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小蝌蚪找妈妈》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单元的第 1 课时,主要学习《小蝌蚪找妈妈》1-2 自然段,重点认识 “蝌、蚪、变、池、塘、甩、尾、巴” 等生字,掌握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等描写动物外形的偏正短语,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从单元整体来看,这一课时是后续学习蝌蚪成长变化的基础,能帮助学生建立 “外形描写要具体” 的初步认知,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课文中 “快活地游来游去” 等语句蕴含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小青蛙》等课文,对青蛙有初步认识,也学过 “红红的苹果” 等简单偏正短语,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池塘、动画片等途径见过蝌蚪,对其 “黑色、像小鱼” 的外形有初步印象,但对 “脑袋、身子、尾巴” 等部位的细致特征关注不足。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能借助拼音独立朗读短文,但对长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把握不够到位,如 “他们快活地游来游去” 容易读成 “他们快活地 / 游来游去” 而非 “他们 / 快活地 / 游来游去”。在词汇积累上,虽能说出 “小的、黑的” 等简单形容词,但对 “大大的、长长的” 这类重叠式形容词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深。学习本课时,学生可能在两方面遇到困难:一是区分 “蝌、蚪” 等形声字的字形,容易混淆偏旁;二是将课文中的外形描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存在 “只会照搬句子,不会灵活表达” 的问题。
学习目标确定
1审美创造.认识 “蝌、蚪、变、池、塘、甩、尾、巴”8 个生字,会写 “蝌、蚪、变、条”4 个生字,重点掌握 “蝌、蚪” 的虫字旁写法,理解并积累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等词语,能说出 “XX 的 XX” 短语的构成特点。 2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2 自然段,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尝试带着快活的语气朗读描写蝌蚪游动的句子。 3文化自信. 能结合课文语句和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蝌蚪的外形,体会外形描写要具体的表达方法,产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2 自然段,了解蝌蚪的外形特点。难点:理解 “大大的、长长的” 等重叠式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能用自己的话生动描述蝌蚪的外形;正确书写 “蝌、蚪” 等带虫字旁的生字,注意偏旁与右边部分的比例。
学习评价设计
生字认读评价:通过 “开火车读”“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苹果图片,学生读对即可摘下)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记录学生对 “蝌、蚪” 等易混字的认读准确率,对读错的字当场纠正并分析字形(如 “蝌” 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 “科”,和 “科学” 的 “科” 有关联)。2. 朗读评价:先让学生同桌互读,用 “★”“△” 分别标记流利和不流利的地方;再请 2-3 名学生个别朗读,教师从 “字音准确”“停顿恰当”“语气合适” 三个维度进行星级评价(三星为优),重点点评长句子的停顿处理,如 “他们 / 快活地 / 游来游去”。 3. 表达评价:让学生看着蝌蚪图片描述外形,教师根据 “是否说清脑袋、身子、尾巴三个部位”“是否用上课文中的好词”“语言是否通顺” 进行评价,对能说出 “蝌蚪有大大的脑袋,就像戴着一顶小帽子” 等有想象的描述给予口头表扬和 “观察小能手” 贴纸奖励。通过这些评价,及时了解学生。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活动1 出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们,这两种小动物长得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 播放《小蝌蚪找妈妈》动画片段(片段为蝌蚪初见鲤鱼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动画里的小蝌蚪在做什么?它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呢?”学生活动1 自由发言,对比图片说出蝌蚪和青蛙的不同(如 “蝌蚪有尾巴,青蛙有腿”)。 2. 观看动画后举手分享发现(如 “小蝌蚪在问鲤鱼阿姨妈妈在哪里”)。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以情境导入为核心,通过直观的图片对比和生动的动画片段,营造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切入,契合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是对蝌蚪与青蛙的生长关联表述不清晰,仅能说出表面形态差异。而此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和动画观看,搭建起从直观感知到初步思考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起蝌蚪与青蛙的生长联系认知,为后续深入学习课文中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及成长变化奠定基础,同时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推动教学目标中“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课文核心内容”的达成。 环节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教师活动2 范读课文,强调对话的语气(如蝌蚪的急切、鲤鱼的温和)。 2. 发放课文分段卡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请小朋友们一起读课文,把讲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的段落找出来,贴在黑板对应的序号下。” 学生活动2 跟读课文,模仿教师语气读对话。 学生情绪不同,有可爱,有兴奋,教师相机引导对应角色不同语气。 2.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贴卡片,集体订正卡片位置。活动意图说明 本单元以《小蝌蚪找妈妈》为核心,旨在通过童话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与思维能力。紧扣 “成长变化” 与 “对话交流” 主线,选取贴合儿童认知的动物成长内容,契合低年级形象思维特点。 通过情境导入、初读梳理、精读感悟、拓展迁移四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蝌蚪成长阶段,感受对话生动性,建立 “观察特征 — 梳理变化 — 理解关系” 的思维路径。分层作业兼顾巩固与探究,特色资源与技术强化直观感知,助力理解。最终实现语言积累、思维发展与生活认知的协同提升。环节三:精读感悟,深化理解教师活动3 聚焦 “找妈妈的对话”,提问:“小蝌蚪问了鲤鱼阿姨和乌龟,它们分别说妈妈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画出描写妈妈特征的句子。” 2. 组织角色扮演:“请一组小朋友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话内容,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看有没有说出‘宽嘴巴’‘大眼睛’这些关键特征。” 学生活动3 1. 默读课文时,不仅圈画描写妈妈特征的关键句子,还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小蝌蚪提问的语句(如 “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并在句子旁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如 “小蝌蚪很着急”)。默读结束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换课本,分享自己圈画的句子和标注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关键内容。 2. 分组角色扮演前,先在小组内讨论每个角色的语气和动作(如小蝌蚪提问时可以歪着脑袋、语气急切;鲤鱼阿姨回答时语速放缓、态度温和)。角色扮演时,除了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话内容,还要加入设计好的动作。表演结束后,小组间进行互评,选出 “最佳表演小组”。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聚焦“找妈妈的对话”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深度研读文本。通过圈画关键语句并标注感受,助力学生把握妈妈特征与蝌蚪的急切心情,培养抓关键信息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小组讨论角色语气动作、开展角色扮演及互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对话的生动性,提升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预计学生可能对角色情感把握不足,此环节通过多元互动,既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为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奠定基础,推动教学目标达成。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大大的脑袋、黑灰色身子、长尾巴 → 长出后腿 → 长出前腿 → 尾巴变短 → 变成青蛙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层(检测类): 意图:巩固蝌蚪成长过程记忆。 内容:抄写 3 句描写蝌蚪变化的句子(如 “长出两条后腿”)。 时间:10 分钟。 提高层(探究类): 意图:深化 “成长变化” 理解,培养表达力。 内容:画 4 格 “蝌蚪变青蛙” 连环画,每格配 1 句变化描述。 时间:20 分钟。 拓展层(实践类): 意图:联系生活,培养观察力。 内容:和家长观察蜗牛 / 毛毛虫,表格记录 3 天变化。 时间:30 分钟(含观察)。 作业分析:基础层查关键句掌握,漏 “尾巴变短” 则用动画强化;提高层看变化顺序理解,错序补充标本观察;拓展层了解观察习惯,未完成者提供记录表模板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