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2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世界市场:
全球贸易网络的逐渐形成
1947
1870
1840
1500
1918
1939
1978
1991
1995
1945
1765
1914
合作探究一:阅读教材P55—56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间轴中每个节点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对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发展进程进行阶段划分。
一、世界市场:全球贸易网络的逐渐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新航路开辟
一战开始
关贸总协定
改革开放
冷战结束
世贸组织
一战结束
二战开始
二战结束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3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贸易受挫
世界贸易虽有曲折但迅猛发展
一、世界市场:全球贸易网络的逐渐形成
4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55—56,梳理全球贸易网形成的相关知识,并完成表格。
发展阶段 原因 表现
初步形成 (15C末-18C60S)
最终形成 (18C60S-20C初)
曲折发展 (20C初-20C90S)
突飞猛进 (20C90S以来)
阻碍因素: ①两次世界大战;
②1929-1933经济危机;③冷战。
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②交通工具革新;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扩张。
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②冷战的结束;③世贸组织的成立;④跨国公司的发展。
①新航路开辟; ②殖民扩张。
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洲际贸易扩展;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三角贸易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太平洋贸易
西欧
诸国
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黑人(非洲)→贵金属、蔗糖和烟草等(美洲) → (欧洲)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 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 澳门 白银(日本)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 马尼拉 白银(墨西哥)。
知识回顾:(纲要下第7课)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一、世界市场:全球贸易网络的逐渐形成
5
特点:
①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的到三大洋;
②商品种类多、范围大,新旧大陆间哥伦布交换是主题(人种、物种、商品、疾病等);
③欧洲主导贸易(两牙、荷兰、英国);
④全球贸易网基本形成;
⑤出现股份公司等新贸易形式。
6
材料一: 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材料二:中国入世
材料三,教材P57学思之窗:
(1)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经营情况体现了跨国公司的什么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有哪些特点?
①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
②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
③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④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
(2)特点:①世界贸易逐渐制度化、体系;②跨国公司发展迅猛;③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 全球贸易网发展历程示意图
教材P56思考点: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一、世界市场:全球贸易网络的逐渐形成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②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③科技革命的影响;
④跨国公司的推动;
⑤国际及区域经济组织的成立;
⑥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⑦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7
生产力的发展
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探究全球贸易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凡是这些产品汇集以便进行交换的地方,都变成了世界市场的城市;在发现美洲大陆以前,世界市场主要是以这种形式存在的。在14世纪和15世纪,这就是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各城市、布鲁治和伦敦。
——马克思,《需求》,1847年12月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页。
机器大工业在促进技术革新、生产发展的同时,还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力和加速力,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圣明 王茜,《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4页。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交通通讯等科技的发展是技术条件
资本、资本主义的扩张性以及
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是主要原因、主要动力
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条件
集市的兴起与城市的发展是基本前提
殖民掠夺是主要途径
1995年, 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选择性必修二
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的推动
9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二、五彩缤纷:
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贸易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商品流动推动着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10
茶文化及其国际化、服饰的交流与变化、钟表文化的国际化等。
(一)原因:
1.经济上: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上: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油画)
利玛窦进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
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
(二)表现: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11
(二)表现:1.茶文化及其国际化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传播 16C以前
16C以后
茶文化 创新
中国的饮茶风俗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英国:茶会上主人炫耀中国茶和茶具。
荷兰: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
各国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
“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
12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二)表现:2.服饰的交流与变化:(1)法国服饰
①17世纪末,回到法国的传教士身着中国服饰参加舞会,获得全场喝彩;
②18世纪中国服装的面料、款式、等融入法国的服装设计之中;
③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孔子服”
吸收中国裁剪方法的自由套装
杂糅日本和服的“午茶便装”
13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二)表现:2.服饰的交流与变化:(2)日本服饰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说洋话、行洋礼。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开来。1887年,时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在鹿鸣馆举办了约400人参加的大型化妆舞会,可以说是把欧化之风一气推向了高潮。
明治维新时期派出的“岩仓使节团”
鹿鸣馆举办大型化妆舞会
14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二)表现:2.服饰的交流与变化:(3)中华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山装产生的社会背景。
①“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服饰文化呈现出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
②辛亥革命为中国服饰的变革扫清了障碍。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使近代服装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中国服饰从传统向近现代变革的重要历史进程。
“孔子”中国袍系列
和服式长袍大衣
16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二)表现:3.钟表文化的国际化
(1)传入过程: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传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2)传播概况: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稀物品收藏;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利玛窦献给万历皇帝的自鸣钟(明)
铜镀金葫芦式转花钟(清)
上海法租界大自鸣钟(清)
17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材料一: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村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校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变化:时间观念精准化;对时间价值认识增强;观念变化的渐进性、不平衡性;时间观念近代化。
社会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推动;小农经济的解体;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西学东渐﹔计时工具的改进与普及。
18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之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①西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③承认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④较早表达了文化交流的理念。
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念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问题探究】P59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卧虎藏龙》
第73届奥卡最佳外语片
郎朗获頒德國聯邦十字勳章
《打,打个大西瓜》
第26届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二、五彩缤纷:商品流动与国际文化交流
(二)表现:3. 20世纪的文化交流
19
西方电影中亚裔形象的演绎过程……自从电影诞生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以西方电影为主导的局面……至于亚裔的角色和形象则几乎不予考虑,而且即使需要亚裔角色的时候,也毫无例外地扮演着“乞丐”“小偷”“流氓混混”等角色。而且这些亚裔的角色通常都是在故事情节中被戏耍、嘲笑、攻击的对象,在面临利益的诱惑时他们无一例外遭到诱惑,而后被无情的讥讽和惩罚。在面临危险或者挑战的时候,亚裔角色也总是草草露面,匆匆退场,伴随着凄惨的命运,或者是倒霉的窘境。即使是具有强大能力的人物,也都是大反派角色。
——《论西方电影中亚裔角色的“文化歧视”现象》
日本政府正式决定排放核污染水的当天,赶在晚上官宣了一部宣传片和相关海报——宣传那些处理过的核污染水其实很安全。给众人关注的“氚” [chuān]成分,设计了一个萌萌的可爱卡通形象。
美国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 ——美国前总统里根
享用文化产品时要警惕潜在的不正确的价值观
迎合西方对亚裔的刻板印象“眯眯眼”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
与
文化交流的扩展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茶文化
服饰文化
钟表文化
其他文化产业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曲折发展
突飞猛进
①贸易活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商品具有物质的属性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商品是文化的载体。贸易活动使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得以交流,有利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由于文化交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要在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交流中扫清障碍,就需要了解文化的交流方法及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重视与掌握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商机,同时尊重与了解他国的文化底蕴,这是国际贸易持续、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
促进
23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如图)是法国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于1866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了民众饮茶的场面。该画面反映了
A.茶在法国已不再是奢侈品
B.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
C.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
D.中法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
C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这反映了( )
A.开埠通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中西文明的激烈碰撞
C.西方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D.人们生活的彻底西化
C
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A.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
C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