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极地地区 课件 (68张PPT)初中地理晋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5 极地地区 课件 (68张PPT)初中地理晋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8 16: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南极、北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素养目标
许多人认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离我们很远,与我们的生活无关。事实上,两极地区与我们息息相关
想一想
为什么国际社会特别关注两极地区
两极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的特别关注。
自然环境
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片广袤的大陆,这就是南极大陆。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合称南极洲。南极大陆95%以上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平均厚度为2000多米,最厚处可达4000米以上。
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寒冷、风力最强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5毫米,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烈风、酷寒、降水稀少是南极大陆的主要气候特征。
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斯瓦尔巴群岛面积约6.1万平方千米,挪威、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韩国、日本和中国9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考察站。
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面积约220万平方千米,90%的面积常年被冰雪覆盖。
白令海峡是北冰洋与北太平洋之间的唯一通道,最窄处约 85千米,由俄罗斯探险家白令首先发现。
英格尔菲尔德
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的气温较高,但大部分地区也常年被冰雪覆盖。年平均降水量100~250毫米,风速较小,大陆沿岸的平均风速只有每秒10米。沿海地区生长着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
图8-16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主要栖息在北冰洋地区。
科学考察
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可作为人类的后备自然资源库。
贼鸥是一种褐色的海鸥,是企鹅的天敌,在企鹅的繁殖季节经常袭击企鹅的栖息地。
南极海豹有漂亮的皮毛和用来御寒的厚厚油脂,18、19世纪曾惨遭大规模猎杀。
巴布亚企鹅是企鹅家族中游泳速度最快的种类,也是鸟类中当之无愧的游泳冠军。
蓝鲸是世界最大的哺乳动物,北极至南极的海洋中都有分布,南极数量较多。主食磷虾。
南极磷虾喜冷水环境,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能通过粪便把大量的碳固定在海底。
图8-17南极野生动物
南极地区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圣地”。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是科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包括极地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南极地区既影响全球气候,又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相互作用也值得深入研究。
19世纪上半叶人类发现南极大陆之后,便开始南极探险和进行科学考察。
图8-18阿蒙森
挪威极地探险家,1911年12月14日到达90°S,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图8-19斯科特
英国极地探险家,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点。今天位于南极地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阿蒙森和他的姓氏命名的。
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中国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极地区的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一长城站。目前,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了5个科学考察站。
图8-20国际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大陆
1990年3月3日,
国际科学考察队
首次合作
徒步横穿南极大陆并获得成功。
利用钻孔机从冰层钻取冰芯,可以获得南极地区过去降水、气温等地理信息。
从飞机上发送并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信号,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1985年2月 (62°12'59"S,58°57'52"W)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1989年2月 (69°22'24"S,76°22'44"E)
2009年1月 (80°25'01"S,77°06'58"W)海拔4087米
2014年2月 (73°51'S,76°58'E)海拔2621米
2024年2月 (74°56'S,163°58'E)海拔2621米
为什么泰山科考站要设计成架空的碟形造型
碟形造型视野开阔,能减少风阻,有利于大风通过。
主体建筑架空离地,一方面有利于大风吹走下方的积雪,另一方面把主体建筑与冰面隔开,维持站内温度。
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说说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都选择在1—2月的原因。
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所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
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我国科学家,对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以下形象的比喻。阅读之后,分组讨论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地球这个大系统内的一切要素变化的迹象,如气候变化、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人类活动甚至太阳活动等,都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记录”在南极冰盖的积雪和冰川里。这样,我们从南极的冰盖上取雪样或钻冰芯,就如同
医生从人的耳朵上取一滴血一样。医生化验血样判断人是否健康,我们就化验雪样判断地球的健康状况,而深层的冰芯则会告诉我们地球的历史状况。
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地区渔业、油气开采规模逐渐扩大,航运、旅游业等悄然兴起。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也越来越频繁,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我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
2004年7月 (78°55’N,11°56'E)
找出我国的黄河站。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以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南极大陆是南极地区的主体,覆盖着2 000多米厚的冰层,有“冰雪高原”之称。
“冰雪高原”
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是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
南极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5 ℃,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被称为“白色荒漠” 。
南极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有“风库”之称。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对南极地区气候有这么一段记述:“今天早上,我们施放探空气球。但气球还没有灌满气,就被7级大风吹爆了。第二个也是如此,直到第三个才算成功。当时的气温是-21℃,又有强风。等我们放完气球后,帽子、眉毛、胡子都结了厚厚的一层白霜,一个个活像白胡子老头。探险家称南极地区为‘风库’,这话不假。我们在南极地区下锚63天,47天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据澳大利亚一个科学考察站20年的记录,南极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有300天。南极地区风凶极了,刮起来尖叫着,顺着地面横扫,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掀倒。”
为了抵御严寒,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
冰天雪地的极地地区,生存着独特的生物。每到暖季(11月到次年3月),成群的企鹅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是南极地区亮丽的风景线。
北极地区的主体是北冰洋,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那么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0 ℃左右。
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大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之间。
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北极熊的体长有3米多,体重达300千克。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又厚,所以特别不怕冷。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极地地区的生物具备特殊的生存本领。
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冷得多
从海陆分布看,南极地区主体是一片大陆,北极地区近2/3的面积是海洋。从海拔差异看,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超过2 300米,北极地区平均海拔仅与海平面相当。从海水温度看,南极地区被冰冷的海水环绕,北极地区有从较低纬度流入的温度较高的海水。
归纳和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和范围 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及其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海陆分布 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 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气候特征 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大 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地区冷
代表性动物 企鹅 北极熊
极昼出现的时间 每年9.23——次年3.21 每年3.21——9.23
极夜出现的时间 每年3.21——9.23 每年9.23——次年3.21
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上
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海域及沿岸
无数的海洋生物
丰富的矿藏资源
地下
环境问题及应对
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自行恢复。随着人类不断深入涉足,极地地区不再是一片净土,极地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
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地区的冰川逐渐融化。科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这种气候变化使得两极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你知道吗
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等的过程简碳排放。
可能被海水淹没的区域
图8-25模拟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后北美洲海岸线的变化
小贴士
对照美国地形图,找一找哪些城市可能被海水淹没。
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日本猎捕鲸
冰川融化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
人口膨胀,工业污染,有毒有害排放增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植被减少,致使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两极冰川融化减少。
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多、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给人类带来了危害。
原因
危害
保护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为此,国际社会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保护人类共有的极地。
南极只能用于和平目的,禁止在南极地区采取任何军事性质的措施和活动;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爆炸及弃置放射性废物;缔约各方有权指派观察员进行“视察”;在条约有效期内,冻结对南极洲的任何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
1996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8个北极圈内有领土的国家组成了北极理事会,致力开展“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工作。该理事会的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
中国对极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什么意义
南极地区,这片洁净的土地,不能受到污染。这是各国南极考察队员的共同心声。在南极地区,队员们外出考察,都要把用完的酒瓶、罐头盒装进袋子封好。有时甚至把粪便也要装入塑料袋,带回站上处理。有些垃圾还要带回本国处理,不能随便扔掉或烧掉。
极地,不可替代,不容破坏!
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随着海冰越来越快地消融,北极熊的家园遭到破坏,北极熊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为保护北极熊的家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以“保护极地,人人有责”为主题,举办一场演讲活动。
课堂小结
1.下图为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的原因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气温低
B.②—降水少
C.③—海拔高
D.④—冰雪覆盖
随堂练习
D
2. 我国极地科考的目的是( )
A.捕获大量极地动物 B.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
C.建设永久性居民点 D.大规模开发极地矿产
B
3.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典型传统民居最可能是( )
A B C D
B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秦岭站正式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材料二 图1为我国南极考察站位置示意图,图2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图3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图1
图2
图3
(1)根据图1,写出秦岭站的大致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____,其濒临的大洋是_________;秦岭站位于昆仑站的______方向。
(2)秦岭站开站当日,地球大致公转到图2中______点附近;此时北京市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S ,160°E)  
太平洋  
东北

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图1
图2
(3)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其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从效果图上看,坚实的立柱将秦岭站的主体建筑架空,看上去就好像站在地面上的“脚”。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秦岭站采用底部架空离地设计的主要原因。
主体建筑架空,有利于大风通过;可以吹走积雪,避免建筑物被积雪掩埋;抵抗强风、暴雪等各种不利情况。
图3
(4)简要说明秦岭站建站时间选择12月至次年2月的原因。
此时正值南极地区暖季,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