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5.3.1 测量电阻(第一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5.3.1 测量电阻(第一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11 10: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5章 欧姆定律
课题 5.3.1 测量电阻(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测量电阻》是欧姆定律的核心应用之一,围绕“伏安法测量电阻”展开,以“如何测量未知电阻”为驱动问题,通过“实验设计—电路改进(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电压-电流图像分析”的逻辑链条,让学生掌握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既深化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又为后续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复杂电路的电阻测量”等内容奠定基础,体现了“从物理规律到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及电流表、电压表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实验误差的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必要性)”“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改变电流、电压,实现多次测量’的作用”理解较浅显;同时,从“电压-电流图像”抽象分析电阻规律的思维能力仍需提升,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案例辅助突破难点。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节要求学生“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经历“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收集与处理数据”的完整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通过对实验数据(表格、图像)的分析,深化“电流、电压、电阻定量关系”的物理观念,培养基于证据的推理能力,落实“科学探究”与“物理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能结合欧姆定律,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R=U/I),并能从电压-电流图像中分析不同导体的电阻规律。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电路改进的原因”“多次测量数据的处理”,培养逻辑推理与归纳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经历“设计测电阻实验→改进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提升实验设计、误差分析与操作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中养成严谨认真的操作习惯,体会“多次测量以寻找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重点: 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R=U/I)、实验电路设计(含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难点: 分析“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实现多次测量的作用”,以及“电压-电流图像对电阻规律的反映”。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理解伏安法测电阻原理、滑动变阻器作用; 知识应用:实际测量应用能力;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讨论参与度与倾听表达; 合作任务:实验分工协作及方案创新性;项目评价项目规划:设计其他测电阻方法时,规划合理、操作规范、成果分析有深度;实验评价实验操作:仪器使用规范、操作态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数据记录准确性及从U I图像解读电阻规律的能力。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一只标注模糊的电阻——白炽灯,提问:大家看这只白炽灯,它的阻值标注不清楚了,而我们在电路设计或维修中,经常需要知道电阻的阻值,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阻值呢? 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猜想,如 “可以用仪器直接测量”“可能需要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计算得出” 等,对学生的猜想给予肯定和鼓励,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测量电阻。 学生观察白炽灯,思考问题,结合之前学习的电阻相关知识,尝试提出测量电阻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猜想,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对比不同的思路,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带着“如何准确测量电阻”的疑问进入后续学习。 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续学习伏安法测电阻奠定思考基础。
任务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阻
1.实验电路改进 展示小明设计的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电路图(无滑动变阻器),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电路图,讨论它有哪些不完备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总结电路图的不足:不方便多次测量以减小实验误差,然后展示改进后的电路图(加入滑动变阻器),讲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 2.实验设计与器材准备 提问:为了更精确地测量这个未知电阻的阻值,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引导学生从器材选择、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方面思考,如“选择合适量程的电表”“规范连接电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展示实验所需的器材:定值电阻、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逐一介绍各器材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根据改进后的电路图,梳理实验步骤,明确“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记录数据”的基本流程。 3.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 播放“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视频,提醒学生注意视频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步骤、电表的读数方法和数据记录方式。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巡视各小组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并记录三组电压和电流值,填写实验数据表格,提醒学生正确读数,如实记录数据,不随意修改数据。 4.数据处理与实验结论 展示两组典型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分别对应电阻为 10Ω和5Ω),引导学生根据欧姆定律公式R=U/I计算每次测量的电阻值,然后求出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提问: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三次测量的电阻值差异较大,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总结实验结论:用电流表、电压表以及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作伏安法,伏安法是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对于定值电阻,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其阻值是不变的,电压与电流成正比。 学生仔细观察电路图,结合实验误差、测量次数等方面的知识,与小组同学展开讨论,分析电路图的问题。 学生倾听小组代表发言和教师总结,理解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对比改进前后电路图的差异,明确改进的意义。 学生围绕“精确测量电阻”的目标,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提出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与小组同学交流补充。 学生明确实验所需的各种器材,知道器材的作用和使用注意事项。 学生结合电路图,尝试自主梳理实验步骤,与同桌交流,完善实验流程,明确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内容。 学生认真观看实验视频,记录实验操作的关键步骤和电表读数的要点。 学生按照实验电路图和操作列表进行分组实验,分工合作,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学生实验中规范操作,仔细读数,将测量得到的电压和电流值准确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对异常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学生根据数据表格和欧姆定律公式,自主计算每次测量的电阻值和平均值。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理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原理,分析电阻值差异较大的可能原因。 学生尝试总结实验结论,结合自己的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加深对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 通过分析电路图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中“多次测量减小误差”的重要性。 让学生参与电路改进过程,加深对滑动变阻器作用的理解,为后续实验操作奠定基础。 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高测量精度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帮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为顺利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准备,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为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让学生自主进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理解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误差原因,培养学生的误差分析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思维,深化对伏安法测电阻原理和定值电阻特性的认识。
任务三:电压-电流图像
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直观地表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讲解电压-电流图像的绘制方法:以电流I为横坐标,电压U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图上描点,再用直线或光滑曲线连接各点。 展示绘制好的电压-电流图像(包含R=5Ω和R=10Ω两条曲线),提问:这两条图像分别是什么形状?倾斜程度有什么不同?倾斜程度与电阻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电压-电流图像的意义:电压-电流图像是研究导体电阻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对于定值电阻,其U I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倾斜程度体现电阻大小,越靠近U轴,电阻越大。 学生思考问题,结合数学中函数图像的知识,理解电压-电流图像的绘制思路和方法。 学生观察U I图像,对比两条曲线的形状和倾斜程度,小组讨论问题,分析倾斜程度与电阻的关系,尝试总结图像特点。 学生尝试总结电压-电流图像的意义,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数据绘制简单的U I图像,验证图像特点和意义,加深对电压、电流与电阻关系的理解。 引入图像法表示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更直观的方式分析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通过观察和分析U I图像,深化学生对定值电阻特性的认识,理解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后续学习非线性元件的电阻特性奠定基础。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中“演示实验”的学生对话场景,是贴近学生思维的生成性资源,可引导学生模仿思考“如何优化实验”;“电压—电流图像”直观展示了不同电阻的U I特性,有助于学生从图像角度理解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白炽灯实物图”可作为后续“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关系” 的铺垫资源,增强知识的延续性与关联性。 (2)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有滑动变阻器的改进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滑动变阻器“调节电流电压、实现多次测量”的作用;采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如电压-电流传感器),替代传统电表实时绘制U I图像,更快速、精准地呈现数据变化规律,提升学生对“图像法分析电阻”的感知效率。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有了较深认识,但“电压-电流图像与电阻关系”的抽象分析仍有难度,部分学生难以将“图像斜率”与“电阻大小”建立联系。可以增加“图像与实物电阻一一对应”的案例,或用动画模拟“斜率变化对应电阻变化”的过程,强化抽象思维;此外,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对电表量程选择、滑动变阻器接线不熟练的现象,需在课堂中增加分组实操的指导时长,确保实验技能有效落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