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统编版新教材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1911.10.10
1894年
概念解析
辛亥革命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因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兴中会成立
武昌起义
宣统帝下诏退位
1912.02.12
广义
武昌起义
狭义
导言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下令将已准交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转而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随后,又命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南、湖北铁路公司。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损害了民间利益,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武昌起义是怎样爆发的 中华民国是怎样建立的
一、武昌起义
(一)武昌起义的背景
阅读课本,归纳武昌起义发生的背景。
保路运动示意图
①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②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③起义计划泄露,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一、武昌起义
(二)武昌起义的概况
阅读课本,了解武昌起义的概况。
(1)时间:
(2)主力:
(3)过程:
1911年10月10日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占领武昌城
武汉三镇
取得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为都督
各省响应,清朝土崩瓦解
(4)结果: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
1911.12
1911.10.10
武昌起义
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归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1.1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梳理中华民国建立的概况,完成下列表格。
时 间
首 都
临时大总统
副 总 统
立法机构
纪 年
意 义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代表任参议员
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民国纪年与公历的换算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2)内容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家性质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人民权利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政治体制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行政权
(总统、国务员)
立法权
(参议院)
司法权
(法院)
制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
民国政府中央权力运行示意图
责任内阁制
防止专制独裁
三权分立
(3)评价
性质
进步性
局限性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阅读课本,梳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武昌起义后
袁世凯镇压革命军
先后攻陷汉口、汉阳
湖北军迫于压力
谋求和平实现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孙中山迫于压力表示
①如果清帝退位
②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
自己即行辞职
推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在袁逼迫下宣统帝退位
清朝统治结束
袁世凯通电拥护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
革命果实
被袁世凯窃取
相关史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的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破坏《临时约法》(根本原因)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的背景
②宋教仁案(直接原因/导火索)
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是袁的亲信并可能牵涉袁世凯本人
1912年宋教仁征得孙中山同意后
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三)二次革命的历程
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借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
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
并密令北洋军南下。
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因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名称的缘由
一次革命,是辛亥革命,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由宋教仁案引发,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保卫民主共和而发起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为二次革命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辛亥革命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材料一: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五)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知识拓展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