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③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④2001年基本实现“普九”“扫盲”
⑤高等教育迅速发展①拔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改革开放文革后
1977---今①停课“闹革命”、“开门办学”
②废止高考制度
③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人才断层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期间
1966---1976①改造旧教育
②扫盲教育、教育向工农开门
③制定全面教育方针
④两种教育制度
⑤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培养了建设人才和劳动后备军①新中国成立
②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③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文革前
1949---1966教育工作背景阶段 ( )年( )年1949年趋势年份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受挫蓬勃发展开基创业篇——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图一:1949年我国
教育情况的统计图二 文化夜校 图三 田间识字问题:从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最迫切任务及解决措施。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是如何建立的?
2、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什么教育方针?建立了哪两种教育制度?
3、新中国头17年的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议
确立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最大变化)
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半工半读)
田头识字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落后地区的教育3、新中国头17年的教育取得了
哪些成就?1949—1965年,新中国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1.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学思之窗: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合作探究1:结合表格数据,回答: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
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新中国初期,中国教育较大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发展表现:
(2)原因:A.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1.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两种教育制度的建立(全日制和半工半读)遭受挫折篇——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走资派 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做出错误估计,并且形成了共产党内也存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认识,是形成“走资派”概念的根子。走资派首要的特点是通过私人占有实现人剥削人。走资
派鼓吹私有化,通过资本的垄断去剥脱被垄断者的劳动
的自由。搞剥削制度的走资派,只是将丑恶的东西打扮
成漂亮的东西,以欺骗人民。走资派的罪与错集中表现
在其欺骗性、说谎性。二、动乱中的教育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
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状况:1966年废止高考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70年代初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
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
取“文革造反经”和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
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 。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
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1966年8月19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开始以后,一切外来的和古代的文化都成为扫荡目标。中学红卫兵(加上少数大学生)杀向街头,以打烂一切“四旧”物品为宗旨,先把北京城内外砸了个遍,之后又迅速燃遍全国城乡。 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停课闹革命“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上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013年四川高考题) 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图一:《语文》目录节选图二:教材封面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 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提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具体规定:学制,根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分别为2至3年。另办一年左右的进修班。学习内容,设置 “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
各科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 、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人们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选拔条件为政治思想好、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 “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最终他的考试成绩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后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白卷英雄”张铁生 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1968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1973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时,因解答不了试题而在空白试卷的背面写了一封 “信”,被树为“反潮流”的“英雄”。同年入辽宁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任中共铁岭农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院党委副书记。同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1976年10月后被撤销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并被开除党籍。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10月刑满获释,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目前他所在的公司净资产过亿元,是拥有17家子公司的大集团。张铁生任集团公司商政总监外,还兼任监事会主席。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说一说“文革‘对我国教育、经济、社会带来哪些危害?对此你对教育问题有何认识?材料: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教育: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造成了人才的缺失和断层。经济:中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认识: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复兴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复兴繁荣篇——教育的复兴(1977年至今)二、教育的复兴(1977--)
(一)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
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1977年某大学的
开学典礼“在新中国60年的气候年鉴里,1977年的中国,
没有冬天。”77级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二、教育的复兴(1977--)
(一)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
(二)80年代提出教育优先发展。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二、教育的复兴(1977--)
(二)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
2、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1)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保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
①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
②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
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211工程”计划。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
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 ——1986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885,普鲁士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8,英国实行全面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1918,美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1925,法国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07,日本实施了6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1950,日本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
1986,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上世纪末基本实现根据材料结合上述国家综合国力谈谈义务教育的原则?原则:强制性、免费性、平等性 2008年秋季开始,国家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社会力量办学产生,启动“希望工程” 加大西部教育发展的力度 “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邓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偏远贫困地区的小学请多多支持希望工程 结合图片反映的内容,请你为“希望工程”作一次宣传演讲。社会关注、教育均衡3、国家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力度,促进西部大开发。
4.成就(1)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2)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三、教育的复兴教育均衡当我们看到这张2009年的世界前100名大学排名时,一定会有倍感难堪和痛心的感觉,我们梦寐以求的名校北大与清华,竟无一能进入世界前100名,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与现状。改革开放初: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结合资料回放,思考党和国家为什么要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参考答案:
(3)(12分)
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导;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