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5课时等式的性质(二)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5课时等式的性质(二)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10: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走进动物园——等式的性质(二) 课时 第5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式与方程”的内容要求,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是解形如ax=b和x÷a=b类型方程的理论基础。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的探究过程,发展其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符号意识,并能运用该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分析金丝猴与鹦鹉体重关系的情境,理解“鹦鹉质量×3=金丝猴质量”这一倍数关系,能正确列出形如3x=2.4的方程。
2. 经历借助天平平衡原理探究等式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规律,并明确“0不能作除数”的限制条件。
三、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二),即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能够借助天平上砝码数量增减的直观演示,清晰地解释当一边的质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另一边必须进行相同倍数的操作才能维持平衡,从而建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从“总量相等”过渡到“倍数相等”的认知,为后续利用此性质解方程做好准备。
四、学习难点
难点在于如何将天平上“增加相同数量的物体”与数学中的“乘法”运算建立起对应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乘除操作才能保持等量关系,容易忽略“同一个数”和“0不能作除数”这两个关键点。此外,从具体的天平操作(如放上三组相同的砝码)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表达式(如a=b,则a×c=b×c),需要较强的类比推理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会将“加几个”与“乘几倍”混淆。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情境建模评价:在给出“金丝猴重2.4千克,是鹦鹉体重的3倍”的问题后,观察学生能否准确找出倍数关系并列出正确的方程3x=2.4,评估其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2. 观察推理评价:在展示天平动态图示时,提问“如果左边放一个物体重x克,右边放三个各重80克的砝码且天平平衡,那么x是多少?”、“如果两边物体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两倍,天平还平衡吗?”,根据回答判断其是否理解倍数变化下的平衡机制。
3. 归纳表达评价:鼓励学生对比性质(一)和性质(二),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新发现的规律,评估其知识迁移和概括能力。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的性质(一)并能解形如x±a=b的方程,具备了继续探究的基础。他们对“倍”和“平均分”的概念有丰富的算术经验,但尚未将其与代数方程联系起来。本节课是等式性质的深化,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发展,适合通过类比前一节课的探究模式来展开教学。建议采用“旧知迁移—情境驱动—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中金丝猴与鹦鹉的对话场景,激发兴趣。教学中应着重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如一侧放一个未知物,另一侧放三个相同已知重量的砝码),帮助学生理解“3x=240”这类方程的本质,并自然引出等式性质(二)的探究。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新问。 (1)、引入动物对话,激发兴趣。
教师讲述:在动物园里,不仅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和活泼的小金丝猴,还有许多会说话的美丽鹦鹉。有一天,一只金丝猴和一只鹦鹉在树上聊天。金丝猴骄傲地说:“我的体重可是有2.4千克呢!”鹦鹉不服气地回应:“这有什么了不起,你的体重正好是我的3倍。”
展示课本第55页场景图:金丝猴与鹦鹉站在树上对话,金丝猴说“我的体重是2.4千克,相当于你的3倍。”
提问:听了它们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鹦鹉重多少千克?
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金丝猴的体重是鹦鹉体重的3倍,也就是说,鹦鹉的体重乘3等于金丝猴的体重。
(2)、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提问:如果用字母x来表示鹦鹉的体重(单位:千克),那么这个方程该怎么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3x = 2.4。
教师板书:3x = 2.4
明确:这是一个新的类型的方程,我们之前没有学过怎么解。但是别担心,我们可以像上次研究加减法一样,再次借助天平的智慧来找到答案。 二、类比探究,发现性质。 (1)、回顾旧知,启发新思。
引导语:上一次,我们通过观察天平两边同时加减相同质量来研究等式性质。今天,我们来看看当天平两边的数量发生倍数变化时,会发生什么。
设想一个天平,左边托盘放着一个未知重量的物体,我们称它为x克。右边托盘放着三个相同的砝码,每个重80克,天平是平衡的。
提问: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写出哪个等式?
学生回答:x = 80 × 3 或者 x = 240。
解释:右边总重是240克,所以左边也必须是240克。
(2)、动态设想,验证猜想。
提出问题:现在,如果我们把天平左边的物体换成三个同样的物体(即3个x),为了让天平重新平衡,右边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左边变成了原来的3倍,右边也应该变成原来的3倍才公平。
预设学生回答:右边也应该放三组,也就是总共9个80克的砝码。
数学表达:原来的等式是x=240。现在左边变成了3x,右边变成了240×3=720。新的等式是3x=720,它依然成立。
反向思考:如果从一开始平衡的状态(x=240),我们把两边的数量都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边变成(1/3)x,右边变成240÷3=80,这时等式(1/3)x=80也成立。
小结:无论是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如3),还是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如3),等式都保持着它的相等关系。 三、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1)、提炼共性,表述性质。
提问:结合刚才的设想和之前的天平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新的规律?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对比性质(一)进行归纳。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完善:
当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时,等式仍然成立;当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时,等式也仍然成立。
板书: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特别强调: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除以同一个数”时,这个数绝对不能是0。因为0不能作除数,这是数学的基本规则。
(2)、符号化表达,深化理解。
进一步引导:如果我们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数,且已知a=b,c≠0,那么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回答:a×c=b×c,a÷c=b÷c。
教师肯定并板书:
如果 a = b,则 a × c = b × c。
如果 a = b,且 c ≠ 0,则 a ÷ c = b ÷ c。
解释:这就是等式的第二条重要性质。它告诉我们,等式就像一个公平的交易,只要两边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缩小,它们的价值关系就不会改变。这条性质将帮助我们解开像3x=2.4这样的方程。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填空理解
1. 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式子。
(1) 如果 x = 8,那么 x × 5 = 8 × ___
(2) 如果 y = 12,那么 y ÷ 3 = 12 ÷ ___
(3) 如果 4a = 20,那么 4a ÷ 4 = 20 ÷ ___
(4) 如果 b ÷ 5 = 7,那么 b ÷ 5 × 5 = 7 × ___
二、判断正误
2. 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1) 等式两边同时乘0,等式仍然成立。( )
(2)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0,等式不一定成立。( )
(3) 如果 m = n,那么 2m = 2n 一定成立。( )
三、生活联想
3.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等式的性质(二)”来解释?
九、学后反思
本节课延续了“探究等式性质”的主线,成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金丝猴与鹦鹉体重”的生动对话,自然引出了倍数关系和新的方程类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巧妙地采用“设想天平变化”的方式,弥补了实物操作的局限,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动态模型,有效突破了“乘除法”与“天平平衡”之间的认知鸿沟。通过与性质(一)的类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特别强调了“0不能作除数”这一易错点,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整个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其大胆猜想、积极表达,课堂参与度高。唯一不足的是,部分学生在口头表述时仍会遗漏“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中的限定条件,需在后续练习中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