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多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随后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而,本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脉相承,前者主要讲这种趋势的出现,后者主要讲述这一趋势的加强。本课是对前一课的延伸与总结,也是整个单元的总结,对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变化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2)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活跃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史知识结合的“通识”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通过学习,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讲解式、启发式和谈话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两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我们分别学习了《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与苏联由战时的盟友逐渐走向对抗,世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那么在这种两极下,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和蓬勃开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动摇着美苏两极格局。那么美苏两极格局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怎么样了呢,在世纪之交世界政治格局又有哪些新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即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应该就是两极中某一极的轰然倒塌。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师生互动:师:同学们,在历史上曾发生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政变。由于政变,政权发生更迭的事屡见不鲜。但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政变致使国家性质发生改变却只有一次,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何谓东欧剧变呢?东欧为什么会发生剧变?东欧剧变的具体情况如何?带来怎样的影响?
生:东欧剧变指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所以叫剧变,一是指时间短,二是指变化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东欧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崩溃了,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概况:1989年至199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质),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原因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的提问:这些事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归纳原因如下: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没有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措施,致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迟缓
内部原因: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外部原因: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过渡,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1)解体:高度集中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原因是什么?<提问>
(2)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大量矛盾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和平演变”战略。
(3)影响:导致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问题探究】:1989年,是世界政治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云变幻的一年,东欧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两年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走向解体。1989年,中国也曾面临动荡,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剧变呢?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带来怎样的教训呢?
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在中国,我们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困境。但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特别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更是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主义的方向,很多做法同马列主义背道而驰。在中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不盲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特点
【问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就目前而言,世界格局体现为美国的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
单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开始构筑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克林顿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美国《时代周刊》为克林顿的讲话所作的注释是:“国际秩序和安全最好的保证是由一个‘善良的强国’居支配地位,就目前和将来而言,这个强国就是美国。”
多极世界:德国前总理科尔说:“今天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临的是一个多极的世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继续存在。但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力量中心:欧洲、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你认为未来的世界格局将会朝什么方向演进?
学生讨论后归纳:
当今的世界格局既不是单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局,也不是多极格局,当今世界总的形势是两极格局已经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2.表现
<1>、欧盟
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小结:总之,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它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某一种基本的新的世界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使当前国际关系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1.特征:和平与动荡并存
在世界总体和平的趋势下,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局部“热战”时有发生,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
2.原因
【问题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
思路引领:可以将和平、动荡分开来分析。
【设问】导致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呢?
(1)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趋于缓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国基本都以发展经济作为发展目标,和平和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了当前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不是中国领导人片面的观点,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多极化趋势的世界格局也有利于和平和稳定。)
(2)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必然对霸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所遏制,多方力量的制约,使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得不遵守秩序。其次,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可以遏制各国冒然发动战争,谈判和协商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主要途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设问】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看书思考回答>
(1)
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举例>:
<1>巴以冲突、
<2>波黑战争
1991年,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国内不断发生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装冲突。新的民族国家间开始了对领土的争夺。1992年至1995年进行的波黑战争导致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直接经济损失450亿美元。然而与这些显而易见的损失相比,战争在人们情感上造成的创伤更难医治。一位外祖母是克罗地亚人的10岁女孩用刀给自己放血,以便使身体里流淌的1/4克罗地亚血统的血液被放掉,成为一个纯正的塞尔维亚人。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令人心碎,也足以反映出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残酷的种族仇杀所带来的心灵的扭曲。
<3>卢旺达种族屠杀
1994年卢旺达总统遇害,引发了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族间的冲突。从4月7日开始,在其后的短短100天里,有80万至100万人惨遭杀害,全国1/8的人口消失。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展示图片,举例>:
<1>2003,伊拉克战争、
<2>1999,
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使许多无辜的百姓遭受了战争的重创。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法吗?科索沃危机发生后,联合国曾召开紧急会议,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会上多数国家的代表表示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也就是说通过和平方式。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最终绕开了联合国,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当年美国对科索沃危机的插手创下了几个第一,
第一次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干涉理论“新干涉主义”,根据它自己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插手别国内政、外交,甚至不惜诉诸武力。
第一次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
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立50年以来第一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美国对南联盟内政的粗暴干涉,不仅激起了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强烈抗议,大家看书上的图,反战示威游行此起彼伏。更令人气愤的是,美国在对南联盟的粗暴干涉中竟悍然攻击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中国许杏虎等三人死亡。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中国人民强大的压力下,美国不得不公开道歉并赔偿损失。中美关系那时降到了冰点。
3.
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们感受恐怖主义最震撼的一件大事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9 11事件”,
“9 11事件”就是最大的恐怖组织本拉登主使的基地组织发动的.
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不只是世贸双塔的倒塌,三千多人的死亡。(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
国际恐怖主义,这颗人类文明史上的毒瘤专以大量杀伤平民制造恐怖气氛来到达其政治目的为能事,它不光是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全人类共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小结:两极格局解体后,东西方力量对比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失衡,导致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力图构建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在世界推行其霸权政策;但是,
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加上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方力量的制约而达到平衡。
【课堂小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方面使“一超多强”格局呈现的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建立和平、民主、多样化的国际社会的理想还任重道远。
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冷战”前后世界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
答案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题目中三种观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认为美国是当今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是唯一的超级大国,表明一种单极化趋势;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格局将朝着无极化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朝着多极化格局发展。分别给出自己所支持观点的理由。
答案提示:如果支持第一种观点,可以从两极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解体后,美国事实上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依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和科技大国考虑。如果支持第二种观点,可以从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但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建立等方面考虑。如果支持第三种观点,可以从“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多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壮大考虑。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想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重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生活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感,也提高学生关心政治的公民素质。我觉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