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三中(苏教版)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三中(苏教版)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9 16:5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南省海口三中(苏教版)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考查范围:1-2单元,各有侧重)
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学生直接在试卷上答题;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积累运用(18分)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肇庆(zho

污垢(gu)
圩子(yū)
秕谷(


B.
淙淙(cóng)
贮藏(chù)
精髓(suì)
惘然(wàng)
C.
和煦(xù)
寒噤(
jìn)
袅袅(niǎo)
剔透(tī)
D.
古刹(sà)
应酬(chóu)
苍穹(qióng)
恍惚(huǎng)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鱼惯
乏味
张皇
分道扬镳
B.清朗
愉悦
祭祀
登峰造极
C.柔曼
挺拨
寓所
狼狈不堪
D.孕育
拾级
嶙峋
消声匿迹
3.依次填入下面文中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甘肃张掖的焉之山为葱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山上林海松涛, ;山下沟壑纵横, ;山谷之中,獐、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尚有钟山寺、玉皇殿 松林山峰之中 不可多得的消夏避暑、游览观光之胜地。
A.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点缀 实为
B.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位于 实为
C.碧波无际 清泉淙淙 位于 可谓
D.清泉淙淙 碧波无际 点缀 可谓
4、默写(6分)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______________;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河豚欲上时。
(3)羌笛何须怨杨柳,
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春色未曾看。
(5)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
5、列一段话中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将改正后的句子写下来。(2分)
①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我校语文组举行了以“文学与生活”为主题的文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有优秀书籍推介,有学生作品展览,有生活剧表演等等。②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道理。
语句①应改为:
语句②应改为:
6.名著阅读(2分)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用(
)来选拔官员的,她第四次出游来到了(
)(国名)。
二、综合性学习
(6分)
7、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2014年广受好评。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①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
②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中,主持人要求同组两人,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成语时,甲组选手用
“禽鸟”“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你认为哪组描述好?为什么?(3分)
③仿照例句写话。(2分)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


三、
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1题(12分)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⑾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原文有删改)
8、作者被蜜蜂蛰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时间
作者态度
产生原因
下午蛰后


)惋惜
1.疼痛难忍2.(

)
午夜时分
感激
1.唤起了我的疼痛感2.(

)
9、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3分)
10、赏析下面句子:(3分)
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儿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
11、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文章中真正的黑暗以及人为光明的理解,并说说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8分)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 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 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 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 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3.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4.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15.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3分)
                 
             
16.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杨氏力守项城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则谁守(
)(2)诚主也(

(3)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4)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18.“/”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2分)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②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2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氏是个怎样的人。(4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21——22题(4分)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1.诗中的“孤蓬”与“     ”都喻指题目中的“友人”。(2分)
22.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人
的情感。(2分)
四、作文
(50分)
23.
题目:时时想起你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答案)
一、(18分)
1、C(2分)
2、B(2分)
3、A
(2分)
4.
(1)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2)芦蒿满地芦芽短(3)春风不度玉门关(4)笛中闻折柳(5)君子好逑
(6分)
5、①句: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
②句: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道理
(或“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明白了要写好作文,就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道理”)(4分)
6、跳绳比赛
慧骃国(2分)
二、综合性学习
(6分)
7、①答案略。能抓住“有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两方面概括即可。②甲组好。(2分)
理由示例:甲组既提示了成语用字,又提示了成语的意思,暗示性比较强。(2分)
③答案略。须使用比喻句且句式一致。(2分)
三、(46分)
(一)(12分)
8.
①懊恼
②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③唤起我对黑暗的柔情(3分)
9.写故乡的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而居室的花季还在,(1分)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1分);然后引起下文,引出了蜜蜂蜇“我”的情节(1分)
10.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被蜜蜂蜇去的剧烈疼痛,引发了后文由于疼痛对黑暗的柔情感悟(3分)
11.真正的黑暗是洁净的,是上帝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人为的光明是指人们在夜晚人为地制造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奢侈,是糜烂的的光明。作者感情:不主张过度消费,对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奢侈生活的厌恶,她崇尚健康洁净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圣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分)
(二)(18分)
12.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4分)
13.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2分)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2分)
(共4分)
14.(1)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2)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共4分)
15.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3分)
16.示例一: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芳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
示例二:故乡是春雨中静默沉睡的小村庄,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倾城的绮梦,一抹浅笑的时光。(3分)
(三)(12分)
17.(1)那么(2)
确实
(3)吃(4)一起。(2分)
18.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2分)
19.①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②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4分)
20.大敌当前,杨氏劝丈夫不逃避,能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着想,并能激发起众人保卫家园的士气,可见她是一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的人。(4分)
参考译文:建中四年,项城被叛军所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 ”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 ”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 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 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 ”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召集了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守城。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四)
21.
浮云
(2分)
22.依依惜别(依依不舍)(不舍)(2分)
四、作文 (略)(5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