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7课时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第7课时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表格式(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10: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主题) 走进动物园——列方程解决问题(一) 课时 第7课时
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对所学知识点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式与方程”的要求,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能根据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结合实际背景解释方程解的意义。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建模意识,能将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学语言,并运用已掌握的解方程技能求解,发展其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 能在具体情境中识别并表述“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这样的等量关系,理解“多几”即为加法,“是几倍”即为乘法的数量含义。
2. 学会设未知数x表示题目中的未知量,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如x+9=25、4x=60),并正确求解,能结合实际问题对解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检验。
三、学习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审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重点在于准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并将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出来。能够区分“谁比谁多”和“谁是谁的几倍”两种基本关系,正确选择加法或乘法来构建方程。同时,强调解出方程后必须回到原问题情境中进行检验和解释,确保答案的合理性。
四、学习难点
难点在于如何从复杂的文字叙述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识别出隐藏的等量关系。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直接用算术方法思考(如25-9=16),难以主动建立方程模型。此外,在设未知数时,可能会出现设错对象或不明确单位的问题。对于“是…倍”这类关系,容易混淆谁是1倍量、谁是多倍量,导致方程列反(如写成x=4×60)。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对比分析加以纠正。
五、评价任务(设计活动对应学习目标,镶嵌在教学过程中,或者用教学环节对应目标)
1. 关系识别评价:在给出“有25只丹顶鹤,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的问题后,提问“你能说出哪两个量之间有关系?是什么关系?”评估学生对等量关系的理解。
2. 建模能力评价:观察学生能否自主设未知数并列出正确的方程x+9=25,评估其从文字到符号的转化能力。
3. 完整流程评价:检查学生的解答过程是否包含完整的七个步骤,特别是是否有“检验”和“答语”,评估其解决问题的规范性。
六、资源与建议(包含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列方程和解方程的基本技能,具备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他们长期使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思维定势较强,可能对方程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本节课是方程应用的起点,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逻辑分析能力,适合通过真实情境驱动教学。建议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示范引领—模仿实践”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中天鹅群的场景图,激发兴趣。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比较算术法与代数法的异同,突出代数方法在理清数量关系上的优势,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七、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1)、展示场景,激发兴趣。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来到动物园的湿地湖畔,这里生活着美丽的白天鹅和珍贵的丹顶鹤。看,一群洁白的天鹅正在水中优雅地游动。(展示课本第57页场景图)
图中有三个孩子在讨论:
第一个孩子说:“有25只丹顶鹤。”
第二个孩子说:“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
第三个孩子说:“有60只白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白鹭有多少只?黑天鹅有多少只?
明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它们。 二、合作探索,建立模型。 (1)、分析第一问,寻找等量关系。
聚焦问题:白鹭有多少只?
引导分析:我们知道丹顶鹤有25只,还知道“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这句话告诉我们,丹顶鹤的数量和白鹭的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启发:如果白鹭的数量加上多出的9只,应该等于丹顶鹤的数量。
板书等量关系式:白鹭的只数 + 多的只数 = 丹顶鹤的只数
追问: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学生回答:多的只数(9只)和丹顶鹤的只数(25只)是已知的;白鹭的只数是未知的。
(2)、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这个未知的数量?
学生回答:可以用字母x来表示。
教师示范:解:设白鹭有x只。
根据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方程:x + 9 = 25
解释:这里的x代表白鹭的数量,加上多出的9只,正好等于丹顶鹤的25只。 三、规范求解,完整表达。 (1)、求解方程,得出结果。
提问:现在我们有了方程x+9=25,该怎么解呢?
学生回忆:利用等式的性质(一),两边同时减去9。
教师板书:
解:x + 9 = 25
x + 9 - 9 = 25 - 9
x = 16
(2)、代入检验,确认正确。
引导:我们算出x=16,这个答案对不对呢?
检验:方程左边 = x + 9 = 16 + 9 = 25 = 方程右边
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答语:答:白鹭有16只。
反思:如果我们用算术方法,就是25-9=16,结果一样。但列方程的方法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类比迁移,巩固提升。 (1)、分析第二问,独立建模。
聚焦问题:黑天鹅有多少只?
引导分析:已知白天鹅有60只,且“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这意味着什么?
启发:黑天鹅的数量乘4,就等于白天鹅的数量。
板书等量关系式:黑天鹅的只数 × 4 = 白天鹅的只数
设未知数:解:设黑天鹅有x只。
列方程:4x = 60
(2)、求解方程,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过程:
解:4x = 60
4x ÷ 4 = 60 ÷ 4
x = 15
检验并作答:答:黑天鹅有15只。
八、作业与检测(对应学习目标)
一、基础应用
1. 看图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解答。
(1) 红绳长x米,绿绳长15米,红绳比绿绳短8米。
(2) 萝卜有x个,白菜有36个,白菜的个数是萝卜的4倍。
二、生活问题
2. 小明有邮票x张,小华有48张,小明比小华少12张。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三、判断选择
3. 下列哪个方程能正确表示“一个数的3倍是27”?(A. x+3=27 B. 3x=27 C. x÷3=27)
九、学后反思
本节课成功实现了从“解方程”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跨越。通过“天鹅数量”这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方程作为数学模型的强大功能。教学中,以“找等量关系”为核心,通过清晰的板书和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审题—析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检验—作答”的完整解题流程。特别注重与算术方法的对比,既尊重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又凸显了代数方法在理清复杂关系上的优势。学生参与度高,大部分能掌握基本建模思路。主要问题仍在于部分学生设未知数时不写单位,或检验环节流于形式,需在后续教学中持续强化规范意识和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