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盐类的水解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将溶液分别滴入溶液和溶液中,均产生沉淀和气泡。取①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无气泡产生;取②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产生少量气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均存在
B.①中发生的反应:
C.对比①②沉淀加入足量盐酸后的现象,说明溶液中的和均对沉淀成分有影响
D.若该实验改为将溶液和溶液分别不断滴入溶液中(各溶液浓度保持不变),均会得到与②中沉淀成分类似的固体
2.常温下,向20mL0.01mol L-1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0.01mol L-1KOH溶液,其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①点时,
B.②点时,
C.③点时,
D.④点时,
3.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应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蒸干溶液,最后可以得到和的混合固体
B.除去溶液中的,可以加入固体
C.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D.加热蒸干KCl溶液,最后得到固体(不考虑与的反应)
4.下列溶液一定呈酸性的是
A.存在大量的溶液
B.常温下,由水电离的离子浓度为
C.加入酚酞,不显红色的溶液
D.常温下,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为
5.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的能力更强
B.合成氨时,选定温度为400-500℃,而不是常温
C.氯气在水中溶解度大于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
D.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逐渐变浅
6.三强酸在化学实验中用途广泛,下列实验使用正确的是
A.用浓盐酸溶解 FeCl3固体配制一定浓度的 FeCl3溶液
B.用稀硝酸酸化的 BaCl2溶液检验以排除干扰
C.用稀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检验)Fe 的存在
D.用浓硫酸与锌粒反应制取的氢气更多,反应的速率更快
7.常温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已知盐溶液NaHX的pH=8,则溶液中
B.和的混合溶液中,满足:
C.等pH的HX和HY两种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大的酸性更强
D.测得一定浓度的溶液pH=5,则水电离出的
8.探究同浓度的与溶液和不同盐溶液间的反应,①中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气体,②中只产生白色沉淀。(已知:碳酸铝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促进的水解
B.①中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铝和碱式碳酸铝中的一种或二者的混合物
C.同浓度的与溶液分别加入酚酞,溶液的红色深
D.②中溶液滴入后,溶液的不变,溶液的降低
二、填空题
9.对比CH3COONa、NH4Cl、NaCl的水解情况。
盐类 实例 能否水解 引起水解的离子 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溶液的酸碱性
强碱弱酸盐 CH3COONa
强酸弱碱盐 NH4Cl
强酸强碱盐 NaCl
10.写出下列盐溶液中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NH4Cl: 。
(2)Na2CO3: 。
(3)FeCl3: 。
(4)CH3COONH4: 。
(5)Al2S3: 。
(6)AlCl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 。
11.常温下,NaOH和CH3COOH等浓度按1∶2体积比混合后pH<7
(1)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水分子除外)。
(2)电荷守恒: 。
(3)物料守恒: 。
12.在某些肉类制品中加入适量亚硝酸钠,可改善食品的外观和增加香味。但有毒,其外观和食盐很相似且有咸味,因而将它误认为食盐食用而发生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你知道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进行鉴别吗?(已知:为弱酸) 。
13.碳酸氢钠在分析化学、无机合成、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等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1)NaHCO3是强碱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存在三种平衡(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水的电离平衡: ;
②HCO的电离平衡: ;
③HCO的水解平衡: 。
(2)常温下,0.1 mol·L-1 NaHCO3溶液的pH为8.4,说明HCO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中相对较强的是 。
(3)常温下,0.1 mol·L-1 NaHC2O4溶液中,c(C2O)>c(H2C2O4),则溶液显 性。
14.盐的水解程度与盐的相对应的弱酸或弱碱的强弱的关系:
根据Kh与Ka和KW的关系,一定温度下,Kh与Ka呈反比,即: 。
盐的相对应的弱酸或弱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 ;反之,盐的相对应的弱酸或弱碱越强,盐的水解程度 。
三、解答题
15.醋酸钠(CH3COONa)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和缓冲剂。
(1)为探究外界因素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甲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中溶液浓度均为0.10mol·L-1):
序号 温度 V(CH3COONa)/mL V(CH3COONH4)/mL V(H2O)/mL pH
1 25℃ 40.0 0 0 A1
2 25℃ 4.0 0 36.0 A2
3 25℃ 20.0 20.0 0 A3
4 40℃ 40.0 0 0 A4
i.①实验 (填序号),探究加水稀释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ii.实验1和3,探究加入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②iii.实验1和4,探究 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③写出CH3COONa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
④加水稀释CH3COONa溶液的过程中,下列表达式的数值变小的是 。
A.c(OH-) B.c(H+)·c(OH-) C.c(H+) D.
⑤实验测得A1>A3,该结果 (填“能”或“不能”)证明加入促进了CH3COONa的水解,原因是 。
(2)乙同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CH3COONa的水解常数Kh确定温度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试剂:CH3COONa溶液、0.1000mol/L盐酸、计。
实验:测定40℃下CH3COONa水解常数Kh,完成下表中序号7的实验。
序号 实验 记录的数据
5 取溶液,用盐酸滴定至终点 消耗盐酸体积为
6 测40℃纯水的
7
在50℃和60℃下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结论:Kh(60℃)>Kh(50℃)>Kh(40℃),温度升高,促进CH3COONa水解。
16.10 ℃时加热NaHCO3饱和溶液,测得该溶液的pH发生如下变化:
温度(℃) 10 20 30 加热煮沸后冷却到50 ℃
pH 8.3 8.4 8.5 8.8
甲同学认为,该溶液的pH升高的原因是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H2CO3+OH-。
乙同学认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
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判断都不充分。丙认为:
(1)只要在加热煮沸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试剂X,若产生沉淀,则 (填“甲”或“乙”)判断正确。试剂X是 。
A.Ba(OH)2溶液 B.BaCl2溶液 C.NaOH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
(2)将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 (填“高于”“低于”或“等于”)8.3,则 (填“甲”或“乙”)判断正确。
(3)查阅资料,发现NaHCO3的分解温度为150 ℃,丙断言 (填“甲”或“乙”)判断是错误的,理由是 。
17.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Ⅰ.为探究不同钠盐对水解平衡的影响,化学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常温下,取10.00mL溶液置于烧杯中,加入0.01mol的固体,利用传感器测得溶液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实验2:常温下,取10.00mL溶液置于烧杯中,加入0.02mol的固体,利用传感器测得溶液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已知:①常温下,的电离常数为,。
②在强酸弱碱盐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强,易水解的阳离子的活性会增强或减弱。
(1)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实验1中20s后溶液的变化的主要原因为 。
(3)实验2中10s后溶液的变化的主要原因为 。
实验结论:不同的钠盐对溶液水解平衡的影响是不同的。
(4)实验讨论:根据上述实验预测向10mL0.1mol/L中加入少量固体,利用传感器测得溶液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Ⅱ.探究Na SO 溶液与溶液的反应原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装置 现象
现象ⅰ:一开始液体颜色加深,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现象ⅱ:一段时间后液体颜色变浅,变为浅黄色。
(5)配制溶液时;先将固体溶于 ,再稀释至指定浓度。
(6)针对上述现象,甲同学认为与发生了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得到一种胶体,其离子方程式为 ;乙同学认为与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请据此判断两种反应活化能较小的是 (填“水解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提示:经查阅资料和进一步实验探究,证实了与既发生了水解反应又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18.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图:
(1)“焙烧”过程中,将硫铁矿粉碎的目的是 (写出一种)。
(2)“操作”在实验室的名称为 ,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玻璃棒和烧杯。
(3)黄铁矿焙烧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为,写出“焙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表示的操作为在 气流中蒸发浓缩、 、过滤。
(5)为防治引起的污染,某工厂设计了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 ,生成化工产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利用焙烧硫铁矿产生的生产硫酸。用含的硫铁矿,生产过程中硫损失,则可得的硫酸 。
《3.3盐类的水解》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C D B A C D
1.B
【分析】①的反应方程式为:;②的反应方程式为:。
【详解】A.和溶液的浓度为,根据水解原理,,A正确;
B.取①中沉淀洗涤后,加入足量盐酸,无气泡产生,故沉淀为,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①中沉淀加盐酸无气泡(无碳酸盐),②中沉淀加盐酸有少量气泡(含少量碳酸盐),溶液比溶液的和大,说明二者浓度对沉淀成分有影响,C正确;
D.改为将、滴入溶液,由于铜离子水解,氢离子会与碳酸氢根和碳酸根作用,导致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生成沉淀,随着溶液和溶液分别不断滴入,逐渐生成,与②中沉淀成分类似,D正确;
故选B。
2.B
【分析】①点为0.01mol L-1CH3COOH溶液,②点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CH3COOK混合溶液,③点为少量CH3COOH、大量CH3COOK混合溶液呈中性,④点为CH3COOK溶液。
【详解】A.①点为0.01mol L-1CH3COOH溶液,醋酸为弱电解质,少量发生电离,溶液中的氢离子来自醋酸和水的电离,故,故A正确;
B.②点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CH3COOK,混合溶液呈酸性,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CH3COOK 的水解程度,所以,故B错误;
C.③点为少量CH3COOH、大量CH3COOK混合溶液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溶液中,③点满足,故C正确;
D.④点为CH3COOK溶液,CH3COO-水解溶液呈碱性,且水解的是少数,所以,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3.C
【详解】A.在溶液中水解生成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水解方程式为:,由于生成的NaOH不挥发,NaOH能够与碳酸氢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将溶液加热蒸发后最终得到的固体仍然为,故A错误;
B.除去溶液中的,加NaOH固体会引入Na+新杂质,故B错误;
C.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铝和碳酸氢钠,二者能发生强烈的双水解反应:,故C正确;
D.KCl在溶液中不水解,加热蒸干KCl溶液,最后得到KCl固体,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C项。
4.D
【详解】A.存在大量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如(NH4)2S溶液中,S2-的水解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A错误;
B.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常温下,由水电离的OH-离子浓度为1×10-13 mol/L<1×10-7 mol/L,说明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酸或碱,所以溶液不一定呈酸性,B错误;
C.酚酞变色范围为8-10,则加入酚酞,不显红色的溶液可能呈中性或酸性、弱碱性,C错误;
D.常温下,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为,则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纯碱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具有去油污的作用,加热条件下,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去油污能力增强,A不选;
B.合成氨为放热反应,升温化学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氨气的制备,但是升温能提高反应速率,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选;
C.Cl2+H2OHClO+H++Cl-,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较大,该反应的化学平衡逆向移动,降低了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选;
D.氯水中存在化学平衡Cl2 +H2OHCl+HClO,光照使氯水中的次氯酸分解,次氯酸浓度减小,使得平衡向右移动,氯气的浓度减小,氯水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选;
答案选B。
6.A
【详解】A.用浓盐酸溶解氯化铁固体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以抑制铁离子水解,A正确;
B.用稀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检验,以排除干扰,但是稀硝酸会将亚硫酸根氧化成硫酸根,达不到实验目的,B错误;
C.用稀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检验Fe 的存在,因稀盐酸可以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还原,达不到实验目的,C错误;
D.用浓硫酸与锌粒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硫,D错误;
故选A;
7.C
【详解】A.已知盐溶液NaHX的pH=8,溶液显碱性,HX-离子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溶液中c(X-)<c(H2X),故A错误;
B.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之比1:1时,满足:2c(Na+)═3c(CO)+3c(HCO)+3c(H2CO3),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不知,不能判断离子浓度定量关系,故B错误;
C.等体积、等pH的HX和HY两种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强酸的pH变化范围大,即pH变化大的酸性更强,故C正确;
D.测得一定浓度的MCl2溶液pH=5,溶液显酸性,证明M2+离子发生水解,M2++2H2O M(OH)2+2H+,水电离出的c(OH-)=10-5mol/L,故D错误;
答案选C。
8.D
【详解】A.铝离子水解呈酸性,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水解呈碱性,硫酸铝能促进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解,A正确;
B.①中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也可以与碳酸根结合生成碱式碳酸铝沉淀,B正确;
C.同浓度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更大,碱性更强,加入酚酞试剂红色更深,C正确;
D.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小,使平衡逆向移动,OH-离子浓度减小,pH变小,D错误;
答案选D。
9. 能 CH3COO- 促进 碱性 能 促进 酸性 不能 无 不影响 中性
【详解】根据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CH3COONa能水解,引起水解的离子CH3COO-,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促进作用,由水解方程式CH3COO-+H2OCH3COOH+OH-,c(OH-)>c(H+),溶液显碱性;NH4Cl能水解,引起水解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促进作用,属于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NaCl不存在弱根,不能水解,没有引起水解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溶液显中性。
10.(1)NH+H2ONH3·H2O+H+
(2)CO+H2OHCO+OH-、HCO+H2OH2CO3+OH-
(3)Fe3++3H2OFe(OH)3+3H+
(4)CH3COO-+NH+H2OCH3COOH+NH3·H2O
(5)2Al3++3S2-+6H2O=2Al(OH)3↓+3H2S↑
(6)Al3++3HCO=Al(OH)3↓+3CO2↑
【详解】(1)NH4Cl溶液中铵根离子发生水解,使得溶液呈酸性,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 NH3·H2O+H+;
(2)Na2CO3溶液中碳酸根离子发生水解,使得溶液呈碱性,碳酸根是多元弱酸的酸根,分步水解,分步书写,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 +OH-、+H2O H2CO3+OH-;
(3)FeCl3溶液中铁离子发生水解,使得溶液呈酸性,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3H+;
(4)CH3COONH4溶液中铵根离子和醋酸根离子都发生水解,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2O CH3COOH+NH3·H2O;
(5)Al2S3溶液中溶于水铝离子和硫离子都发生水解,二者水解相互促进,分别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化氢气体,离开反应体系,发生进行彻底的双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3++3S2-+6H2O=2Al(OH)3↓+3H2S↑;
(6)AlCl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铝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都发生水解,二者水解相互促进,分别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离开反应体系,发生进行彻底的双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Al(OH)3↓+3CO2↑。
11.(1)c(CH3COO-)>c(Na+)>c(CH3COOH)>c(H+)>c(OH-)
(2)c(CH3COO-)+c(OH-)=c(Na+)+c(H+)
(3)2c(Na+)=c(CH3COO-)+c(CH3COOH)
【分析】常温下,NaOH和CH3COOH等浓度按1∶2体积比混合,混合后溶质为等浓度的CH3COOH、CH3COONa。
【详解】(1)混合后溶质为等浓度的CH3COOH、CH3COONa,pH<7说明醋酸电离程度大于醋酸钠的水解程度,则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c(CH3COO-)>c(Na+)>c(CH3COOH)>c(H+)>c(OH-);
(2)溶液中阳离子所得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得负电荷总数,根据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
(3)NaOH和CH3COOH等浓度按1∶2体积比混合,醋酸的物质的量是氢氧化钠的2倍,根据物料守恒2c(Na+)=c(CH3COO-)+c(CH3COOH)。
12.由为弱酸知为强碱弱酸盐,水溶液显碱性,用试纸来测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溶液是溶液,的溶液是溶液。
【解析】略
13.(1) H2OH++OH- HCOH++CO HCO+H2OH2CO3+OH-
(2)HCO的水解程度
(3)酸
【详解】(1)①水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H2O H++OH-;
②碳酸氢根是弱酸的酸式酸根,部分电离产生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 H++;
③碳酸氢根是弱酸的酸式酸根,会发生水解产生氢氧根,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H2O H2CO3+OH-;
(2)碳酸氢钠中碳酸氢根既可以发生电离产生H+,也可以发生水解产生OH-,由于溶液pH=8.4,溶液显碱性,说明水解程度更大;
(3)H2C2O4是二元弱酸,NaHC2O4中是弱酸的酸式酸根,既发生电离生成H+和,也发生水解生成OH-和H2C2O4,由于c()>c(H2C2O4),说明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故溶液显酸性。
14. 越强 越弱
【详解】一定温度下,Kh与Ka呈反比,即:,盐的相对应的弱酸或弱碱越弱,盐的水解程度越强,反之,盐的相对应的弱酸或弱碱越强,盐的水解程度越弱。
15.(1) 1和2 温度 CH3COO + H OCH3COOH+OH AD 不能 的水解会导致溶液pH减小
(2)测定40℃时CH3COONa溶液的pH
【分析】该实验探究外界因素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实验1和2探究加水稀释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实验1和3,探究加入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实验1和4,探究温度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详解】(1)①探究加水稀释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总体积保持不变,减少醋酸钠溶液的加入量,故应该是实验1和2;
②实验1和4,除温度外其他条件相同,探究温度对CH3COONa水解程度的影响;
③CH3COONa水解生成醋酸和氢氧根离子方程式:CH3COO + H OCH3COOH+OH ;
④A.加水稀释CH3COONa溶液的过程中,c(OH-)减小,A正确;
B.离子积常数随温度变化,温度不变,离子积常数不变,则c(H+)c(OH-)=Kw不变,B错误;
C.加水稀释CH3COONa溶液的过程中,c(OH-)减小,Kw不变,c(H+)增大,C错误;
D.加水稀释促进水解平衡正向进行,醋酸分子的物质的量增大,醋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减小,比值减小,D正确;
故选AD;
⑤实验测得A1>A3,该结果不能证明加入促进了CH3COONa的水解,原因是:的水解会导致溶液pH减小;
(2)CH3COONa+HCl=CH3COOH+NaCl,n(CH3COONa)=n(HCl)=cV=0.1000V×10-3mol,CH3COONa溶液起始浓度c0=,40℃纯水的pH=b,即c(H+)=c(OH-)=10-bmol/L,40℃时水的离子积Kw=c(H+)c(OH-)=10-2b,根据水解常数可知,要确定40℃时CH3COO-水解常数Kh,还需要测定的值是40℃时CH3COONa溶液的pH值。
16.(1) 乙 B
(2) 等于 甲
(3) 乙 常压下加热NaHCO3的水溶液,溶液的温度达不到150 ℃
【详解】(1)乙同学推断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因溶液碱性增强,故后者水解程度大于前者;丙同学加入足量的试剂X,目的是检验溶液中碳酸根离子的存在,A、D均为碱,加入后无论是否存在碳酸根离子均会产生沉淀,不能说明问题,C中NaOH是强碱,不能产生沉淀,故只能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沉淀,则说明存在碳酸根离子,即乙同学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乙;B;
(2)将加热煮沸后的溶液冷却到10 ℃,若溶液的pH=8.3,说明降温,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恢复到原来状态,故说明甲同学观点正确;
故答案为:等于;甲;
(3)通过查阅资料,发现NaHCO3的分解温度为150 ℃,而常压下水溶液的温度达不到150 ℃,故NaHCO3不会分解,说明乙同学观点错误;
故答案为:乙;常压下加热NaHCO3的水溶液,溶液的温度达不到150 ℃。
17.(1)
(2)加入的固体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大,与结合生成,溶液中浓度减小
(3)加入固体后,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强,离子的活性增强,水解程度增大
(4)增大
(5)盐酸
(6) 水解反应
【详解】(1)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
(2)实验1中20s后溶液的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入的固体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增大,与结合生成,溶液中浓度减小;
(3)实验2中10s后溶液的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入固体后,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增强,离子的活性增强,水解程度增大;
(4)根据上述实验预测向10mL0.1mol/L中加入少量固体,利用传感器测得溶液增大,因为硫酸根会和溶液中氢离子结合生成硫酸氢根;
(5)配制溶液时;先将固体溶于盐酸中,再稀释至指定浓度。
(6)甲同学认为与发生了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得到一种胶体,其离子方程式为;乙同学认为与还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一开始液体颜色加深,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说明铁离子更容易发生水解,据此判断两种反应活化能较小的是水解反应。
18.(1)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 过滤 漏斗
(3)
(4) HCl 冷却结晶
(5)
(6)450
【分析】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在空气氛围下焙烧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加入盐酸生产氯化铁和氯化亚铁,根据有滤渣可知操作为过滤,通入氯气将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再通过系列操作制备FeCl3·6H2O,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1)“焙烧”过程中,将硫铁矿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由于有滤渣,“操作”在实验室的名称为过滤;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漏斗、玻璃棒和烧杯;
(3)黄铁矿焙烧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为,“焙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表示的操作为在氯化氢气流中蒸发浓缩抑制氯化铁水解,然后冷却结晶、过滤;
(5)硫酸铁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与硫酸亚铁,硫酸亚铁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铁,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Fe2(SO4)3,生成化工产品H2SO4的化学方程式为:;
(6)用1000kg含FeS260%的硫铁矿,生产过程中硫损失8%,S的质量为:(500kg×60%×)×90%=160kg,设可得98%的硫酸xkg,,x=450k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