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2 08: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地理中图(2019)版 高一必修一
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思考20世纪以来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自然灾害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自然界异常变化的程度有大有小,当这种异常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危害或损失时,就形成自然灾害。例如,地震属于一种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当它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时,由于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并不构成自然灾害;但当它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便形成自然灾害。
引起自然界异常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灾害有多种分类。我国在自然灾害成因分类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我们将其中联系紧密的灾种归纳,分为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包括农业和林业灾害)。
将图中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归类。
划分依据:
灾害的发生圈层和位置归类:
地质灾害发生在岩石圈层;
气象灾害发生在大气圈与天气现象息息相关;
海洋灾害发生在海洋中;
生物灾害发生在生物圈。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地震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这种由地质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此外,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如核爆炸、修建水库等)也可能引发地震。
震源指地震的发源地。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的为浅源地震,在70 ~~300千米的为中源地震,在300 ~ 700千米的为深源地震。
震中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是地面距震源最近、受地震影响最强烈的地方。
地震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它的传播速度快,来自地下的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等震线指把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级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多少的级别,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源所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震中距指地面上任意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2)图中字母表示震源的是________,表示震中的是________,图中地表面虚线表示的是________线。
(3)图中字母B.C.D.E四地中,破坏程度可能最大的是________地,破坏程度可能相同的是________地,破坏程度可能最小的是________。
(1)图中所示的地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强烈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________冲击造成的。
地质构造变动
地震波
A
B
等震线
B
D.E
C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总能量的80%。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
问题:1.对比两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
板块交界的地方地震多发,因为,此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地震。
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据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约5万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有20多次。
地震灾害会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甚至会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1.读表中数据,根据震源深度划分这些地震属于哪一类?
浅源地震
2.震源深度与地震烈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正相关
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滑坡滑坡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是滑坡的多发区。我国的滑坡主要发生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滑坡会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
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
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活动:1.结合中国地势与年降水量图,分析我国哪些地区易发生滑坡?
提示:地势起伏越大越容易向下滑动,有了雨水的参与更易滑动。
答案:云贵高原,秦巴山脉,黄土高原等地滑坡多发
泥石流多发生在山高沟深、地势陡峻的山区,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常常给当地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例如,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省舟曲县暴发了特大泥石流。泥石流带长约5000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180多万立方米。受泥石流冲击的区域被夷为平地,城乡居民住房大量损毁,交通、供水、供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陷于瘫痪,河道严重堵塞,人员伤亡惨重、截至2010年10月11日,遇难1501人,失踪264人,造成严重损失。
泥石流
说说泥石流和滑坡有什么区别。
地理位置一般有差异:滑坡一般在坡面上,泥石流则一般出现在山谷之中
物质组成不同:泥石流的含水量较大
滑坡发生后坡面的坡度会有所降低,即等高线会由密变疏。
地震、滑坡、泥石流均多发的省区,思考三种灾害多发的原因。
四川、云南、甘肃等省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形成原因是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造成山体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另外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加重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泥石流,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课堂小结
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气象灾害是因天气或气候异常而引起的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灾、台风、寒潮和暴风雪等。
旱灾旱灾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旱灾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旱灾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即使在降水丰富的某些地区,如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降水减少,导致水分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甚至危及人与动植物生存时,也会酿成旱灾。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旱灾是我国范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
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由此形成了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我国的干旱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许多地区常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
结合左图,对比分析,华北春旱江淮伏旱的原因是什么?
华北春旱:春季,雨带刚进入我国华南,华北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春耕播种,农作物、农业需水量大。
江淮伏旱:夏季,雨带北移,江淮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
台风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台风直径一般为200 ~ 1 000千米,巨型台风可超过1 000千米,小型台风则在100千米以下。
台风中心是台风眼,其半径为5 ~30千米,垂直高度为10~15千米。
台风外围云壁高耸,风狂雨暴,台风眼内风消云散。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巨浪三个因素决定。
强风可以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暴雨可以导致巨大洪涝灾害:
巨浪常常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由于受台风危害的沿海地区,通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台风造成的灾害往往比较严重。但另一方面,台风能给所经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成为当地重要的水源。
台风卫星影像(北半球)
台风示意图(北半球)
说一说:台风会带来哪些好处?
极大地丰富了台风所经地区的淡水资源,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
台风可以驱散酷热,给人们带来凉爽;台风巨大的能量流动有效地保持了地球的热平衡。
台风把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翻卷上来,极大地增加了水生动物的食物,并使它们聚集到近水面,大幅度地提高渔获量。
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和浙江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据气象资料统计,每年影响中国沿海的台风平均有20.2个,登陆7.4个。1—4月中国无台风登陆:5—6月中国杭州湾以南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7——8月中国沿海均有受台风影响的可能;9—10月中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在长江口以南:11—12月中国仅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台风影响,
分析认识寒潮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寒潮发生的时段可跨越秋、冬、春三个季节。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直径可达数千米,厚度可达6~7千米。
寒潮经过的地区,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伴随降温,会出现大风、雨雪和霜冻等天气,有时还会引发暴风雪、沙暴等恶劣天气。
寒潮是一种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会使农作物等遭受严重冻害;
寒潮形成的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
寒潮引起的大风在沿海地区会造成风暴潮,甚至引发海上翻船事故等。
蓝色预警信号: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
黄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
橙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
红色预警信号: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
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但每次寒潮的具体源地、入侵路径不尽相同。北方大陆地表与冰雪洋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很少,大气吸收热量极少,终年气温极低,冬季易形成范围很大的冷气团。在一定气压条件下,冷气团大规模向东南移动,成为入侵我国的寒潮。
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大致有三条(见图3-1-13):
一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图中Ⅰ);
二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中Ⅱ);
三是从北方直接南下(图中Ⅲ)。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即洪灾和涝灾。
洪灾指因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涝灾包括涝害和内涝,涝害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内涝指由于雨量过多,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灾害。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危害面积广、损失重的特点。
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有时也会引发洪涝灾害。
区别: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洪灾则是因客水(江河来水)入境而造成。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江河的两岸,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和地势低洼的地区。
原因:降水多;季节、年际变化大;地势低洼;人口稠密。
洪涝灾害是我国发生频次高、危害范围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 155年中,我国共发生1092次较大的洪涝灾害,平均约两年发生一次。1949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并且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断增大。
灾害性海浪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的海浪。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灾害性海浪和风暴潮
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波高在3米以上的海浪就会给在近岸海域活动的多数船只带来危害。灾害性海浪在近海不仅冲击和摧毁沿海堤岸、码头等,还常伴随着风暴潮,导致沿岸船只遭受巨大损失甚至沉没。灾害性海浪冲上岸后,还会导致水产养殖受损、农作物被淹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成 因 多发季节 主要危害
台风引起的(为主) 夏秋季节 海上:
掀翻船只,摧毁海上工程,给航海、海洋捕捞等活动带来灾难
近岸:
冲毁堤坝、码头、港口等,洪水淹死人畜;淹没农田、道路、房屋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温带气旋 引起的 春秋季节 寒潮大风 引起的 冬春季节
风暴潮是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一次风暴潮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1000 ~ 2 000千米的海岸区域,影响时间可达数天。
风暴潮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
热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次数多、破坏性强,其中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台风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侵袭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2002年9月7日,“森拉克”台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受其影响,台湾省东北部、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及江苏省南部沿海普遍出现了1~3米的风暴潮。其中浙江省南部的鳌江站测得最大增水值达3.21米,最高潮位达6.9米,创下该站最高潮位记录。渐江省和福建省受灾人口 1 000多万、在转移人口50多万的前提下,仍死亡30人,倒塌房屋4.4万间,损毁船只1986艘,直接经济损失近62.2亿元。
观察分析“森拉克”台凤路径与风暴潮影响严重的范围的关系。
我国遭受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
我国的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森拉克”台风路径及风暴潮影响范围
归纳总结:列表比较温带气旋风暴潮与热带气旋风暴潮
类型 多发季节 多发地区 主要危害
台风 风暴潮 夏秋季节 (8—9月最集中) 东部沿海,多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区 潮位升高→冲毁堤坝、码头、港口等
洪水→淹死人畜;淹没农田、道路、房屋等
海水倒灌→土地大面积盐渍化;
出现疫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温带气旋 风暴潮 春秋季节, 夏季也时有发生 渤海和 黄海沿岸
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
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底地震发生时,会向海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海水接收能量后便迅速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到岸边形成巨大的“水墙”,并迅速向陆地推进,常造成岸堤决裂、船舶倾覆、建筑物倒塌、人员严重伤亡,损失巨大。
世界上80%~9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也时常受到海啸的危害。我国海啸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不同颜色、形状代表形成海啸的原因。其中红色圆球为地震引发的海啸。
风暴潮与海啸有什么区别?
诱因不同:风暴潮的诱因是强烈大风。海啸是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活动引起的海洋巨浪。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虫害和鼠害。
虫害是害虫造成的灾害。常见的农作物害虫有蝗虫、水稻螺虫、黏虫、棉铃虫等。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受虫害影响,世界谷物产量每年损失约14%,棉花产量损失约16%。常见的森林害虫有松材线虫、松毛虫、天牛等,对森林的危害巨大。
松毛虫
棉铃虫
天牛
松材线虫
鼠类可分为野栖鼠和家栖鼠。根据野栖鼠的主要栖息地,可以划分为田鼠、草原鼠和林鼠等类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牧区鼠害十分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超过2 000万公顷,损失粮食达150亿千克。
鼠害主要通过鼠类啃食植物、在地下打洞等活动危害植物的根系,造成农作物减产、森林和草场的破坏,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此外,鼠类还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内因:虫、鼠等有害生物本身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外因:适宜虫、鼠等有害生物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有害生物的天敌减少。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入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作外来物种。近年来,生物入侵给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已有50余种,成为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案例分析
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生物入侵会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大部分外来物种在成功入侵后爆发式生长,挤占本地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河湖水塘;有些湖泊的水葫芦成灾,布满水面,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其次,生物入侵威胁人类健康。例如,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现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的各个省市,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花粉症”。
再次,生物入侵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危害经济发展。据估计,每年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 000亿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入侵逐渐成为全球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解决好生物入侵这一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难题,需要加强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1,外来物种导致的生物灾害有哪些特点
2,生物入侵对本地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对农林业造成严重的损害,危害经济发展。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