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3: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
的碰撞和交流
美国黑人领袖W.E.B.杜波伊斯在1918年曾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
结局:一战结束
开端: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暴力掠夺,原始积累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早期殖民扩张)
15世纪末—18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的形成历程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觉醒
高涨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
瓦解
回顾《纲要》下册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背景
表现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材料: 进入20世纪后,除了欧洲国家某些民族的归属问题,如阿尔萨斯—洛林、南提罗尔、比萨拉比亚没有得到解决外,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奥地利、俄国控制下的中东欧诸民族,英、法、德等国压迫和奴役下的海外各殖民地,也都存在着摆脱殖民统治和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任务。
—《一战前欧洲民族自决原则的理论及实践》
为什么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民族无法实现民族独立?
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学习聚焦】一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1)摧毁了四大帝国:
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
(2)欧洲出现新国家:
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爱尔兰等。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3)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创造了外部条件。
观察上述两幅地图,谈一谈其变化?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4)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在一战中为英国作战的印度骑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在为宗主国的生存而战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
【史料阅读】(P72页)
民族自决原则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5)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鼓舞。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材料: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民族的愿望,不给它以权利,使它能在兼并国军队或任何较强民族的军队完全撤走的条件下,不受丝毫强制地用自由投票的方式决定这个民族的国家形式问题,那末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或暴力行为。
——《和平法令》1917.11.8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1.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中国
法属 印度支那
印度
①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支那:亦称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指东南亚半岛,因位于印度——中国之间,而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而称其为印度支那。
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中国
法属 印度支那
印度
①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中共成立并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②尼赫鲁更比甘地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阶段 斗争手段 斗争结果
第一阶段(1920—1922年) 提倡“手纺车运动”
第二阶段(1930—1934年) 文明不服从运动
第三阶段(1940—1942年) 退出印度运动
简要回顾《纲要下》16课p96
①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
名誉职位;
②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
③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及抗税。
进行“食盐进军”
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白衣帽一时成为民族服装;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
引发各地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部分要求
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被捕,运动陷入低谷
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指导思想:
背景:阿姆利则惨案
甘地思想的核心
非洲、拉美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现代埃及之父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恢复了国家独立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②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历史纵横】泛非会议: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民族运动"或"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
"民主运动"或"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
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
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
民族民主运动: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民族民主运动
思考点(P75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一战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矛盾激化)
2.一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经济发展)
3.一战使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宗主国衰落)
4.一战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功案例)
【特别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参加斗争的主体更加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0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背景
表现
影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材料一:经过 20 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大西洋宪章》
材料三: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是什么?
(2)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②英帝国迅速解体
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国埃维昂城签订《埃维昂协议》,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①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③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1962年)
2.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3.意义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历史舞台.
(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特征
表现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新加坡 韩国
埃及
①接受西方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
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④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
政治与社会生活。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
高效率作风等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广泛使用。
③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
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现代文化
呈现多样化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特征
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一,文化复兴一定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国家无法实现真正的文化复兴;
第二,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使之复兴,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第三,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教材P77【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每一种文化犹如有机体,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过程。……(以前)各大文化都把我们当作全部世界事变的假定中心,绕着我们旋转……(现在)不承认任何文化占有优越地位。
——摘编自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思路引领:国家独立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⑵动力:
①非洲人民的民族自觉意识进一步提高;
②民族独立、自由等原则的确立和国际社会对非洲独立运动的支持;
③非殖化是历史发展大势,不可阻挡,英国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必须考虑非殖化因素。
(课本第78页)问题探究: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是什么?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意识高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经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
【学习拓展】(P78页):查找资料,结合所学,选择若干案例,谈谈现代战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发展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一战后,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观念影响的仁人志士。
(3)一战促进了欧洲大陆现代主义的发展。一战使得美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战后很多国家的人移民到了美国,为其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给人类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课堂感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原因
表现
原因
表现
韩国、新加坡
印度、埃及
本课小结
民族独立
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土崩瓦解
【典例研析】 1、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由此殖民地人民( )
A.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B.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C.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A
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C
3、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C
4、 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B
5、 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