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一)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一)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10: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走进动物园——等式的性质(一) 课时 第3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式与方程”领域的要求,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和观察,探索并理解等式的性质。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发现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聚焦于“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基本性质,这是解方程的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符号意识的重要载体。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称量小金丝猴体重的情境,理解“小金丝猴的体重 + 笼重 = 总重”这一等量关系,能正确列出形如x+150=500的方程。
2. 经历借助天平平衡原理探究等式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规律。
三、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一),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能够借助天平的直观演示,清晰地解释这一性质的合理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天平保持平衡”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等式保持相等”的数学规律,建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利用此性质解方程做好充分准备。
四、学习难点
难点在于如何将天平的操作过程准确地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操作才能保持平衡,容易忽略“同时”和“同一个数”这两个关键条件。此外,从具体的天平操作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如a=b,则a+c=b+c),需要较强的概括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会停留在具体情境的理解层面,而无法实现一般化的认知飞跃。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情境建模评价:在给出“笼重150克,总重500克,求小猴体重”的问题后,观察学生能否独立设未知数并列出正确的方程x+150=500,评估其应用意识。
2. 观察推理评价:在展示天平动态变化图示时,提问学生“如果两边都加一个10克砝码,天平会怎样?”、“如果两边都拿掉一个20克砝码,天平又会怎样?”,根据回答判断其是否理解平衡的维持机制。
3. 归纳表达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评估其语言组织能力和抽象概括水平。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方程的概念,并能根据简单情境列方程,但还不知道如何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他们对天平的工作原理有基本的生活认知,知道“平衡意味着两边质量相等”。本节课是连接“列方程”与“解方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必须依托天平这一直观教具(或模拟图示)来展开教学。建议采用“问题驱动—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规律,逐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延续,提出新问。 (1)、引入新情境,激发探究欲。
教师讲述:昨天我们去了熊猫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动物园的另一个区域——灵长类动物区。饲养员叔叔正在给一只活泼的小金丝猴称体重。这只小猴子很淘气,不肯单独站在秤上,所以叔叔把它连同它的小笼子一起放在了电子秤上,显示总重量是500克。已知这个小笼子本身重150克。那么,这只小金丝猴到底有多重呢?
展示课本第52页场景图:左侧人物指向天平,右侧人物操作天平,天平左盘是装有小金丝猴的笼子,右盘是砝码,对话框写着“笼重150克”。
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吗?
引导学生分析:小金丝猴的体重 + 笼子的重量 = 秤上显示的总重量。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个关系?
学生回答:可以列方程。
(2)、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提问:如果用字母x来表示小金丝猴的体重(单位:克),那么这个方程该怎么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x + 150 = 500。
教师板书:x + 150 = 500
明确:这是一个我们已经认识的方程,但它里面有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数x。我们的目标就是想办法求出x的值。但是,直接看不出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x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呢? 二、借助天平,探究性质。 (1)、回顾平衡,提出假设。
引导语:还记得我们之前用天平找米粉质量的情景吗?当左右两边质量相等时,天平就平衡了。现在,我们把这个方程x+150=500想象成一个平衡的天平。
解释:天平的左边放着“小猴体重x”和“笼子150克”,右边放着“总重500克”的砝码,因为它们相等,所以天平是平衡的。
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左边只剩下“小猴体重x”,我该怎么办?显然,我需要把左边的“150克笼子”去掉。但如果只从左边拿走150克,左边变轻了,天平就会向右倾斜,不平衡了!这说明等式也被破坏了。
追问:怎样做才能既去掉左边的150克,又让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在右边也做点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如果我们在右边也拿掉150克,那两边都减少了相同的重量,应该还能保持平衡。
(2)、动态演示,验证猜想。
展示课本图示:在原有平衡的天平基础上,左右两边各增加一个10克的砝码。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天平的状态有变化吗?
学生观察后回答: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追问:为什么还是平衡的?
引导:因为两边都增加了相同的质量(10克),增加的量相等,所以原有的平衡状态没有被打破。
数学表达:原来的等式是x+150=500。两边都加上10,变成(x+150)+10=500+10,也就是x+160=510,这个新的等式依然成立。
接着展示另一幅图:在平衡的天平上,左右两边各拿掉一个20克的砝码。
提问:这次天平还平衡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仍然平衡,因为两边减少的质量一样多。
数学表达:在等式x+150=500的两边同时减去20,得到(x+150)-20=500-20,即x+130=480,等式依然成立。
小结:无论是同时加上相同的质量,还是同时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都能保持平衡。 三、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1)、提炼共性,表述性质。
提问:从刚才的两次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完善:
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时,等式仍然成立;当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时,等式也仍然成立。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强调:这里的“同时”和“同一个数”非常重要。必须是两边一起操作,而且加或减的数要完全一样,否则平衡就会被打破。
(2)、符号化表达,深化理解。
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数,且已知a=b,那么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回答:a+c=b+c,a-c=b-c。
教师肯定并板书:
如果 a = b,则 a + c = b + c。
如果 a = b,则 a - c = b - c。
解释:这就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我们称之为“等式的性质(一)”。它告诉我们,等式就像一架精密的天平,只要两边承受的变化完全一致,它的平衡状态就不会改变。这个性质将是我们解开方程谜题的关键钥匙。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填空理解
1. 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式子。
(1) 如果 x = 8,那么 x + 5 = 8 + ___
(2) 如果 y = 12,那么 y - 3 = 12 - ___
(3) 如果 a + 7 = 15,那么 a + 7 - 7 = 15 - ___
(4) 如果 b - 4 = 9,那么 b - 4 + 4 = 9 + ___
二、判断正误
2. 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5,等式仍然成立。( )
(2)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一定成立。( )
(3) 如果 x = y,那么 x + m = y + n 一定成立。( )
三、生活联想
3.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等式的性质(一)”来解释?
九、学后反思
本节课成功地以“称小金丝猴体重”这一连贯情境为线索,自然引出了求解方程的需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于利用天平的直观操作,让学生亲眼见证了“同时同量增减,平衡不变”的物理现象,并将其顺利迁移到数学领域,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通过“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观察验证—总结规律”的完整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性质的内涵,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归纳阶段,适时引入字母表示一般性,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跨越。整个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课堂氛围活跃,探究氛围浓厚。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口头表述时仍会遗漏“同时”或“同一个数”等关键词,需要在后续练习中不断强化,确保概念表述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