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5.2 欧姆定律》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5.2 欧姆定律》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6 16: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5章 欧姆定律
课题 5.2 欧姆定律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欧姆定律”单元核心,承接“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探究,通过欧姆的研究历程,提炼出欧姆定律这一电学基本规律,并围绕定律展开计算应用、电表连接分析等内容。从知识逻辑看,是电学概念到规律的升华,为后续串并联电路分析、电功电功率计算奠定理论基础;从科学方法看,渗透了实验归纳、理论推导与应用验证的完整科学研究流程,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的重要载体。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具备一定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但对“从实验现象到物理定律的抽象概括”“定律多情境下的灵活应用”仍需深入理解。同时,学生在数学公式变形与物理意义结合上易混淆,对“电阻是导体本身属性,与电压、电流无关”的理解存在认知冲突,需通过对比、辨析突破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3.4电磁能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计算,并解释电表连接等实验安全问题。强调通过探究与推导,体会“控制变量法”“科学归纳法”在物理规律构建中的作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应用能力,为高中电学深入学习搭建基础框架。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形成“电路中电流由电压、电阻共同决定”的观念,理解欧姆定律内涵及I、U、R定量关系。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归纳、公式推导,提升逻辑推理与数学建模能力;能辨析“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等认知误区。 3.科学探究:回顾欧姆定律发现历程,体会“猜想-实验-归纳-验证”的科学探究流程,迁移应用实验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物理规律对科技发展的价值,增强科学责任感。 重点: 1.欧姆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2.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路计算。 难点: 1.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属性,与电压、电流无关”,辨析R = U/I的比值定义法与“电阻与U、I无关”的逻辑关系。运用欧姆定律分析复杂情境问题。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判断对欧姆定律内容I=U/R物理意义,及 R = U/I本质的掌握。 知识应用:观察用定律解释调光台灯等现象、计算电路、分析电表安全的能力。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看探究、分析电路时的参与度与倾听表现。 合作任务:评实验、电路分析分工,成果创新性及成员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考量器材选、步骤定等计划合理性 项目实施:观察操作规范、故障应变与沟通 项目成果:评报告原理分析深度、结论合理性及方案价值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评“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等实验的仪器使用、流程与态度。 实验观察分析:考查现象记录,及推导定律、分析误差的推理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湖畔月色下的白天鹅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灯光从暗到亮、音乐从弱到强,本质上是电路中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我们能通过改变哪些物理量来控制这个量? 灯光亮度由电流决定,要改变电流,可从电压(电源提供)或电阻(电路中的阻碍)入手——这就和我们要研究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直接相关,今天我们就通过欧姆定律揭开这个关系的奥秘。 学生观看画面并分析“灯光、声音的变化”,思考并举手回答:“变化的物理量是电流;可以改变电压或电阻。 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控制电流/电压的例子?(如可调光台灯、电动车调速、手机音量调节),每组分享1个案例,分析案例中 改变的是电压还是电阻。 从学生熟悉的“舞台、生活场景”切入,打破物理知识的“抽象感”,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将“生活现象” 转化为“物理问题”,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思维。
任务二:欧姆的研究发现
讲解欧姆的科学历程:展示介绍欧姆用“电流扭秤”(电流表雏形)“近十年不懈研究”的背景,提问:“欧姆为什么要设计温度电池?这体现了实验中什么重要原则?”。 推导欧姆定律:结合学生回顾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推导公式:“电阻一定时,I与U成正比;电压一定时,I与R成反比→综合得 I与U/R成正比,引入比例常数R,得到 I=U/R,强调“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的前提条件,用红笔标注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I:A、U:V、R:Ω)。 澄清认知误区:提出问题有人说“根据 R=U/I,电阻 R 与电压 U 成正比、与电流 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 “电阻是导体本身属性”(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决定)分析,用例子佐证(如一根铜导线,无论是否加电压,电阻都不变)。 学生倾听欧姆做科学研究的故事,感受科学探究的精神,如“十年坚持”“边教书边科研”,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跟随推导过程,在笔记本上规范书写欧姆定律公式及单位,标注“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的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辩论(正方:“R 与 U 成正比”;反方:“R 与 U 无关”),反方结合 “导体本身属性” 举例反驳,最终达成共识:“R=U/I 是电阻的计算式,不是决定式,电阻与 U、I 无关”。 通过科学家的“执着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传递“坚持、严谨”的科研精神。 从“实验结论”到 “公式推导”,逐步递进,符合 “归纳法” 的科学探究流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 “由来” 而非死记硬背。 针对典型认知误区设计辩论,强化“电阻是导体本身属性”的物理观念,突破学习难点。
任务三: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
1.例题讲解 展示例题:“手电筒小灯泡标有‘2.5V 0.3A’,求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提问:“解题前我们需要先做什么?”,引导学生想到 “画电路图”。 示范解题流程:对照 “画、标、公式、数据、结果” 五步:①画电路图;②标已知量、未知量;③选公式(由 I=U/R 得 R=U/I);④代入数据;⑤写结果。 引导学生这个例题其实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提炼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R=U/I)和器材(电压表、电流表)。 2. 变式训练 变式 1(汽车车灯电流计算):“灯丝电阻 30Ω,接 12V 电源,求电流”,请 1 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在笔记本上解题,教师巡视,重点关注 “公式选择(I=U/R)、单位是否统一、解题步骤是否完整”。 变式 2(灯泡电压计算):展示含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灯泡 RL=20Ω,电流 I=0.6A),提问:“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确定灯泡的电流 IL?”,引导学生分析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L=I=0.6A)”,再独立解题,同桌互相检查答案。 总结:针对板演和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如“忘记写单位”“公式变形错误”),用红笔订正,强调 “电学计算必须带单位、公式要规范书写”,总结 “欧姆定律公式变形的两种情况:R=U/I(求电阻)、U=IR(求电压)”。 3.讨论交流: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连接方式 展示两张对比图:①电流表直接接电源两极;②电压表接电源两极,提问:同样接电源两极,为什么电流表会烧坏,电压表不会?请结合欧姆定律分析。 提供具体数据辅助分析:假设电源电压U=3V,电流表内阻RA=0.1Ω,电压表内阻 RV=10kΩ,引导学生分别算出电流表直接接电源时的电流 IA,和电压表接电源时的电流 IV,再对比电流大小与电表量程的关系。 总结电表特性:根据计算结果(IA=U/RA=3V/0.1Ω=30A,远超量程;IV=U/RV=3V/10000Ω=0.0003A,远小于量程),归纳:“电流表内阻极小→直接接电源时电流过大→烧毁;电压表内阻极大→直接接电源时电流极小→安全”,强调 “实验中电流表绝对不能直接接电源两极” 的操作规范。 学生例题学习:跟随教师画电路图,在笔记本上模仿“五步解题法”书写例题过程,标注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器材。 学生独立解变式 1题,板演学生展示后,全班对照订正,发现并记录自己的错误(如 “误将I=U/R 写成 I=R/U”)。 学生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调节电路电阻,使灯泡正常发光”),推导 “串联电路电流相等”,再代入公式 UL=ILRL=0.6A×20Ω=12V,举手分享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总结规律:整理欧姆定律公式变形表: 已知量未知量公式U、RII=U/RU、IRR=U/II、RUU=IR
学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结合欧姆定律尝试推导电流大小。 学生分别算出电流表直接接电源时的电流 IA,和电压表接电源时的电流 IV。 学生对比计算结果与电表量程,得出结论:30A远超电流表最大量3A,会烧坏;0.0003A远小于电压表量程,所以安全。 学生理解记忆:电流表:内阻小→禁止直接接电源;电压表:内阻大→可直接接电源。 从“例题示范”到 “变式训练”,遵循 “从扶到放” 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方法,提升 “数学建模能力”(用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结合电路图解题,强化“电路分析”与“公式计算” 的结合,避免“纯数学计算”,落实“物理观念” 中“电路中 I、U、R 的关联”。 变式 2引入滑动变阻器和串联电路,为后续 “串并联电路规律”学习埋下伏笔,体现大单元教学的连贯性。 用“矛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用 欧姆定律解释实验现象,落实“科学探究”中“用规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数据计算,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大小差异,避免抽象记忆操作规范,同时强化欧姆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关联教材中 “用温差电池保证电流稳定” 的描述,深化对实验条件控制的认识;结合教材 “舞台灯光控制” 案例,拓展生活中欧姆定律应用场景。 (2)技术手段应用:运用多媒体展示模拟模拟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 的实验过程,学生可在线调节电压、更换电阻,实时观察电流变化并记录数据,重新推导欧姆定律。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教学通过历史素材与生活案例激发兴趣,借助虚拟实验、动态分析工具突破难点,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内容理解较清晰,但在“R = U/I物理意义辨析”“复杂电路计算”中仍有混淆。课后可以增强对比辨析练习,强化概念理解;同时设置分层应用题,逐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此外,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生活中欧姆定律应用的小实验”,深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