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检测试卷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唐人张守节在其《史记正义》中有如下记载:“河东盐池畦种,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既驮池中水上畦中,深一尺许,以日曝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棋子)。及暮则呼为畦盐”。上述记载中未涉及到的概念或操作是( )
A.分散系 B.分液
C.蒸发 D.结晶
2. (2024·常州期中)2024年5月,全国首座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建成投运,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储能工程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其电解液含各种碳酸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的 L电子层上排8个电子
B.O2-的结构示意图:
C.碳酸氢铵的电离方程式:NH4HCO3===+H++
D.1H2与2H2互为同位素
3. (2025·苏州段考)下列实验仪器选用正确的是( )
A.用10 mL的量筒量取8.2 mL浓硫酸
B.用230 mL的容量瓶配制NaCl溶液
C.制取蒸馏水,用人体温度计测量蒸馏烧瓶支管口蒸汽温度
D.用托盘天平称量5.03 g Na2CO3固体
4. (2024·连云港期中)下列所选仪器或操作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分离CCl4中的I2 B.给液体加热 C.制备蒸馏水 D.稀释浓硫酸
5.配制480 mL 1.0 mol·L-1 NaCl溶液,部分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天平、5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B.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
C.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29.25 g
D.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使配得的NaCl溶液浓度偏低
6. (2024·丹阳期中)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激光操控方法,从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Ca原子,实现了对同位素Ca的灵敏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原子核内中子数为41
B.Ca的核电荷数为21
C.C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0
D.一个Ca原子的质量为41 g
7. (2024·盐城期中)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温等压等体积的N2和H2O所含分子数目一定相同
B.0.1 mol·L-1NaNO3溶液中所含Na+的数目为0.1NA
C.0.1 mol H2F+中所含电子的数目为NA
D.含3.2 g CH3OH的水溶液中所含氧原子的数目为0.1N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粒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是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如果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那么它们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不小于4
9.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做蒸馏实验时,液体沸腾后发现忘记加沸石,可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B.若用CCl4萃取Br2后的水层还有颜色,则可以再进行萃取,直到水层为无色
C.少量强碱溶液滴到皮肤上时,要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D.用酒精灯加热烧瓶、蒸发皿时,都需要垫上陶土网
10. (2024·靖江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实验测得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在固定的轨道上做高速圆周运动
C.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可能发生变化
D.科学家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11. (2024·连云港期中)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灼烧某盐溶液,火焰颜色为黄色,没有看到紫色火焰 该溶液一定没有K+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12.已知核反应Sn→H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B.S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2
C.X元素是硅元素
D.X中A为31
13.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2CO3在酒精灯上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能观察到紫色火焰,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利用焰色反应不可区分NaCl与Na2CO3固体
C.焰色反应一般用铂丝、细铁丝蘸取药品做相关实验
D.更换样品时,需用盐酸洗涤铂丝,然后在酒精灯上灼烧至几乎无色才能蘸取新样品
14.将a g Fe2O3、Al2O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100 mL 0.05 mol·L-1的盐酸中,然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使Fe3+、Al3+刚好完全沉淀,消耗NaOH溶液100 mL,则NaOH溶液的浓度为( )
A.0.1 mol·L-1 B.0.2 mol·L-1
C.0.05 mol·L-1 D.无法计算
15.乙醇(C2H6O)是一种在生活、工业及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常温下是液体,与水互溶。乙醇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2H6O+3O22CO2+3H2O,空气不足时会产生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的摩尔质量为46
B.CO2与CO互为同素异形体
C.1 mol CO2与1 mol O2含有的分子数相同
D.将0.5 mol乙醇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
16.某溶液可能含有S、C、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溶液的离子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硝酸钡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
B.一定有C
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S是否存在
17.结晶水合物受热时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取28.70 g ZnSO4·7H2O加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100 ℃时所得固体的化学式为( )
A.ZnSO4·4H2O B.ZnSO4·3H2O
C.ZnSO4·2H2O D.ZnSO4·H2O
18. (2024·扬州期中)镁铝碱式碳酸盐[MgaAlb(OH)c·xH2O]是一种新型无机阻燃剂。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26.95 g样品进行灼烧至恒重,生成CO2 1.12 L(标准状况)。分析测得残留物中MgO为12.00 g,Al2O3为5.10 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a+3b=c+2d
B.样品中n(Al3+)=0.10 mol
C.镁铝碱式碳酸盐的化学式为Mg6Al2(OH)16CO3·H2O
D.样品中结晶水的质量为0.45 g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9分)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提纯或分离使用的装置的序号填在后面横线上。
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泥沙的混合物: 。
②从食盐水中获取NaCl固体: 。
③分离互溶的CCl4(沸点为76.75 ℃)和甲苯(沸点为110.6 ℃)的混合物: 。
(2)在装置A和装置B中都用到玻璃棒,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装置C中①的名称是 ,此装置中冷凝水应从 (填“a”或“b”)流入。
(4)某实验合成的乙酸异戊酯(难溶于水,密度为0.867 g·mL-1)经水洗后与水层分离的正确分液操作是 (填字母)。
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放出
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
20.(9分)(2025·苏州段考)H2SO4和NaOH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已知浓硫酸应密封保存,否则会吸水而使浓度降低。
Ⅰ.H2SO4溶液的配制
(1)某次实验中五组同学每组都要用250 mL 1 mol·L-1H2SO4的溶液,现有浓硫酸一瓶,瓶上标签如图,请帮助他们计算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Ⅱ.NaOH溶液的配制
(2)实验室需配制490 mL 0.5 mol·L-1的NaOH溶液,配制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
和胶头滴管,配制前要称量NaOH固体 g。
Ⅲ.某同学认为上述浓硫酸可能因保存不当而使浓度降低,甲小组同学重新测定配制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甲组同学用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来测定20 mL H2SO4溶液的浓度,消耗0.5 mol·L-1的NaOH溶液76.00 mL。则H2SO4的实际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Ⅳ.乙、丙、丁、戊四组同学也模仿甲同学进行实验,他们测定时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如下表:
组别 乙 丙 丁 戊
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 76.10 mL 79.50 mL 76.00 mL 75.95 mL
(4)甲、乙、丁、戊四组同学一致认为丙组同学在配制H2SO4溶液时出现了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填字母)。
A.未冷却就转移定容
B.配制溶液时,未洗涤烧杯
C.配制溶液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D.加水时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
21.(16分)Ⅰ.根据下列微粒回答问题:1H、2H、3H、14C、14N、16O、56Fe、35Cl2、37Cl2。
(1)以上9种微粒共有 种核素,写出两个由上述核素形成的10电子微粒的符号: 。
(2)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9种微粒中合理的微粒,下同)。
(3)质量数相等的是 ,中子数相等的是 。
Ⅱ.化学计算有重要应用。
(4)把7.8 g镁铝合金加入过量盐酸中,完全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氢气8.96 L。求混合物中镁的质量 。
(5)①氢氧化钠试剂瓶上应贴的标识是 (填字母)。
②实验室为确定一瓶NaOH溶液的浓度,用盐酸中和25.00 mL该NaOH溶液,当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0.100 mol·L-1盐酸22.50 mL。则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2.(12分)(2025·苏州段考)硫酸铜在水产养殖业中可用于防治多种鱼病,不同鱼类对硫酸铜浓度的适应性不同,在使用时需注意掌握用量。为测定某CuSO4溶液的浓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实验步骤:
(1)步骤②中检验固体是否洗涤干净选用的试剂为 。
(2)步骤③灼烧固体时盛放药品的仪器是 。
(3)步骤④称得固体质量为2.33 g,则c(CuSO4)= mol·L-1。
(4)若步骤①将烧杯中的固液混合物转移入过滤器时未洗涤烧杯,则导致c(CuSO4)的测定值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组装实验仪器(夹持装置略去);
②……
③在各仪器中加入相应的试剂;
④调整D、E两管中液面相平,读数并记录;
⑤将CuSO4溶液全部滴入A中,反应完全后,再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⑥待体系恢复至室温,调整D、E两管中液面相平,读数并记录。
(5)请补充实验步骤②: 。
(6)已知实验中使用的Zn粉质量为m g,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为V mL,某同学计算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该计算值比实际值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检测试卷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唐人张守节在其《史记正义》中有如下记载:“河东盐池畦种,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既驮池中水上畦中,深一尺许,以日曝之,五六日则成盐,若白矾石,大小若双陆(棋子)。及暮则呼为畦盐”。上述记载中未涉及到的概念或操作是( )
A.分散系 B.分液
C.蒸发 D.结晶
答案 B
解析 上述文言文主要意思是就像种地一样,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混入雨水,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五、六日即可结晶成盐。该过程中涉及到溶液(分散系)、蒸发、结晶等,没有分液的过程,故选B。
2. (2024·常州期中)2024年5月,全国首座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建成投运,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储能工程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其电解液含各种碳酸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的 L电子层上排8个电子
B.O2-的结构示意图:
C.碳酸氢铵的电离方程式:NH4HCO3===+H++
D.1H2与2H2互为同位素
答案 A
解析 O2-的结构示意图为,B错误;碳酸氢铵的电离方程式为NH4HCO3===N+HC,C错误;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D错误。
3. (2025·苏州段考)下列实验仪器选用正确的是( )
A.用10 mL的量筒量取8.2 mL浓硫酸
B.用230 mL的容量瓶配制NaCl溶液
C.制取蒸馏水,用人体温度计测量蒸馏烧瓶支管口蒸汽温度
D.用托盘天平称量5.03 g Na2CO3固体
答案 A
解析 没有230 mL的容量瓶,配制230 mL的NaCl溶液应该用250 mL的容量瓶,B错误;蒸馏水的沸点是100 ℃,不能用人体温度计来测量蒸汽的温度,C错误;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5.03 g Na2CO3固体,D错误。
4. (2024·连云港期中)下列所选仪器或操作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A.分离CCl4中的I2 B.给液体加热 C.制备蒸馏水 D.稀释浓硫酸
答案 C
解析 I2易溶于CCl4,分离CCl4中的I2应采用蒸馏法,A错误;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B错误;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内稀释,D错误。
5.配制480 mL 1.0 mol·L-1 NaCl溶液,部分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天平、5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B.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
C.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29.25 g
D.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使配得的NaCl溶液浓度偏低
答案 C
解析 实验室中没有480 mL容量瓶,故需选用500 mL的容量瓶,则本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有天平、500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A项正确;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顺序: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和摇匀等,故题述实验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④③,B项正确;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故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固体的质量为0.5 L×1 mol·L-1×58.5 g·mol-1≈29.3 g,C项错误;定容时,仰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体积偏大,即配得的NaCl溶液浓度偏低,D项正确。
6. (2024·丹阳期中)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激光操控方法,从Ca原子束流中直接俘获Ca原子,实现了对同位素Ca的灵敏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原子核内中子数为41
B.Ca的核电荷数为21
C.C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0
D.一个Ca原子的质量为41 g
答案 C
解析 C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20,核内中子数为41-20=21,A、B错误,C正确;一个Ca原子的质量为,D错误。
7. (2024·盐城期中)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温等压等体积的N2和H2O所含分子数目一定相同
B.0.1 mol·L-1NaNO3溶液中所含Na+的数目为0.1NA
C.0.1 mol H2F+中所含电子的数目为NA
D.含3.2 g CH3OH的水溶液中所含氧原子的数目为0.1NA
答案 C
解析 等温等压等体积的N2和H2O,其物质的状态不一定相同,物质的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溶液体积未知,无法求算Na+数目,B错误;1个H2F+所含电子数为10,则0.1 mol H2F+中所含电子的数目为NA,C正确;3.2 g CH3OH物质的量为0.1 mol,其所含O原子数目为0.1NA,但溶液中的水也含有O原子,则含氧原子的数目大于0.1NA,D错误。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两粒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是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如果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那么它们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不小于4
答案 C
解析 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可能是两种离子,如Na+和O2-,A错误;由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不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如H+,B错误;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所以两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C正确;一般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H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D错误。
9.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做蒸馏实验时,液体沸腾后发现忘记加沸石,可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B.若用CCl4萃取Br2后的水层还有颜色,则可以再进行萃取,直到水层为无色
C.少量强碱溶液滴到皮肤上时,要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D.用酒精灯加热烧瓶、蒸发皿时,都需要垫上陶土网
答案 D
解析 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不需要垫上陶土网,故选D。
10. (2024·靖江期中)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实验测得原子核外的电子,绕核在固定的轨道上做高速圆周运动
C.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可能发生变化
D.科学家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答案 D
解析 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1H中就没有中子,A错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错误。
11. (2024·连云港期中)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灼烧某盐溶液,火焰颜色为黄色,没有看到紫色火焰 该溶液一定没有K+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答案 A
解析 观察钾离子的焰色需透过蓝色钴玻璃,B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也可能是硫酸钡等,因此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中可能含有、HC、、HS等,D错误。
12.已知核反应Sn→H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核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B.S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2
C.X元素是硅元素
D.X中A为31
答案 A
解析 核反应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S的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34-16=18,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2,B正确;根据核反应,推知X元素的质子数为16-2=14,是硅元素,C正确;根据核反应可得34+1=A+4,解得A为31,D正确。
13.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反应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2CO3在酒精灯上灼烧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能观察到紫色火焰,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
B.利用焰色反应不可区分NaCl与Na2CO3固体
C.焰色反应一般用铂丝、细铁丝蘸取药品做相关实验
D.更换样品时,需用盐酸洗涤铂丝,然后在酒精灯上灼烧至几乎无色才能蘸取新样品
答案 A
解析 焰色反应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故选A。
14.将a g Fe2O3、Al2O3样品溶解在过量的100 mL 0.05 mol·L-1的盐酸中,然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使Fe3+、Al3+刚好完全沉淀,消耗NaOH溶液100 mL,则NaOH溶液的浓度为( )
A.0.1 mol·L-1 B.0.2 mol·L-1
C.0.05 mol·L-1 D.无法计算
答案 C
解析 n(HCl)=0.05 mol·L-1×0.1 L=0.005 mol,加入NaOH溶液使Fe3+、Al3+刚好完全沉淀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根据氯原子守恒,n(NaCl)=n(HCl)=0.005 mol,则n(NaOH)=n(NaCl)=0.005 mol,所以c(NaOH)==0.05 mol·L-1。
15.乙醇(C2H6O)是一种在生活、工业及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常温下是液体,与水互溶。乙醇燃烧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2H6O+3O22CO2+3H2O,空气不足时会产生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醇的摩尔质量为46
B.CO2与CO互为同素异形体
C.1 mol CO2与1 mol O2含有的分子数相同
D.将0.5 mol乙醇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1
答案 C
解析 乙醇的摩尔质量为46 g·mol-1,A错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非金属氧化物,不是单质,不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将0.5 mol乙醇溶于1 L水中得到溶液的体积不是1 L,则溶液的浓度不是0.5 mol·L-1,D错误。
16.某溶液可能含有S、C、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溶液的离子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硝酸钡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 )
A.一定有S
B.一定有C
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
D.不能确定S是否存在
答案 D
解析 向①中继续滴加过量稀盐酸时,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和C;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银,但并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有Cl-,因为原溶液中已经加入了稀盐酸。
17.结晶水合物受热时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取28.70 g ZnSO4·7H2O加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100 ℃时所得固体的化学式为( )
A.ZnSO4·4H2O B.ZnSO4·3H2O
C.ZnSO4·2H2O D.ZnSO4·H2O
答案 D
解析 28.70 g ZnSO4·7H2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受热时失去结晶水,17.9 g ZnSO4·xH2O的物质的量也为0.1 mol,则ZnSO4·xH2O的摩尔质量为179 g·mol-1,x=1,化学式为ZnSO4·H2O,故选D。
18. (2024·扬州期中)镁铝碱式碳酸盐[MgaAlb(OH)c·xH2O]是一种新型无机阻燃剂。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准确称取26.95 g样品进行灼烧至恒重,生成CO2 1.12 L(标准状况)。分析测得残留物中MgO为12.00 g,Al2O3为5.10 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a+3b=c+2d
B.样品中n(Al3+)=0.10 mol
C.镁铝碱式碳酸盐的化学式为Mg6Al2(OH)16CO3·H2O
D.样品中结晶水的质量为0.45 g
答案 C
解析 n(CO2)==0.05 mol,n(MgO)==0.3 mol,n(Al2O3)==0.05 mol,则n()=0.05 mol,n(Mg2+)=0.3 mol,n(Al3+)=0.1 mol,依据电荷守恒,可求出n(OH-)=0.8 mol,再依据质量守恒,可求出m(H2O)=26.95 g-0.05 mol×60 g·mol-1-0.3 mol×24 g·mol-1-0.1 mol×27 g·mol-1-0.8 mol×17 g·mol-1=0.45 g,n(H2O)==0.025 mol。a∶b∶c∶d∶x=0.3∶0.1∶0.8∶0.05∶0.025=12∶4∶32∶2∶1,从而得出镁铝碱式碳酸盐的化学式为Mg12Al4(OH)32(CO3)2·H2O。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6分)
19.(9分)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请将下列提纯或分离使用的装置的序号填在后面横线上。
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泥沙的混合物: 。
②从食盐水中获取NaCl固体: 。
③分离互溶的CCl4(沸点为76.75 ℃)和甲苯(沸点为110.6 ℃)的混合物: 。
(2)在装置A和装置B中都用到玻璃棒,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装置C中①的名称是 ,此装置中冷凝水应从 (填“a”或“b”)流入。
(4)某实验合成的乙酸异戊酯(难溶于水,密度为0.867 g·mL-1)经水洗后与水层分离的正确分液操作是 (填字母)。
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放出
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 。
答案 (1)①A ②B ③C (2)引流 (3)蒸馏烧瓶 b (4)D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对准小孔)
解析 (1)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泥沙的混合物,属于固液分离,选用A装置。②用蒸发的方法从食盐水中获取NaCl固体,选用B装置。③用蒸馏法分离互溶的CCl4和甲苯的混合物,选C装置。
(2)A是过滤装置,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装置C中①的名称是蒸馏烧瓶;为提高冷凝效果,冷凝水应“低进高出”,此装置中冷凝水应从b流入。
(4)乙酸异戊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经水洗后与水层分离的正确分液操作是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放出,选D。
20.(9分)(2025·苏州段考)H2SO4和NaOH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试剂。已知浓硫酸应密封保存,否则会吸水而使浓度降低。
Ⅰ.H2SO4溶液的配制
(1)某次实验中五组同学每组都要用250 mL 1 mol·L-1H2SO4的溶液,现有浓硫酸一瓶,瓶上标签如图,请帮助他们计算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Ⅱ.NaOH溶液的配制
(2)实验室需配制490 mL 0.5 mol·L-1的NaOH溶液,配制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
和胶头滴管,配制前要称量NaOH固体 g。
Ⅲ.某同学认为上述浓硫酸可能因保存不当而使浓度降低,甲小组同学重新测定配制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3)甲组同学用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来测定20 mL H2SO4溶液的浓度,消耗0.5 mol·L-1的NaOH溶液76.00 mL。则H2SO4的实际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Ⅳ.乙、丙、丁、戊四组同学也模仿甲同学进行实验,他们测定时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如下表:
组别 乙 丙 丁 戊
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 76.10 mL 79.50 mL 76.00 mL 75.95 mL
(4)甲、乙、丁、戊四组同学一致认为丙组同学在配制H2SO4溶液时出现了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填字母)。
A.未冷却就转移定容
B.配制溶液时,未洗涤烧杯
C.配制溶液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D.加水时超过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吸出
答案 (1)18 (2)500 mL容量瓶 10.0 (3)0.95 (4)AC
解析 (1)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18 mol·L-1。
(2)500 mL 0.5 mol·L-1的NaOH溶液中n(NaOH)=0.5 mol·L-1×0.5 L=0.25 mol,m(NaOH)=40 g·mol-1×0.25 mol=10.0 g。
(3)NaOH与H2SO4的反应为2NaOH+H2SO4===Na2SO4+2H2O,则n(NaOH)=2n(H2SO4),0.5 mol·L-1×0.076 L=2×0.02 L×c(H2SO4),c(H2SO4)=0.95 mol·L-1。
(4)丙组同学在测定时所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则所配制H2SO4溶液的浓度偏大。A项,导致溶液总体积偏小,可知所配制H2SO4溶液浓度偏大;B项,溶质没有完全转入容量瓶中,所配制H2SO4溶液浓度偏小;C项,导致溶液总体积偏小,所配制H2SO4溶液浓度偏大;D项,导致溶质的量偏小,所配制H2SO4溶液浓度偏小。
21.(16分)Ⅰ.根据下列微粒回答问题:1H、2H、3H、14C、14N、16O、56Fe、35Cl2、37Cl2。
(1)以上9种微粒共有 种核素,写出两个由上述核素形成的10电子微粒的符号: 。
(2)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9种微粒中合理的微粒,下同)。
(3)质量数相等的是 ,中子数相等的是 。
Ⅱ.化学计算有重要应用。
(4)把7.8 g镁铝合金加入过量盐酸中,完全反应后得到标准状况下氢气8.96 L。求混合物中镁的质量 。
(5)①氢氧化钠试剂瓶上应贴的标识是 (填字母)。
②实验室为确定一瓶NaOH溶液的浓度,用盐酸中和25.00 mL该NaOH溶液,当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0.100 mol·L-1盐酸22.50 mL。则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答案 (1)7 1O、14N1H3、14C1H4、16O1H- 14N1、14N1、16O2-(任写两种) (2)1H、2H、3H (3)14C、14N 14C、16O (4)2.4 g (5)①B ②0.090 mol·L-1
解析 (4)设镁、铝分别为a mol、b mol,则24a+27b=7.8,8.96 L氢气即=0.4 mol,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结合反应可得a+1.5b=0.4,解得a=0.1,b=0.2,则镁的质量为0.1 mol×24 g·mol-1=2.4 g。
(5)①氢氧化钠为腐蚀品,则试剂瓶上应贴的标识是B。②NaOH+HCl===NaCl+H2O,则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90 mol·L-1。
22.(12分)(2025·苏州段考)硫酸铜在水产养殖业中可用于防治多种鱼病,不同鱼类对硫酸铜浓度的适应性不同,在使用时需注意掌握用量。为测定某CuSO4溶液的浓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实验步骤:
(1)步骤②中检验固体是否洗涤干净选用的试剂为 。
(2)步骤③灼烧固体时盛放药品的仪器是 。
(3)步骤④称得固体质量为2.33 g,则c(CuSO4)= mol·L-1。
(4)若步骤①将烧杯中的固液混合物转移入过滤器时未洗涤烧杯,则导致c(CuSO4)的测定值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方案二】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组装实验仪器(夹持装置略去);
②……
③在各仪器中加入相应的试剂;
④调整D、E两管中液面相平,读数并记录;
⑤将CuSO4溶液全部滴入A中,反应完全后,再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
⑥待体系恢复至室温,调整D、E两管中液面相平,读数并记录。
(5)请补充实验步骤②: 。
(6)已知实验中使用的Zn粉质量为m g,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为V mL,某同学计算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该计算值比实际值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1)AgNO3溶液 (2)坩埚 (3)0.40 (4)偏低 (5)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6)实验⑥读数前未恢复至室温,测得氢气的体积偏大,计算与稀硫酸反应的Zn质量偏大,与CuSO4反应的Zn质量偏小,则测得c(CuSO4)偏小
解析 (1)少量CuSO4溶液与足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过量的溶液存在Cl-,步骤②中检验固体是否洗涤干净即检验是否存在Cl-,选用的试剂为AgNO3溶液。
(3)步骤④所得固体为BaSO4,质量为2.33 g,物质的量n===0.01 mol,n()=0.01 mol,则c(CuSO4)===0.40 mol·L-1。
(4)未洗涤烧杯,部分硫酸钡有损耗,导致c(CuSO4)的测定值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