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件(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课件(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0 19:2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地理中图(2019)版 高一必修一
第二节 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思考:1. 图中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 本项工程在自然灾害防避系统工程中,突出的是哪个环节?
资料:四川陈家坝泥石流治理治理工程:共设5座大坝稳固泥石流堵溃点,逐级调减泥石流的冲出规模,控制泥石流进入岷江的泥沙总量防止堵塞岷江,消除泥石流对沿岸安置区和沟口高速公路的危害。 2#拦挡坝(由40根桩构成桩林坝)……桩林坝是一种在泥石流频发地区经常使用的一种坝型,它不但有挡沙的特点,还有排沙的能力,因此在泥石流的治理上非常灵活。
图中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作用:桩林坝的主要作用是拦排结合,减缓泥石流的冲力。
思考:2. 本项工程在自然灾害防避系统工程中,突出的是哪个环节?
环节:桩林坝工程在防灾、减灾和避灾中起作用的环节是减灾和防灾。
自然灾害的避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从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到灾后重建,从国家行动到家庭、个人的避防,全方位防灾减灾体系的形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防避系统工程步骤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灾害的监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1、灾害监测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通过监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进行预警和预报,直至据此直接转入应急的抗灾救灾行动。
许多国家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进行灾前预警、灾时跟踪、灾后评估,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各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完善,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讨论:那些自然灾害可以通过监测提前预警和预报?请列举
提示: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寒潮、海啸、风暴潮、虫害、鼠害……
我国建立了包括(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海洋海底观测和天-空-地观测在内的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形成。
思考: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对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
提示:监测自然灾害需要了解灾害成因、发生机制和规律。
2、灾害防御指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或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地表环境,控制灾害与人口和财物等的直接接触,提高财物的抗灾性能等措施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风沙防御工程——草方格沙障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公众减灾教育
减灾规划与防灾法律法规
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
中国减灾的决策服务与法规建设
为了做好减灾工作,我国成立了国家减灾中心。该中心是我国灾害信息收集、综合、制作、发布的权威机构,直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服务。此外,我国注重减灾的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减灾法律法规,逐步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30多部防灾减灾或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还利用多种媒体,采用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群体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灾区恢复基本生存条件,保障灾区人民生存、发展的政府和社会行动,主要包括救灾准备、灾中救援和灾后恢复三个环节。
救灾准备主要包括救灾物资和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两个方面。
救灾物资是救助灾害的物质基础,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决定了救灾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把救灾物资分为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为了提高应急能力,我国已建有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别位于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遇灾时若采用空运救援,从距灾区最近的基地出发,最多7小时就可到达受灾地点。
灾中救援指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救灾是一场动员全社会力量对抗自然灾害的战斗,从指挥运筹到队伍组织,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治安,从物资供应到维护生命线工程,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灾后恢复指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开展的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活动。其目的一方面是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尽量降低,另一方面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的能力。对灾民的救助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
避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每个人都应该增强防范灾害的意识,掌握灾害避防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地震灾害的避防“预防为主”是我国防治地震灾害的基本方针,每个家庭都应当做好预防地震的工作。地震多发地区的家庭,应当为每个家庭成员准备一个应急包和一张应急卡片。
应急包要放在固定、易拿取的地方,如遇地震,可以拿起来就走;应急卡片应放在家人衣服口袋里。每个家庭都要经常清理物品,不要在门口、楼道、走廊等处堆放杂物,以保持通道畅通。
应急包:应急包是在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害发生后,提供用于维持生命的食品、水、急救用品,以及简单的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的装置集合。应急包内应包含以下基本物品∶
1.求教类∶高频哨、救援绳;
2.照明类∶蜡烛、打火机、防水火柴、便携型多功能应急手电、电池;
3.防护类∶防尘口平、防滑手套、防灾头中、安全帽;
4.生活类∶保温应急毯、保温帐篷、超薄保温雨衣、压缩饼干、应急水、15升的折叠水桶、管钳、可调扳手、备用眼镜;
5.急救类∶急救药品包、创可贴、纱布绷带、棉球、无纺布胶带、酒精消毒片。
特别提示∶定期补充和更换应急包内物品,保证物品能正常使用。
应急卡片: 注明有本人姓名、家庭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血型、联系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的卡片,最好放在每位家庭成员的衣袋里,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地震发生时,人们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及周围人群的伤亡 地震时,如恰好在门口或平房的窗口附近,应充分利用10多秒的时间,跑到室外的空旷区。如果来不及,在室内应选择蹲坐在较结实、能掩体的家具旁边;
在单元楼里,卫生间和厨房由于承重墙性能较好,容易形成三角空间,是较安全的地方,利于避震。
在躲避地震时,还应该用被子、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应迅速关闭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注意不要躲在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很危险的行为。
在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切忌涌向出口,以避免被踩伤、挤伤,要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在户外遇到地震时,应迅速向开阔的地方转移,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水源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狭窄巷道、围墙,尽量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烟囱。
山区的居民还应该注意山崩、滚石、滑坡和泥石流的威胁。
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避开身体上方容易掉落的物体,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周边断壁,然后设法脱离险境。要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要尽量寻找食物和水,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
用衣服、手帕等捂住口鼻
稳定和扩大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周边断壁
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原则: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
1.地下水的异常变化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井水浑,天早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人人都观察,异常快报告。
2.一些动物的异常变化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骤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阔,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猫街着小猫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大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滑坡灾害的避防面对滑坡灾害,应该采取以下方式自救。
沉着冷静,不要慌乱。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并尽快在周围寻找到安全地带。
当无法继续逃离时,应迅速抱住身边的树木等固定物体。不要再闯入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找寻损失的财物。
滑坡发生后,在确认居住的房屋远离滑坡区域、完全安全时,才可进入屋内。
山体滑坡时自救逃生示意
泥石流灾害的避防
面对泥石流灾害,应该采取以下方式自救: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雷鸣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
暴雨停止后,不应急于进入沟谷,应等待一段时间;
泥石流发生时,要向泥石流来袭路径的两侧(横向)跑,越快越好,越高越好,绝对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往下游跑。
旱灾的避防旱灾的避防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抗旱作物的种植面积,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
2、选育抗旱作物,选择早熟的品种,避开干旱的危害。
3、采用稻草、麦杆、树枝、树叶、地膜等覆盖物,盖在地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防旱的作用。
台风的避防在台风到达之前,应当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要采取相应的防御和躲避措施。例如,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如果不能及时靠岸,就应采取“停”“绕”“穿”三种躲避办法:停,即暂停行驶,待台风移过再起航;绕,即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航,绕道而行;穿,即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来袭,出门在外时应该尽快到住处。身居室内时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划伤。
强风过后不久,“台风眼”过境控制地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到来。
台风眼:直径数十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风力迅速减小,降雨停止,出现了白天可看到阳光夜晚可见到星星的少云天空。
阅读寒潮灾害的避防
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预防伴随的大风。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海上船舶及时返航,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措施。
提示:1.注意天气预报——寒潮预警 2.添衣保暖 3.农作物、畜禽做好防寒保暖等。
洪涝灾害的避防对于洪水的避防主要有以下方法。
防洪准备。在洪水多发区,需要做好防洪准备。首先要以防灾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把房屋建在高处,修建防护堤,疏通水道等。
此外,洪水多发区的人们还应该做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一是关注天气预报;二是注意自身技能的培训,如练习划船、游泳、人工呼吸等:三是熟悉逃生线路,储备逃生物资。
洪水中的自救。洪水发生时,要尽快撤到较高的地方避洪。如果不能安全撤离,可以尽力抓紧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避免身体下沉,等待救援。此外,要特别警惕被毒蛇、害虫咬伤的危险,并注意淹没在水中的电线,以防触电或被电线缠住。
洪水中的互救。洪水发生时,互救也很重要。互救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采用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游泳等救人方法,把落水人员抢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另一种是对溺水人员采用正确控水和人工呼吸等救助方法。
遭遇特大暴雨时如何避防与救助
如果提前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或看到强降雨已经开始,应尽量避免出门;看到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段要尽早撤离以避开危险,更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试图去穿过湍急的水流。
当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进行水上转移
若洪水来得太快已来不及转移,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独自游水转移。
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容易暴发山洪,这时应该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造成的伤害。
风暴潮的避防风暴潮的避防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岸上人员尽快弄清船只与风暴潮的相对位置,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农业防治主要包括清除田间的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人工防治主要指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
生物防治主要指保护和利用生物天敌等,通过放养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
化学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等。
虫害防治防治虫害的方法主要有农业防治、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太阳能灭虫灯
投放鼠药
食蚜蝇
鼠害防治
鼠害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等。
物理防治指采用人工器具捕杀害鼠的方法;
化学防治指利用药物杀死害鼠的方法;
生物防治指利用害鼠的天敌(鹰、华、蛇)、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的方法;
综合防治指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以便达到更理想的防治效果。
案例研究 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日益完善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强台风、大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呈多发趋势。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改革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护佑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已经正式使用,成为世界气象卫星的“领跑”之星。“风云四号”可为精准预警和及时应对台风等灾害天气提供有力支撑。例如,气象卫星及时捕捉到2017年第16号台风“玛娃”的踪迹,中国气象局、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迅速启动应急行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受到此次台风的影响就非常小。
气象监测网络密集高效。目前,气象监测的“天罗地网”越织越密,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96.5%,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气象灾害监测水平大大提高。
预警信息传播快速畅通。目前,气象预报时效已精细到10天之内,空间分辨率达5千米。打开手机,气象部门制作的各种天气预警信息,会及时送达。气象预警信息从制作完成到通过多种手段发布的时间,已从10分钟缩短至5~8分钟。
防灾减灾体系向下延伸,真正深入基层。目前,全国有几十万气象信息员奔走在防灾减灾一线,村屯覆盖率达99.7%。他们将气象信息服务网伸展到基层,将灾害防御知识传播到基层。2017年8月6日,甘肃文县梨坪镇金坪村的一名气象信息员收到有关部门发来的汛情预警信息,连夜组织村民紧急撤离。次日凌晨,特大泥石流来袭,全村无一人伤亡。气象灾害防线前移,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