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离子反应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B.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
C.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D.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2.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石墨 C.氨水 D.乙醇
3.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酸 B.石灰水属于电解质
C.属于碱 D.属于酸性氧化物
4.以下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通入后仍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 B.、、、
C.、、、 D.、、、
5.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KHCO3=K++HCO B.Al2O3=2Al3++3O2-
C.MgCl2=Mg2++Cl D.NaHSO4=Na++HSO
6.下列反应所得溶液中一定只含一种溶质的是
A.向溶液中通入 B.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C.向蒸馏水中加入少量金属 D.向溶液中滴入溶液
7.下列物质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A.溶液和溶液 B.溶液和
C.NaOH溶液和稀硫酸 D.溶液和稀盐酸
8.侯氏制碱法原理之一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熔融NaCl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
B.由制得纯碱的反应为
C.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
D.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为电解质
9.在含有大量的溶液中,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存在的是
A. B. C. D.
10.在下列条件下,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
B.强碱溶液中:,,、
C.有存在的溶液中:、、、
D.强酸溶液中:、、、
1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碳酸钙是非电解质
B.Na能导电,所以Na是电解质
C.SO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D.BaSO4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所以BaSO4是电解质
12.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如图所示坐标图形相符合的是( )
A.稀盐酸滴加到一定量溶液中(横坐标是稀盐酸的体积,纵坐标为气体体积)
B.溶液滴入溶液中(横坐标是溶液的体积,纵坐标为沉淀质量)
C.稀盐酸滴加到溶液中(横坐标是稀盐酸的体积,纵坐标为溶液的导电能力)
D.稀硫酸滴加到溶液中(横坐标是稀硫酸的体积,纵坐标为溶液的导电能力)
二、填空题
13.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 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表示方法)
①含义:表示 的式子。
②书写要求:左边写电解质的化学式,右边写电离出的离子。
③实例:HCl=H++Cl-;
NaCl=Na++Cl-;
Ba(OH)2=Ba2++2OH-。
14.请写出下列离子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
(2)硫酸和氢氧化钡
(3)碳酸钙和盐酸
(4)氧化铜和硫酸
(5)铝与氯化铜溶液
15.导电性实验可以作为研究电解质电离本质及反应机理的有效方法。
(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里,若灯泡亮,广口瓶内的物质A可以是 (填序号)。
①干燥的氯化钠晶体②干燥的氢氧化钠晶体③蔗糖晶体④酒精⑤氯化钠溶液⑥氢氧化钠溶液⑦稀盐酸⑧硫酸铜溶液
(2)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如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溶液时,则灯泡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的是 (填字母)。
A.盐酸中逐滴加入食盐溶液
B.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16.碱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现象(或化学方程式) 备注
与指示剂作用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使无色酚酞溶液变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与酸反应 中和反应
与部分盐反应 碱与盐都溶于水
微思考 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气体,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的原因是 。
17.某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中的一种或多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粉末于一支试管中,加入水,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往试管中继续滴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再往试管中滴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是 。
(2)若要进一步确定是否含有可能的物质,还要做鉴定 离子的实验。
(3)写出步骤②中一定发生的离子方程式 。
(4)上述实验是中学典型的试管实验,在往试管中滴加少量溶液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是 。
(5)甲同学认为不需要做第②步实验,直接往试管①剩余液体中滴入溶液,继续有白色沉淀增加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不正确,乙同学的理由是: 。(用简要的文字说明)
18.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Ca2+、Cu2+、Fe3+、Na+中的几种。回答下列问题: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 ,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原溶液可能大量共存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OH- B.SO C.NO D.Cl-
三、解答题
19.一种无色透明溶液中含有下列离子中的某些离子:K+、Mg2+、Fe3+、Ba2+、SO、OH-、CO和Cl-,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少量原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
Ⅱ.取少许原溶液滴入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
Ⅲ.取少许原溶液先滴加硝酸再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Ⅳ.再取少许原溶液滴入少量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根据以上现象判断,原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
(2)写出实验Ⅲ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3)如原溶液中各种离子的个数相等,确定原溶液中 (填有或无),判断依据是 。
(4)向原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0.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Ca(NO3)2、BaCl2、Na2CO3,先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①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什么物质 (写化学式),可能含有什么物质 (写化学式),写出每个步骤肯定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
21.经检测,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水呈酸性,且其中含有大量、、、、,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离子中,能大量存在于该废水中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2)取100mL该废水于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此过程中,原废水中存在的离子的量会发生变化的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
(3)某化学社团小组成员欲除去废水样品中的和,最终得到中性溶液,设计的方案流程如图所示。
①试剂a、c分别为 、 (写化学式):“溶液3”所含的溶质离子有, (写离子符号)。
②“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
③向“溶液1”中加入过量试剂b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2.有一包白色粉末,由NaCl、BaCl2、K2SO4、CaCO3、NaOH、CuSO4、KNO3中的几种组成,为了探究它的成分,进行了如图实验:
(1)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
(2)白色粉末中一定存在的有 ;一定不存在的有 。
(3)实验室制取气体B的离子方程式: ;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B时,集气瓶验满的方法是: 。
(4)C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
《1.2离子反应》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A C A D A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D
1.B
【详解】A.在溶液中电离为Al3+、Cl-,电离方程式为,故A正确;
B.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故B错误;
C.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为Ba2+、OH-,电离方程式为,故C正确;
D.在溶液中电离为 、,电离方程式为,故D正确;
选B。
2.A
【分析】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据此作答。
【详解】A.冰水混合物本质是水,属于电解质,故A正确;
B.石墨是单质,不属于电解质,故B错误;
C.氨水是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乙醇是有机化合物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故D错误;
答案选A。
3.B
【详解】A.硫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所以硫酸属于酸,故A正确;
B.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一水合氨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所以一水合氨属于碱,故C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故D正确;
故选B。
4.D
【详解】A.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
B.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弱酸醋酸,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
C.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相互不反应,且通入二氧化碳也相互不反应,能共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A.碳酸氢钾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为钾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KHCO3=K++,故A正确;
B.Al2O3难溶于水,在水中不能发生电离,故B错误;
C.MgCl2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镁离子和氯离子,电离方程式为:MgCl2=Mg2++2Cl-,故C错误;
D.NaHSO4是强酸的酸式盐,属强电解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出Na+、H+、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 ,故D错误;
故选:A。
6.C
【详解】A.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产物与CO2的量有关,CO2不足生成的是Na2CO3,CO2过量生成的是NaHCO3,产物也可能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A错;
B.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少量时生成硫酸钡、水和硫酸钠,过量时生成硫酸钡、水和氢氧化钠,介于两者之间时溶质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B错;
C.向蒸馏水中加入少量金属Na,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OH,C对;
D.Mg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NaOH溶液的量不足的时候溶液中会有MgSO4和Na2SO4,D错;
故选C。
7.A
【详解】A.Na2CO3溶液和Ca(OH)2溶液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和NaOH,A符合题意;
B.H2O2溶液在MnO2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产生气泡,无沉淀,B不符合题意;
C.NaOH溶液和稀硫酸中和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沉淀,C不符合题意;
D.NaH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水和NaCl,无沉淀,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A.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熔融NaCl能导电符合电解质定义,所以NaCl是电解质,A正确;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因此制得纯碱的反应为,B正确;
C.NH4Cl溶于水完全电离成铵根离子和氯离子:,C正确;
D.NH3溶于水能导电,是氨气溶于水生成一水合氨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而导电,NH3是非电解质,D错误;
故选D。
9.A
【详解】能和Cl-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存在,Ag+和Cl-能生成AgCl沉淀,不能大量存在,Ba2+、H+、OH-和Cl-都不反应,都能大量存在,故选A。
10.B
【详解】A.含的溶液呈紫红色,不能在无色透明的水溶液中存在,A错误;
B.在强碱溶液中,、、、四种离子不反应,可大量共存,B正确;
C.Ba2 和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在强酸溶液中会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存在,D错误;
故选B。
11.D
【分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电解质不一定导电,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详解】A.碳酸钙难溶于水,但是熔融态的碳酸钙可以导电,所以碳酸钙是电解质,故A错误;
B.金属导电是因为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但金属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所以金属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错误;
C.SO2溶于水能导电,但不是自身电离出的离子使溶液导电,故二氧化硫是非电解质,C错误;
D.BaSO4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是因其发生了电离,生成Ba2+和SO,所以BaSO4是电解质,D正确;
故选D。
12.D
【详解】A.稀盐酸滴加到一定量溶液中,碳酸氢根与氢离子反应立马产生气体,随着稀盐酸的增多气体体积增大至碳酸氢钠反应完,A不符合题意;
B.溶液滴入溶液中,氢氧化钠由少到多的过程中依次发生反应为:
,,先生成沉淀碳酸钡,后无沉淀产生,B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滴加到溶液中:,稀盐酸中起导电作用的是盐酸电离产生的氢离子和氯离子,滴价硝酸银,氯离子被银离子沉淀,硝酸根进入溶液起导电作用,故导电能力只因为体积扩大离子浓度被稀释有所降低,C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滴加到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到彻底反应完时的水导电,继续滴加氢氧化钡,钡离子和氢氧根导电,D符合题意;
故选D。
13.(1)自由移动
(2)电离过程
【详解】(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是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
14.(1)
(2)
(3)
(4)
(5)
【详解】(1)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离子方程式为:;
(2)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3)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离子方程式为:;
(4)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离子方程式为:;
(5)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铜,离子方程式为:。
15.(1)⑤⑥⑦⑧
(2)C
【详解】(1)氯化钠晶体、氢氧化钠晶体虽由离子构成,但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导电。两者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实为水合离子),所以二者的水溶液能导电;蔗糖由分子构成,不能导电,酒精也不导电;稀盐酸中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氯离子,能导电;硫酸铜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能导电;综上所述,能导电的物质有⑤⑥⑦⑧,广口瓶内的物质A可以是⑤⑥⑦⑧。
(2)溶液能否导电,取决于溶液中是否有离子存在;导电性强弱则由离子浓度大小等因素决定。
A. 盐酸中逐滴加入食盐溶液,不反应,离子浓度增大,灯泡变亮,故A不符合;
B. 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但不会熄灭,恰好反应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离子浓度变大,灯泡变亮,故B不符合;
C. 发生反应H2SO4+Ba(OH)2=BaSO4↓+2H2O,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几乎没有离子,灯泡熄灭,继续滴加Ba(OH)2溶液,Ba(OH)2过量,溶液中Ba2+、OH-数目增多,灯泡又变亮,故C符合;
故选C。
16. 蓝色 红色 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明显的现象,便于观察;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可以充分地反应,更完全地吸收二氧化碳
【详解】碱能与指示剂作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均为强碱,都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理为: ,可用此法检验CO2;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原理为:;
碱能与酸反应发生中和反应,如:;
碱能与部分盐反应:, ;
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气体,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的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明显的现象,便于观察;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可以充分地反应,更完全地吸收二氧化碳。
17.(1)、
(2)
(3)
(4)胶头滴管
(5)过量也会与生成白色沉淀,干扰的判断
【分析】①取少量粉末于一支试管中,加入水,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为碳酸钙或碳酸钡,可知原固体中一定有;
②往试管中继续滴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再往试管中滴入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一定是AgCl,原固体中一定有;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原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的物质是、;
(2)若要进一步确定是否含有,还要做鉴定离子的实验。
(3)步骤②中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二氧化碳、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在往试管中滴加少量溶液时必须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5)、都能与生成白色沉淀,干扰的判断,所以乙同学认为甲同学不正确。
18.(1)Cu2+、Fe3+
(2)Ag+
(3) Ca2+ Ca2++CO=CaCO3↓
(4)C
【详解】(1)含Cu2+、Fe3+溶液均为有色溶液,所以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为Cu2+、Fe3+,故答案为:Cu2+、Fe3+;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所以一定含有Ag+,故答案为:Ag+;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Ca2+,离子方程式为Ca2++CO=CaCO3↓,故答案为:Ca2+;Ca2++CO=CaCO3↓;
(4)A.OH-与镁离子、银离子均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SO与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O与几种阳离子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C正确;
D.Cl-与银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1) Mg2+、Fe3+、SO、CO Ba2+、OH-、Cl-
(2) Ag++Cl-=AgCl↓ H++OH-=H2O
(3) 无 溶液中一定有钡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个数相等,根据电荷守恒,所以无钾离子
(4)OH-+CO2=HCO
【分析】溶液无色透明,则溶液中不含有Fe3+;
Ⅰ.取少量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则溶液中含有CO或OH-中至少一种,不含有Mg2+;
Ⅱ.取少许溶液滴入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不含有SO、CO;
Ⅲ.取少许溶液先滴加硝酸再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Cl-;
Ⅳ.再取少许原溶液滴入少量H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中含有Ba2+,原溶液中不含有SO、CO,结合Ⅰ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OH-;
综上,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a2+、OH-、Cl-,一定不含有Mg2+、Fe3+、SO、CO,可能含有K+.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判断,原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Mg2+、Fe3+、SO、CO;肯定存在的离子是Ba2+、OH-、Cl-。故答案为:Mg2+、Fe3+、SO、CO;Ba2+、OH-、Cl-;
(2)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a2+、OH-和Cl-,实验Ⅲ中先滴加硝酸再加AgNO3溶液,实验Ⅲ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Cl-=AgCl↓,H++OH-=H2O。故答案为:Ag++Cl-=AgCl↓;H++OH-=H2O;
(3)即n(Ba2+)=n(OH-)=n(Cl-),且2n(Ba2+)=n(OH-)+n(Cl-),根据溶液不显电性可知,如原溶液中各种离子的个数相等,确定原溶液中无(填有或无),判断依据是溶液中一定有钡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个数相等,根据电荷守恒,所以无钾离子。故答案为:无;溶液中一定有钡离子,氯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个数相等,根据电荷守恒,所以无钾离子;
(4)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a2+、OH-和Cl-,向原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故答案为:OH-+CO2=HCO。
20. Na2CO3、BaCl2 Ca(NO3)2 Ba2++=BaCO3↓ BaCO3+2H+=Ba2++H2O+CO2↑ Ag++Cl-=AgCl↓
【分析】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能生成白色沉淀的物质,白色沉淀可以是碳酸钡或碳酸钙,则一定含有Na2CO3;②向①中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稀硝酸,碳酸钡或碳酸钙会溶解,并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生成AgCl沉淀,则一定含有BaCl2,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由分析可知,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原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Na2CO3、BaCl2,可能含有Ca(NO3)2,每个步骤肯定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BaCO3↓;BaCO3+2H+=Ba2++H2O+CO2↑;Ag++Cl-=AgCl↓,故答案为:Na2CO3、BaCl2;Ca(NO3)2;Ba2++=BaCO3↓;BaCO3+2H+=Ba2++H2O+CO2↑;Ag++Cl-=AgCl↓。
21.(1)B
(2)、
(3) NaOH 、 过滤
【分析】废水呈酸性,且其中含有大量Na+、Cu2+、、Cl-、,欲除去废水样品中的Cu2+和最终得到中性溶液,从流程可知:a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除了中和氢离子、还产生氢氧化铜沉淀,过滤后,溶液1中含过量的OH-、Na+、、Cl-、,试剂b为氯化钡或硝酸钡,过量的Ba2+用Na2CO3除去,故试剂c为Na2CO3,过滤后,白色沉淀2为硫酸钡和碳酸钡的混合物,溶液2含OH-、Na+、CI和和,再加入适量盐酸即可得到中性溶液。
【详解】(1)废水呈酸性,OH-和因与H+发生反应不能共存、Cl-能与Ag+反应沉淀,Mg2+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合理选项是B;
(2)废水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呈碱性过程中,OH-和H+、Cu2+发生反应不能共存,故原废水中存在的离子的量会发生变化的是Na+、H+、Cu2+;
(3)据分析,①试剂a为NaOH,试剂c为Na2CO3,溶液3所含溶质离子有Cl-、Na+、;
②“分离操作”的名称是过滤,需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③向“溶液1”中加入过量试剂b为氯化钡或硝酸钡,反应产生BaSO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2.(1)烧杯、漏斗、玻璃棒
(2) CaCO3、BaCl2、NaOH CuSO4、K2SO4
(3) CaCO3+2H+=Ca2++CO2↑+H2O 将燃烧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4)Ba2++2OH-+CO2=BaCO3↓+H2O
【分析】由实验可知,白色粉末溶于水过滤得到白色滤渣A、无色滤液C,可知一定不含CuSO4,白色滤渣A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且全部溶解,可知气体B为CO2,白色滤渣A为CaCO3,不存在BaSO4,原粉末只有BaCl2、K2SO4其中一个存在,无色滤液C与B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知C中含BaCl2、NaOH,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含K2SO4,NaCl、KNO3不确定是否存在,以此来解答。
【详解】(1)过滤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2)根据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中一定存在的有CaCO3、BaCl2、NaOH,一定不存在CuSO4、K2SO4;
(3)B为CO2,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气体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aCO3+2H+=Ca2++CO2↑+H2O;收集二氧化碳时,集气瓶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烧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
(4)溶液C和二氧化碳在碱性溶液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即碳酸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2OH-+CO2=BaCO3↓+H2O。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