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5章 欧姆定律
课题 5.4 等效电路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等效电路》是欧姆定律的重要应用,围绕“等效电路”展开:先通过实验与理论推导,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规律;再结合“灯泡串联分压”的实例,说明等效电路在简化复杂电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最后延伸到电阻箱的等效原理,是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的综合运用,为后续复杂电路分析奠定“等效替代”的思维基础。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欧姆定律,熟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具备初步的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能力。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较抽象,并联等效电阻的公式推导(涉及倒数运算与欧姆定律的综合)、复杂电路的等效简化,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物理模型建构能力要求较高,易成为学习障碍。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3.4电磁能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3.4.4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规律,能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并理解等效电阻公式,学会用“等效电路”简化复杂电路的分析;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的过程,培养科学推理能力,建构“等效替代”的物理模型,掌握以简驭繁的电路研究方法;此外,还要增强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维修电路、分析电阻箱工作原理等),体会物理与技术、生活的联系,提升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规律,理解“等效电路”的概念与简化电路的意义。 2.科学思维:通过推导等效电阻公式,提升科学推理能力;通过简化复杂电路,发展模型建构能力。 3.科学探究:经历串联等效电阻的实验探究,学习“实验+理论推导”的探究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解决“灯泡分压”等实际问题,增强用物理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感受物理的实用性。 重点: 1.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规律及推导过程。 2.等效电路的概念理解与实际应用。 难点: 1.并联电路等效电阻公式的推导。 2.“等效替代”思想的深度理解,及复杂电路的等效简化分析。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考查“等效电阻”“等效电路”概念; 知识应用:串、并联等效电阻规律的推导与应用;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观察在探究等效电阻规律、分析复杂电路时的讨论参与度 合作任务:评估实验、公式推导等任务的分工协作与成果质量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价仪器使用、实验流程及实验态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考查实验数据记录和串联等效电阻规律的推导能力 问题解决评价电路简化:评估复杂电路的等效简化能力; 实际应用:考查 “电阻替代维修”“电阻箱原理” 等实际问题解决水平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维修台灯时,100Ω电阻损坏,手边只有50Ω电阻,怎么替代? 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追问:怎么验证这个想法对不对?引出“等效电阻”探究主题。 学生结合串、并联知识猜想方案,如两个50Ω串联。 学生产生“测阻值验证”的需求。 以生活情境驱动学习,激活旧知,激发探究欲,落实“科学态度”素养。
任务二: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等效电阻定义 结合导入的猜想,给出定义:几个电阻连接后,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和一个电阻一样,这个替代电阻就是它们的等效电阻。 同时展示对比示意图,强调等效的核心是作用效果相同。 2.串联等效电阻实验探究 展示实验器材清单、实验目的、强调操作规范。 指导巡视学生分组实验。 收集3组典型数据,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计算出的 R 和R1+R2有什么关系?误差可能来自哪里? 3.串联等效电阻理论推导 实验发现 R=R1+R2,那从理论上能不能证明这个规律? 分步引导互动 ① 第一步:串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分别满足什么规律? ② 第二步:根据欧姆定律,总电压 U、R1两端电压U1、R2两端电压U2怎么用电流和电阻表示? ③ 第三步:把 U、U1、U2代入电压规律,会得到什么式子? ④ 第四步:因为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两边可以约去 I,最终得到什么? 4.串联规律本质解读 展示导体模型图,提问:串联电阻为什么会越串越大? 总结规律:串联电路总电阻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即R>R1、R>R2。 追问:如果3个相同的5Ω电阻串联,总电阻是多少n个相同的R0串联呢? 学生理解定义:观察对比示意图,记忆“等效电阻=作用效果相同的替代电阻”,批注“判断标准:电流、电压相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按分工完成接线、读数、记录,计算等效电阻R=U/I,发现“R=R1+R2”,小组内讨论误差原因(如“电流表指针有轻微偏移”)。 学生思考推导逻辑,结合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来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跟随步骤思考问题,分步自主推导,选择学生代表上台板演推导过程。 学生答:U=IR、U1=I1R1、U2=I2R2 学生上台板演:IR=I1R1+I2R2 学生齐答:R=R1+R2 学生观看导体模型图,用“导体长度”解释“越串越大”的本质,并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推导 n 个相同电阻串联的总电阻。 定义讲解用“示意图+提问”具象化抽象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实验环节强调“分工+规范+误差分析”,结合数据分析,得出 R=R1+R2的结论。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落实“科学探究”素养。 理论推导通过“分步引导+学生板演”,引导学生一步步自主推导,最终得出 R=R1+R2的结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科学思维”中的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导体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串联电阻越串越大的原理,并得出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更多规律。
任务三: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并联等效电阻猜想与实验验证: 串联电阻越串越大,那并联电阻会有什么特点? 回忆: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两个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什么? 引导猜想:并联电阻相当于增加横截面积,所以并联总电阻可能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 2. 并联等效电阻理论推导: 搭建推导框架:实验验证了猜想,那从理论上怎么推导并联等效电阻公式? 和串联推导思路类似,结合并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 ① 并联电路特点: U=U1=U2、I=I1+I2; ② 代入欧姆定律:I=U/R、I1=U1/R1、I2=U2/R2; ③ 约去U后注意“倒数关系”; 组织学生展示推导成果:U/R=U1/R1+U2/R2→1/R=1/R1+1/R2 思考:n个相同的R0并联,总电阻是多少? 3.串联分压规律与应用: 家里的电压表为什么能测不同量程的电压?其实里面就串联了一个大电阻,利用了“串联分压”的规律。 规律推导:结合串联电路I=I1=I2和欧姆定律,推导U1/U2=R1/R2 总结: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电压比等于电阻比。 典型例题:一只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 2.5V、电阻 8.3Ω,现有 6V 电源,如何让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多大的电阻? 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实际应用拓展:我们自制可调压电源时,就是通过滑动变阻器和用电器串联,移动滑片改变变阻器阻值,从而改变用电器两端电压。 演示:滑动变阻器滑片右移,灯泡两端电压变小(变暗),提问:为什么滑片右移,灯泡电压变小? 学生思考。 学生回忆导体电阻的影响因素,并回答:两个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学生结合导体横截面积旧知提出并联电阻的猜想:并联总电阻〈分电阻。 学生理解推导并联等效电阻公式的逻辑思路和方法。 学生按步骤分组合作推导并联公式,并上台展示推导过程。 学生展示推导成果及结论:1/R=1/R1+1/R2 学生思考、讨论n个相同的R0的等效电阻。 学生思考、讨论,理解串联分压的规律。 学生推导U1/U2=R1/R2,理解“电阻越大,分压越大。 学生根据试题分析完成计算,得出串联电阻≈11.7Ω,若有计算误差,同桌互助纠正。 学生理解“串联分压”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尝试解释滑片右移灯泡变暗的原因:变阻器阻值变大,分压变大,灯泡分压变小。 并联探究延续“猜想 —实验—推导”的逻辑,保持教学一致性,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通用方法。 通过联系串联电路的等效电路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推导并联公式,通过引导小组分步突破,培养合作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落实“科学思维”。 串联分压从“电压表原理”切入,结合例题和实验,让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与应用,再拓展到 “可调压电源”,感受物理与技术、生活的联系,落实“物理观念”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
任务四: 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展示R2与R3并联后串R1的复杂电路:等效电路是简化后电流、电压不变的简单电路。 演示简化步骤:先算并联R2、3,再算串联R总); 电阻箱:展示实物和内部结构图,说明 “通过串联不同阻值电阻调等效阻值”,指导读数(如8102Ω=8×1000Ω+1×100Ω+0×10Ω+2×1Ω),对比滑动变阻器(能否读数、阻值调节特点)。 学生理解等效电路的概念,并练习简化电路,如R1=2Ω、R2=3Ω、 R3=6Ω,算得R总=4Ω。 学生练习电阻箱读数(如 2351Ω),对比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 培养电路简化的模型建构能力,理解等效原理的技术应用(电阻箱),完善电路元件认知,落实“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实验探究(串联等效电阻的实验装置与步骤)、直观图示(串并联电阻等效的过程图、电阻箱内部结构示意图)、实际例题(灯泡串联分压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理论→应用”的完整学习链条。 (2)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展示串、并联电阻等效的动态图示,帮助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直观认知。虚拟实验软件(如虚拟电路实验室):模拟串联等效电阻的实验过程,便于学生反复操作、采集数据,突破实物实验的限制。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教学中,串联等效电阻的实验探究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度,学生对“实验+理论推导”的探究方法接受度较高;但并联等效电阻的推导因涉及倒数运算,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后续需加强分步引导(如先复习倒数概念,再结合欧姆定律逐步推导)。“等效替代”思想的渗透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和逐步简化电路的图示,多数学生能初步建立认知,但在复杂电路应用中仍需增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