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3: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辜鸿铭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他,精通英、法、德、拉、希腊等9种语言,坐拥13个博士学位,甚至被称为:“倒着看国外报纸也毫不费力的天才”。
  辜鸿铭认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去发辫,穿上西服,就会对我们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都由中国人变成欧式假洋人时,欧美人只能对我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欧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刘中树等:《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
探究一:北美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7世纪 1775 1783 1861
北美独立战争
1775: 第一枪
1776: 宣独立
1777: 成转折
1783: 获独立
莱克星顿
《独立宣言》
萨拉托加战役
《巴黎和约》
/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美国文化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民族独立运动、资产阶级革命
【1775】波士顿附近来克星顿枪声
——意义:标志着独立战争的开始
【1776】费城,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意义:标志着美国的独立
【1777】萨拉托加战役
——意义: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渐转入战略进攻
【1781】约克镇战役:华盛顿率领大陆军打败英国军队
探究一: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7世纪 1775 1783 1861
北美独立战争
独立前北美殖民地文化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1.特征:
2.表现: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①种族、血统、宗教具有多样性
局限:种族、文化歧视根深蒂固
②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⑤共同称呼“美利坚人”
⑥清教文化
(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 清教主张追求个人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拼命的挣钱,拼命的省钱,拼命的捐钱。
——清教徒
探究一: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7世纪 1775 1783 1861
北美独立战争
独立前殖民地文化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1.特征:
2.表现:
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元特征
①种族、血统、宗教具有多样性
局限: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②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⑤共同称呼“美利坚人”
⑥清教文化
(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北美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形成美利坚文化
表现:
①政治文化原则:
②重要文化符号: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最高法院
(司法权)
弹劾总统权
否决立法权
宣布总统行为违宪
任命大法官
大法官需参议院批准
法院有权解释宪法
提升:美国的政治文化原则
《1787美国联邦宪法》
政治文化原则:分权制衡(权力制衡)
三权分立
权力制衡:中央内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
提升:美国的重要文化符号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
自由女神头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国的象征。
象征自由民主、反对暴政
探究一: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7世纪 1775 1783 1861
北美独立战争
独立前殖民地文化
形成美利坚文化
1.特征:
2.表现: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①种族、血统、宗教具有多样性
局限: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②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⑤“美利坚人”称呼
⑥清教文化
(民族意识觉醒)
表现:
①政治文化原则:
②重要文化符号:
权力制衡原则
自由女神像
美利坚主流文化:分权制衡、民主自由
种植园中的黑奴
黑暗文化:种植园经济、奴隶制度、种族歧视
探究一:独立战争前后的美国文化
17世纪 1775 1783 1861
北美独立战争
独立前殖民地文化
形成美利坚文化
1.特征:
2.表现: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①种族、血统、宗教具有多样性
局限: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②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⑤“美利坚人”称呼
⑥清教文化
(民族意识觉醒)
表现:
①政治文化原则:
②重要文化符号:
权力制衡原则
自由女神像
美国主流文化:分权制衡、民主自由
继承与发展
黑暗文化:种植园经济、奴隶制度、种族歧视
探究二:拉美独立运动前后的拉美文化
16世纪 1804 1889
拉美独立运动
①法属海地独立:1804年、黑人领导、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1826年、土生白人领导、直接建立15个共和国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
③葡属巴西独立:1822年,巴西独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共和国。
探究二:拉美独立运动前后的拉美文化
16世纪 1804 1889
拉美独立运动
独立前拉美文化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王室视拉丁美洲为自己的私产,不允许其它欧洲人移民拉美。人数较少的殖民者为了榨取财富, 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允许混血人种的出现。
1)特征:
2)表现: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①主要语言:
②种族融合: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社会,不是混血社会(白人最多)
拉美是典型的混血社会,不是移民社会(混血最多)
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拉丁语)
种族融合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探究二:拉美独立运动前后的拉美文化
16世纪 1804 1889
拉美独立运动
独立前拉美文化
1)特征:
2)表现: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①主要语言: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②种族融合:种族融合普遍,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③在欧洲移民活动区:
A、文化主体:
B、主要宗教: 
C、文化符号:
西葡文化
天主教
拉丁舞
巴西基督山
拉丁舞
④在偏远的内陆地区: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原生文化(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多元宗教VS多神崇拜
探究二:拉美独立运动前后的拉美文化
16世纪 1804 1889
拉美独立运动
独立前拉美文化
1)特征:
2)表现:
相互融合、多元特征
①主要语言:拉丁语
②族群组成:融合普遍、“混血社会”
③在欧洲移民活动区:
A、文化主体:
B、主要宗教: 
C、文化符号:
西葡文化
天主教
拉丁舞
④在偏远的内陆地区:
印第安人保留了原生文化
独立后拉美文化
政治文化
独立后的拉美各国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进步:追求法治、自由
局限:考迪罗独裁体制
考迪罗: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军事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继承与发展
/
P68思考:你认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文化 拉丁文化
不同点 文化
政治
种族
血缘
宗教
语言
政治文化
相同点 英国文化为主
西、葡文化为主
政治文化呈现出民主、法治特点
“考迪罗”独裁政治特点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源,混血社会
多种宗教
①多种宗教;②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崇拜仍存在
美式英语为主
拉丁语,印第安语
①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②实行权力制衡。③自由女神是重要文化符号
①受欧洲意识形态影响,建立联邦制、共和国
②考迪罗主义盛行。③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号
①以欧洲文化为主;②受黑奴贸易影响;③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破坏;(背景)④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特点;(族群)⑤种族歧视(缺陷)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概念
拿破仑战争主要是指1804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
法国(法兰西第一帝国)VS反法联盟(俄普奥英)
英国:维护欧洲大陆均势
三国:维护欧洲大陆封建秩序
法国: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
本质上:资本主义VS封建主义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影响
思考:拿破仑是欧洲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动摇人。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废除徭役、贡赋等封建义务;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积极影响: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成果,
传播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推动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
动摇了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
解放者: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影响
思考:拿破仑是欧洲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
解放者: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推动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本国落后封建统治)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 带去灾难,引起当地人不满和反抗,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要求。
侵略者:奴役欧洲各国,带去灾难——
引发欧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反对拿破仑的外来侵略)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放者: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推动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本国落后封建统治)
侵略者:奴役欧洲各国,带去灾难——引发欧洲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反对拿破仑的外来侵略)
3、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政治文化诉求:
封建专制统治盛行
拿破仑战争
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战后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P70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重新构建)?
文化重构适应时代性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4、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重构的史实:
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战后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
---反对封建沙皇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
1812年,俄国人与拿破仑展开激战,这场战争使许多年轻的俄罗斯贵族青年军官对西欧启蒙思想有了深入了解。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巴黎。许多军官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专制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我们是1812年的产儿。 ——俄国十二月党人
P69学思之窗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的事业?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局限贵族青年军官
缺乏广大群众基础
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
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917俄国二月革命
梦想成真?
“拒绝宣誓!拒绝效忠!宪法万岁!民主万岁!”
最终起义失败流放
探究三: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4、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重构的史实:
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战后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12月)
---反对封建沙皇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
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大俄罗斯人的特权地位,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和岐视政策, ……认为他们都是落后的“异族人”,诸如把波兰人叫做波兰棒子”……表现出了大俄罗斯民族的极端傲慢态度。1830年11月,处于沙俄残暴统治下的波兰人民,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并在华沙建立了独立政权。1831年9月,由于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华沙陷落,起义失败。
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反对沙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3)1848年德意志、奥地利革命
--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
当时的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1806年普鲁士在对法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以及由于战争而带来的财政上和经济上的崩溃等,都充分暴露了这个封建国家的腐朽…… 1848年3月,奥地利、普鲁士等邦国相继爆发革命,成立自由资产阶级政府,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6月法兰克福国民会议被解散,革命失败,但仍然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并打击了封建势力。
1871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完成统一
探究四: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民族,必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
1、西方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方式:
文化侵略定义:
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天主教原以劝人行善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获保佑身家,凡按第八款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凡中国人愿信崇天主教而循规蹈矩者,毫无查禁,皆免惩治。
——《天津条约》
方式1:输出殖民国家价值观、宗教
方式2:淡化同化被殖民地区文化
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有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日本在大举侵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中国的学校实施毁灭性破坏。……殖民奴化教育对中国孩子来说,如同噩梦。在东三省,中小学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称,每天上课前向日本国旗致敬,遥拜日本国旗,学习日语。
奴化教育
此消彼长
探究四: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被殖民者采取的文化回应(或文化重构):
学习聚焦:
被侵略民族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自己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土洋并存、多元发展
接受外来文化 保留传统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维变、辛革)
(新文化运动)
郑观应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张: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高潮:1899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进:反帝爱国
局:笼统排外
探究四: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被殖民者采取的文化回应(或文化重构):
学习聚焦:
被侵略民族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自己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土洋并存、多元发展
接受外来文化 保留传统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维变、辛革)
(新文化运动)
反洋教运动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主要宗教;
种姓制度仍然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探究四: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被殖民者采取的文化回应(或文化重构):
学习聚焦:
被侵略民族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自己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土洋并存、多元发展
接受外来文化 保留传统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维变、辛革)
(新文化运动)
反洋教运动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主要宗教;
种姓制度仍然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君主立宪制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1922年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探究四: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2、被殖民者采取的文化回应(或文化重构):
学习聚焦:
被侵略民族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但也会努力保护自己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土洋并存、多元发展
接受外来文化 保留传统文化
中国
印度
埃及
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维变、辛革)
(新文化运动)
反洋教运动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印度主要宗教;
种姓制度仍然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君主立宪制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课堂小结
近代战争与
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美国文化
拉丁美洲文化
“混血社会”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民族起义
德意志的改革与革命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考迪罗独裁
拿破仑战争及其影响
影响文化重构的事件
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
被殖民者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同时努力保护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