无)、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能或不能)。活动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提问:“通过这个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存在不同表现类型。然后,讲解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在生物学上叫相对性状。为了加深理解,展示更多相对性状的例子,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番茄果实的红色和黄色等,并强调相对性状并非只有两种不同类型,像人的眼色有蓝色、茶色和黑色;牡丹花有红色、黄色、绿色和白色等。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认真观察并记录其他成员的性状,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发现不同同学在同一性状上有不同表现。倾听教师讲解,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观察教师展示的更多例子,巩固对相对性状的认识,可能会提出一些关于相对性状判断的疑问,如兔子的长毛和白毛是不是相对性状等。 二、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1.遗传现象 (1)教师活动:展示一些家庭亲子照片,如孩子和父母在外貌上非常相似的照片,如眼睛形状、脸型相似等。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照片,你们能发现子女和父母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回答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接着,讲解这种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叫做遗传。为了进一步说明,列举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俗语。展示书上有关性状遗传的漫画,让学生分析漫画中体现的遗传性状,提问:“漫画中的孩子哪些性状遗传自父亲,哪些遗传自母亲?” (2)学生活动:观察家庭亲子照片,思考并回答子女和父母性状相似的地方,如有的学生可能说照片中的孩子和父亲一样都是高鼻梁。倾听教师讲解遗传概念,理解常见俗语所体现的遗传现象。观察漫画,分析并回答漫画中孩子遗传自父母的性状,如可能回答孩子的头发卷曲程度像母亲,眉毛形状像父亲等。 2.变异现象 (1)教师活动:展示另一组家庭照片,照片中子女和父母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差异,如肤色深浅、身高差异等。提问:“同学们,再看这组照片,除了相似之处,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存在差异。教师讲解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就是变异现象。变异使得生物界丰富多彩,比如不同品种的花卉颜色各异、不同种族人类的外貌特征有较大差别等。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变异现象,如不同品种的狗体型、毛色差异很大等。 (2)学生活动:观察照片,思考并回答子女和父母及子女个体间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可能说照片中孩子的肤色比父母都要白一些。倾听教师讲解变异概念,理解变异对生物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积极分享自己知道的变异现象,如有的学生提到不同品种的猫,眼睛颜色不一样等。 3.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及意义探讨 (1)普遍性展示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物类群(如微生物、植物、动物)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实例,如细菌的抗药性遗传与变异、不同品种花卉的花色遗传与变异、不同鸟类的羽毛特征遗传与变异等。展示后,组织学生讨论:“从这些实例中,你能体会到遗传和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引导学生从生物的适应性、物种稳定性、进化等方面思考。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实例,积极参与讨论,可能会回答遗传能保证生物物种的相对稳定,使得生物能够在一定环境下生存繁衍,而变异可以使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等观点。 (2)意义总结 教师活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遗传保证了生物物种的相对稳定,使得生物能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繁衍;变异则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推动生物的进化和新物种的产生。例如,农作物的优良性状通过遗传得以保留,而新的变异品种可能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或更高的产量,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强调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活动:倾听教师总结,理解遗传和变异对生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记录关键内容,如遗传保证物种稳定,变异推动进化等,并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遗传变异的例子体现了这些意义。
课堂小结 1.人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在遗传学上都称为性状。 2.人和生物体的每一种性状,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现类型。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3.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同时,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板书设计 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每一种性状都有多种表现 1.性状的概念 2.相对性状的概念 二、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1.遗传现象 2.变异现象 3.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的普遍性及意义探讨
教学反思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