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语文 试卷
一、基础综合运用(20 分)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 分)
小启结合课内所学,搜集课外资料,推出“古代文人的山水人生”板块,带领同学们领略古
代山水诗文的魅力。
东坡被贬海南时,环境躁热,生活窘迫,日常所需“大率皆无耳”。东坡晚年思念家乡,京
城却杳无消息,他内心常有飘零之感。即便如此,历尽沉浮的东坡仍未泻气,而是享受谪居蛮荒
的自给自足:无炭就借助松明,无墨就请友人相造,无粮则自己不辍劳作……他以乐观的态度对
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他是绝无仅有的人间绝版。
(1)初稿校对时,发现两处错别字,请你改正。(2 分)
错别字①:躁 订正: 错别字②:泻 订正:
(2)请给下面两个成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2 分)
杳(A.yǎo B.yáo)无消息 不辍(A.chuò B.zhuì)劳作
(3)文段内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2 分)
2.下列有关语文知识或文化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由别人记叙的,称为“他传”;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自传”。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C.骈文,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辞藻华丽,又称“四六文”。
D.“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这一对联写的是元宵节景象。
3.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倒金字塔结构,下面这则消息最为合理的排序是( )(3 分)
①此次活动共展出了 135 幅精品佳作,题材丰富,作者云集。
②2020 年 10 月 30 日,为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国
文物交流中心组织举办了“书写与传承书画作品展”。
③此次展览展期为 16 天,观众可通过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愿广大书画爱好者借此涵
养气韵,领悟书画艺术的真谛,传承传统文化。
④展出作品底蕴足、风气正,既有锦绣山河的颂唱,又有世事繁华的史诗。98 岁高龄的谢辰生
先生专为展览书写了“传承”二字,道出了艺术家们的初心与坚守。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古诗默写。(8 分)
我校即将迎来 30 周年校庆,同学们用唐诗经典向母校献礼:八年级同学表演《书院春秋》
舞台剧,开场吟诵王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① ”,展现色彩变幻之美;校合
唱团演唱《白云千载》,深情演绎崔颢“② ,③ ”(《黄鹤楼》)的
经典旋律;舞蹈《丝路新语》再现王维《使至塞上》中“④ ,⑤ ”的
黄与红,绘就大漠的雄浑壮美;诗朗诵《青春远航》选用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仍怜故
乡水,⑥ ”,表达毕业生对母校的依依深情;最后全场齐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中“⑦ ,⑧ ”的诗句,以“绿杨阴里”象征母校育人沃土,“行不足”
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与祝福。
第 1页 / 共 6页
二、阅读(50 分)
(一)名著阅读(4 分)
5.读《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面表格的内容。
(1)书名探究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 》 。(1 分)
A.人物: (1 分)
他打仗十年来,负伤八次,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
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
出,但他都奇迹般的活了,一笑,嘴里就露出两个掉了门牙的大窟窿。
B. 人物: (1 分)
(2)人物判定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 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 髋骨突出。
C. 人物: (1 分)
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爸爸把他
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
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大家说他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斯诺在书中说:“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
(3)精神探讨 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
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
(二)文学类阅读(16 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
①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一幅幅不被日军允许公开的照片,真实纪录着那段惨痛
历史。照片只是记录事实的介质,日军想要掩盖的,是他们惨无人道的屠杀行径。黑暗日子里也
有微光,国际友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瞬间,定格在一张张模糊黑白照片里,多年以后依旧让我
们热泪盈眶。
②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40 多天里,30 万同胞惨遭杀戮。面对穷凶极恶
的日本侵略者,20 多位国际人士冒险留在南京,在城内设立保护平民的“安全区”,与中国同
事共同建立难民收容所。
③在郊外,同样有中外人士共同建立的难民营。南京城外东北郊的江南水泥厂地处长江南岸、
栖霞山东麓,是我国发展较早的民族水泥企业。战争期间,附近无助的村民们在江南水泥厂周边
搭建起简陋的草棚居住,以躲避日军暴行。而这一片难民营得以保全,离不开国际人士贝恩哈尔·
辛德贝格的帮助。
④当年这位 26 岁的丹麦年轻人,原为守护江南水泥厂而来,却在关键时刻与德国同事卡尔·
京特和中国护厂职员一起,主动担负起人道救助工作,救助了两万多难民。
⑤辛德贝格等人在江南水泥厂设立了小型医院,进城联系鼓楼医院,获取若干药物、绷带等
物品,把两名护士带回江南水泥厂,还请了附近的中医到厂里为难民们看病。
⑥相距不远的栖霞寺,同样是难民的聚集地,那里难民的情况同样牵动着辛德贝格的心。1938
年 2 月 3 日,辛德贝格进城,将一封栖霞寺难民的请愿书《以人类的名义致所有与此有关的人》
交给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国人约翰·拉贝。拉贝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上述由栖霞
第 2页 / 共 6页
山江南水泥厂(京特博士)的辛德贝格先生递交的报告,证明不仅南京饱受日本兵痞之苦,而且,
从四面八方都传来了有关日本士兵烧杀奸淫的消息。我们不禁这样想,这些身穿军服的士兵全都
是日本的刑事犯罪分子。”
⑦除了为难民们发声,辛德贝格还冒险用镜头记录下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农村反人道的血
腥暴行。江南水泥厂的员工和难民回忆当年情景,都佩服辛德贝格“胆子大,开车在外面跑,看
到什么就拍”。
⑧如今,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展厅,人们会看到一幅白色丝绸横幅,
上面用繁体隶书绣了四个大字:见义勇为。这是 1938 年年底难民们对离开南京的辛德贝格的感
谢横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辛德贝格的深深感激,也是对危难中伸以援手的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
这面横幅曾辗转南京、上海、丹麦、美国等地,最后于 2006 年由辛德贝格的后人带回南京,成
为历史的见证。
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
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
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
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⑩历史表明,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野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更从未忘记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
救助中国难民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战争必会赢得广泛支持、取得
最后胜利,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也是人类正义与和平的必然选择。
(摘自《光明日报》)
6.文中写了丹麦年轻人辛德贝格的哪些义举?请分条简要概括。(3 分)
7.文中第⑥段引用拉贝的日记,有何作用?(4 分)
8.将文章标题补充完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 》,下
列选项中你认为最贴合文本的是哪一项,请简述理由。(4 分)
A. 日军暴行的历史罪证应永世留存
B. 国际友人的人道义举应永记于心
C. 中国民众的抗争精神应代代传承
9.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的相关做法,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5 分)
(三)非文学类阅读(11 分)
材料一:非遗创新实践案例
《浙江 00 后:用“新玩法”激活非遗生命力》
在浙江,一群中学生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文创”的方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以下
是三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青瓷短视频科普行动”
龙泉某中学学生团队拍摄系列短视频,用动画演示青瓷“拉坯、修坯、上釉”的全过程,并
详细解说釉料配方。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超 50 万次,许多网友留言:“原来青瓷烧制这么讲
究!”
案例二:“东阳木雕文创书签”
金华学生将传统木雕“梅兰竹菊”纹样简化为几何线条,设计成可拆卸的书签套装。每套书
签附木雕工艺简介卡片,并标注“榫卯结构不可拆卸”的提示。产品在学校义卖中售罄,部分买
家为外地游客。
第 3页 / 共 6页
案例三:“海宁皮影数字体验馆”
嘉兴学生开发了一款手机 APP,用户可自由选择孙悟空、白娘子等皮影角色,通过拖拽操控
角色表演《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APP 内设“皮影知识问答”模块,答对者可解锁稀有角色
皮肤。该应用被纳入浙江省“非遗进校园”数字资源库,下载量超 8 万次。
(2025 年《浙江文化观察》节选)
材料二:传承人访谈实录
《非遗传承人对话青年:传统与创新的对话》
记者:您如何看待年轻人用新方式传承非遗?
青瓷传承人李师傅(55 岁):
“我 15 岁学拉坯,做了 40 年青瓷。以前觉得‘短视频太浮躁’,但看到学生们用动画演示
釉料配方,连‘石灰石比例’都标得清清楚楚——年轻人懂技术,能把复杂工艺讲明白,这是好
事。”
东阳木雕传承人王阿姨(60 岁):
“学生们把木雕纹样简化成书签,我担心‘会不会太简单’?但看到他们标注‘榫卯结构不
可拆卸’,还附工艺简介卡片,我才明白——形式可以变,但核心技艺不能丢。去年木雕体验课
报名人数翻了一倍,多亏这些孩子!”
海宁皮影传承人陈爷爷(72 岁):
“我操控皮影一辈子,从没想过它能‘跑’到手机里。学生们开发的 APP 让白娘子会跳街舞,
虽然‘有点乱来’,但看到孩子们玩得开心,还主动查资料了解皮影历史——怕的不是创新,是
没人喜欢。”
(2025 年《浙江非遗之声》访谈节选)
材料三:调查数据图表
表 1:2025 年浙江省青少年“非遗认知与参与度”调查
年轻人“希望非遗传承人改进的方向”
结合现代科技 设计更有趣的产品
增加互动体验 其他
5%
20%
45%
30%
:
图 1:年轻人希望非遗传承人改进的方向
1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对浙江青少年参与非遗传承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青瓷短视频通过动画演示工艺细节,说明科技能降低非遗理解门槛。
第 4页 / 共 6页
B. 木雕书签售罄主要得益于外地游客对文创产品的猎奇心理。
C. 皮影 APP 将传统剧目与数字技术结合,体现互动性对非遗传播的价值。
D. 调查显示,近半数青少年认为“非遗传承最大挑战是缺乏年轻人关注”。
11.结合材料二,任选两位非遗传承人,概括他们在传承实践中体现的优秀品质。(4 分)
12.有人认为:“非遗传承应完全遵循传统,年轻人的创新会破坏其文化精髓。”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请你至少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4 分)
(四)古诗文阅读(19 分)
材料一: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二:
西陵峡(节选)
北魏·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
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注释】①迳:经过。
13. 根据语境,推断下列加点词的含义。(2 分)
(1)根据句子的结构,“乘”对“御”,都是动词;“奔”对“风”,都是名词,“奔”应为
与奔跑相关的具体事物,是指“ ”。
(2)“略尽冬春”让我们想起了“英雄所见略同”的“略”,再根据上下文,推断“略”的意
思是“ ”。
14. 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请用“/”标出两处停顿) (2 分)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15. 央视《跟着诗词去旅行》节目组计划拍摄三峡专题片,导演希望用一组对比镜头来表现郦道
元笔下三峡的“同中有异”。请你仿照示例,完成规划表。(4 分)
镜头、音效 材料一特点 材料二特点 “异”之处
山石 重岩叠嶂 其石彩色形容,多所 象类 《三峡》着重描绘形 态,《西陵峡》着重 描绘色彩
猿声 ①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 ②
③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山水纡曲 ④
16.摄制组要在节目中加入杭州市“AI 激活古籍”创新大赛的片段,请你参考示例,根据郦道元
《西陵峡》文本,为 AI 视频生成平台撰写一段“描述文字”,助其创作一段展现西陵峡山水之
魂的 45 秒短片。(6 分)
第 5页 / 共 6页
要求:
(1)描述需全面概括西陵峡山水的核心特点,至少涵盖两种不同景物的特点;(2)指令
清晰,至少包含一个具体的视觉或听觉效果要求; (3)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 120 字。
示例:
请生成一段航拍短片:首帧图呈现夏季两岸连绵的高山险峻蔽日,黄色江水汹涌奔腾,流速
极快;中帧图转入春冬季,水流变绿变清,能看见倒影,瀑布飞溅。最后镜头拉远,空谷中传来
几声悠长凄凉的猿鸣。
材料三:
《春日登楼遇雨》
唐·杜荀鹤
一登楼顶望青山,争笑苍茫万仞间。
笛响不知何处起,鸥飞转觉满江闲。
浪跳晴雪霞生岸,云走空香雨洒颜。
此景得成吾与汝,何须更问武陵源。
17.“一登楼顶望青山,争笑苍茫万仞间”是谁“争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争笑”二字的妙处?
(3 分)
18. 颔联“笛响不知何处起,鸥飞转觉满江闲”营造的意境最接近的是( )(2 分)
A. 孤寂清冷 B. 悠然自得 C. 悲壮苍凉 D. 喧闹繁华
三、写作(50 分)
19.古人的笔墨,让我们窥见了千百年前山河的壮丽与灵秀。如今,也许是一次亲身的旅行,也
许是一次云端的浏览,也许只是校园里一次安静的日落……总有一处风景,曾在你心中留下深刻
的印记,让你想用文字为其“代言”。
请以“我为_______代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写一处具体的自然景观(如:三峡的急流、窗外的那片山、
家乡的秋色等);
(2)不止于写景,更要写出它带给你的独特感受、思考或触动,真正为它的“美”代言。
(3)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第 6页 / 共 6页八 语文 答案
1.:(1)燥 泄(每空 1 分)(2)A A(每空 1 分)(3)去掉“绝无仅有的”或“人间绝版”
或“间绝版”。(2 分)
2.A 3.B
4.(1)山山唯落晖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白云千载空悠悠 (4)大漠孤烟直
(5)长河落日圆 (6)万里送行舟 (7)最爱湖东行不足 (8)绿杨阴里白沙堤
(每空 1 分)
5.(1)《西行漫记》 (2)A 徐海东; B 毛泽东; C 贺龙。(每空 1 分)
6. ①与同事及中国职员合作,在江南水泥厂救助两万多难民(1 分);
②设立小型医院,联系外部获取药品、护士,邀请中医为难民看病(1 分);
③将栖霞寺难民的请愿书交给拉贝,为受难民众发声(1 分);
④冒险用镜头记录日军暴行,留存侵略罪证(1 分)。
(每点 1 分,答出 3 点即可。提炼核心行为即可,语言简洁、信息完整得分)
7. 内容上:①印证辛德贝格所述“日军烧杀奸淫”的暴行真实存在(1 分);②补充说明暴
行范围覆盖南京及周边地区,揭露日军残暴的普遍性(1 分)。
表达上:①拉贝是第三方权威见证者(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其日记能佐证辛德贝格
“为受难民众发声”义举的真实性(1 分);②引用第三方原始记录,避免作者主观叙述的局
限,显著增强文章对历史事件记录的客观可信度(1 分)。
(“内容作用”聚焦信息补充与事实揭露,“表达作用”区分“佐证义举真实性”与“增强客
观可信度”,各有侧重,核心逻辑清晰即可得分)
8.B 理由:①内容上,文章以丹麦人辛德贝格为核心,详细叙述其救助两万多难民、设立医院、
传递栖霞寺难民请愿书、冒险记录日军暴行等义举,还提及拉贝等其他国际友人的贡献,核
心内容围绕“国际友人的人道义举”展开(1 分); ②主旨上,文章开篇以“黑暗中的微光”肯定国际友人义举的价值,结尾引用论述点明“中
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既传递出对国际友人的深深感激,也明确了“铭记其人道义举”的主
旨,与 B 项完全契合(1 分)。
(A 项“日军罪证”、C 项“中国民众抗争”均为文中次要信息,未紧扣核心内容与情感主旨)
(选项 2 分,理由 2 分;B 项言之成理 4 分,其他选项最多得 2 分)
9.①先点明核心:文中句子强调正义战争会获支持、终得胜利,这是历史真理与人类对和平
的必然追求,斯诺的做法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1 分)。 ②分析斯诺的行动:他突破封锁深入陕甘宁根据地,客观记录中共领导的正义革命——写下
领袖与战士同甘共苦、红军爱护百姓的事实,还原革命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战的本质(2
分)。 ③说明支持与胜利:斯诺被正义打动,通过《红星照耀中国》打破外界误解,为革命争取国
际关注,这是“正义战争获广泛支持”的体现;而中共革命最终胜利,也印证了“正义战争
必赢”的启示,彰显人类对正义和平的选择(2 分)。 (意思对即可)
10. B
11.开放包容的态度:如李师傅从“认为短视频浮躁”到认可其“讲明复杂工艺”的价值(1
分),体现他对新传播方式的接纳(1 分)。
坚守核心技艺的底线:如王阿姨肯定书签的简化设计,但强调“榫卯结构不可拆卸”(1 分),
说明她注重非遗本质特征的保留(1 分)。
对年轻一代的鼓励与信任:如陈爷爷看到 APP 中皮影“跳街舞”虽觉“乱来”,但认可其激
发兴趣的作用(1 分),展现了他对年轻人创新能力的支持(1 分)。
12.示例 1:不同意。非遗传承需保护文化精髓,但年轻人的创新并非破坏,而是活化。材料
一中,青瓷短视频保留工艺细节,木雕书签标注核心结构,皮影 APP 收录经典剧目解说,均
未改变非遗本质(1 分)。材料二中,李师傅认为“年轻人能把复杂工艺讲明白”,王阿姨强
调“形式可变但核心不能丢”(1 分)。因此,创新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传播方式升级,能
扩大非遗影响力(1 分)。若完全拒绝创新,非遗可能因脱离时代而消亡(1 分)。
示例 2:部分同意。非遗传承需保护文化精髓,但年轻人的创新需把握边界。材料一中,青
瓷动画演示、木雕简化纹样、皮影数字互动,均未颠覆非遗核心(1 分)。但若过度娱乐化,
如将皮影剧目改编为与文化无关的内容,可能削弱其内涵(1 分)。材料二中,传承人虽支持
创新,但李师傅关注“工艺讲明白”,王阿姨提醒“核心技艺不能丢”(1 分)。因此,创新应
服务于传统,而非颠覆传统(1 分)。
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1 分):明确表示同意/不同意/部分同意。
理由充分(2 分):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的具体案例(1 分),分析创新与传统的关系(1 分)。
逻辑清晰(1 分):论证层次分明,无矛盾表述。 13、(1)飞奔的快马 (2)大致、几乎(没空 1 分)
14、断句(2 分,每处 1 分)
而两岸高山重障 / 非日中夜半 / 不见日月
15、 ①高猿长啸,属引凄异(1 分) ②《三峡》突出凄异哀转,《西陵峡》突出空灵清越(1
分,意思对即可) ③江水(或“水势”)(1 分) ④《三峡》突出水势之险,《西陵峡》突出
水道蜿蜒曲折,未着重描写水势。(1 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答案(满分 6 分): “请生成一段航拍短片:首帧呈现《西陵峡》中“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
不见日月”的景象,高山层叠如屏障,遮天蔽日;中帧:展现“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
容,多所象类”,绝壁高耸,岩石色彩形态各异,江水在曲折峡谷中流淌;结尾:传来“猿鸣
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的猿啼声,清越悠长,在山谷间回荡。 (首帧准确体现景物特点 2 分:西陵峡山“高山重障、遮天蔽日”;
中帧体现两种景物特点 2 分:山“绝壁高耸”,“岩石色彩形态各异”,“江水曲折流淌”;
视觉/听觉效果 1 分:结尾明确要求加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的听觉效果,
指令清晰。
语言与字数 1 分:语言简洁流畅,各帧描述清晰,整体不超过 120 字。) 翻译: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宜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到西陵
峡的出口一百里左右,山水曲曲折折。 两岸山脉高峻、重重叠叠,不是日中,看不见太阳;
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险要的山壁有的有千丈左右,石头是彩色的,形状大多像一些东西。树
木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之交稍显凋零,猿啼的声音特别凄清,在山谷中回响,清脆的声音传
送不绝。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17. 青山争笑,用了拟人手法,将山峰与草木拟人化,在争相谈笑,赋予静态山水以动态生 机(化静为动),突出登楼观景的喜悦。(3 分)
18. B 19.略。八 语文 答卷
选择题
2(3 分) 3(3 分) 10(3 分) 18(2 分)
一、基础综合运用(20 分)
1.(6 分)(1)
(2)
(3)
4.(8 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二、阅读(50 分)
(一)名著阅读(4 分)
5.(1)
(2)A. B. C.
(二)文学类阅读(16 分)
6.(3 分)
7.(4 分)
8.(4 分)我选择 (填 A、B 或 C),理由:
第 1页 / 共 2页
9.(5 分)
(三)非文学类阅读(11 分)
11.(4 分)
12.(4 分)
(四)古诗文阅读(19 分)
13.(2 分)(1)奔: (2)略:
14.(2 分)而 两 岸 高 山 重 障 非 日 中 夜 半 不 见 日 月
15.(4 分)① ②
③ ④
16. (6 分)
17. (3 分)
三、表达与交流(50 分)
第 2页 / 共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