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课件)(共32张PP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共3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课件)(共32张PPT)——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共32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16:4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大单元主题
双重危机下的农民抗争——
传统秩序与外来冲击的夹缝中的突围
本课单元定位
肩负双重任务的农民运动
2
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1
3
早期探索的重要组成
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
4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大肆掠夺,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加重剥削,外国工业品倾销使城乡手工业者破产,民族矛盾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
不仅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目标,还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势力,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粉碎了帝国主义意图将中国迅速殖民化的妄想,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太平天国运动
学习内容导览
定都天京 :“龙盘虎踞,建立对峙政权”
2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拜上帝会兴,反清烽火燃”
1
3
天京陷落 :“大厦倾覆,悲壮终章落幕”
1.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与当时社会矛盾的关系;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唯物史观)。
2. 掌握运动从金田起义到天京陷落的关键时空节点,绘制运动主要进程的时间轴和空间扩展地图(时空观念)。
3. 通过《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原文选段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史料实证)。
4. 多角度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农民战争高峰/近代化尝试/反侵略斗争)(历史解释)。
5. 理解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的探索与局限(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狄仁杰的迷惑
新课导入
天地会是活跃在我国南方的反清秘密会党。1847年10月,天地会在湘桂边界发动武装起义,声势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孕育着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风暴。
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它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广西天地会旗帜示意图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
“拜上帝会兴,反清烽火燃”
01
任务一:时空定位·探背景
1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材料1:
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外流数据图
鸦片贸易,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民族矛盾凸显(外国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材料2: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西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包括水灾、旱灾、蝗灾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旱灾:秋、冬、春季的旱灾同样严重。1848 年,平南大旱。1895 年,各属县大饥、旱,宾州人甚至携妇女摆卖。来宾、武宣等县也发生旱灾,粮价腾贵。
蝗灾:1848 年,广西 “飞蝗蔽日,如飘风骤雨之至,飒飒有声,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1850-1856 年,广西连续蝗灾,范围遍及桂中的柳江、黔江、浔江沿岸及桂东南的南流江与北流江之间的盆地一带。如1853年,龙州、扶绥、上林、马山、隆安等多地均受蝗灾影响,禾稻被吃光,不少地方人死过半,谷价飞涨。
自然灾害、瘟疫流行;饥民充斥;饿浮遍野( 自然灾害(直接诱因))
1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1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乾隆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加剧
材料4: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贪官甚于强盗,酷吏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材料3: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鸦片战争失败,统治更加腐败,加剧了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
1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01:西方势力入侵
03:清朝统治腐朽
02:自然灾害严重
鸦片贸易
白银外流
银贵钱贱
鸦片战争失败后
为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
灾害、瘟疫
饥民充斥
饿浮遍野
人民苦不堪言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合作探究】拜上帝教滋生于什么样的环境下?
任务一:时空定位·探背景
1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劝世良言》书影
1814年:洪秀全生于广东花县,家境贫寒。幸得族人相助,7岁入私塾读书,幼有“神童”之称。
1828年:洪秀全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1836年:22岁的洪秀全赴广州应试,再落第,在街头收到基督小册子《劝世良言》,未读,藏之。
1837年:再次落第;返家沮丧;卧病、升天、见上帝和耶稣;始读《劝世良言》
1843年:29岁了。又一次落败,连个秀才都没捞到,
此外,洪秀全生母早逝,父亲为他聘定的妻子也夭折了。
科举四次失意,生活饱受打击,受基督教启发。
【合作探究】洪秀全为什么会创立“拜上帝会”?
【人物透视】洪秀全科举历程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为正处在苦难中的百姓,描绘了一幅人间天国的美好画卷。
太平天国运动背景:
任务一:时空定位·探背景
1洪秀全与拜上帝会
矛 盾
列强入侵
加剧
自然灾害
激化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思想准备)
【示意图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任务二:运动兴起·建政权
2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1.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1851)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观看视频,了解金田起义
任务二:运动兴起·建政权
2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2. 永安建制:
金田起义(1851)
永安建制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意义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思考:永安建制后形成的太平天国政权领导集团有何特点?有何利弊?
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攻克永安后,在政权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永安建制有何意义?
特点:依照旧的封建体制进行内政建设,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利:初期,利于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弊:为天王和东王的争权埋下了隐患。
定都天京——
“龙盘虎踞,建立对峙政权”
02
任务三:攻城略地·说发展
3定都天京
【想一想】:太平军进军为什么如此迅速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队伍发展至50万。
1853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金田起义(1851)
永安建制
围困桂林
全州之战(冯云山牺牲)
长沙之战(萧朝贵牺牲)
攻克武昌
定都天京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思考】定都天京有什么意义?
【课堂延伸】课后查阅资料:探究太平军为什么选择南京为都城?
【相关史事】太平军北上途经湖南道州时,将加入的数千挖煤工组成土营,在攻克城池时负责开挖地道。攻克岳州后,又征集到数千艘民船,船民、纤夫也踊跃加入起义队伍,太平军以此为基础组建水营。土营和水营的组建,为太平军后来攻克武昌、南京等城市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传统农民起义的“天时地利人和”:
太平军的迅速进军,本质上是清朝统治危机总爆发的产物:政治腐败、军事废弛、经济崩溃为起义提供了“天时”;流动作战、吸收民众、利用地形构成“地利”;宗教动员、纪律严明、社会矛盾激化形成“人和”。
任务四:史料实证·析纲领
4《天朝田亩制度》
【制度对比】:理想蓝图与现实政策的割裂
维度 《天朝田亩制度》“四有二无”理想 实际实行的‘照旧交粮纳税’政策
核心主张 废除土地私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地主继续收租,农民向太平天国政权缴纳赋税(税率略低于清朝)
土地分配 不分男女,按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余粮归“圣库” 未触动原有土地占有关系,地主凭田契收租,农民需缴纳田赋(如江苏“每亩科钱360文,米1斗”)
社会目标 构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消灭贫富差距 维持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默认地主与佃农的租佃关系
实施范围 仅在部分地区短暂试点(如安徽、江西),未形成系统性实践 广泛推行于太平天国控制区(1854年后成为主要经济政策)
观看视频,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进步性)
它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空想性)追求小农经济,违背社会发展潮流(落后性)
【合作探究】北伐为何失利?西征(早期)为何全胜?
5北伐与西征
横扫五省,进逼天津!
京城大乱,数十万人出逃!
咸丰哀叹,欲步崇祯后尘!
可惜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1853年 北伐 失败
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1853-1856年 西征 全盛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意义:
大获全胜
战略目标模糊与孤军深入,后勤补给断绝与天气困境,清军动员能力与战术压制,太平天国高层的战略失误。
战略定位明确,兵力优势与水师协同,清军防务薄弱与内部矛盾,太平天国的动员与治理优势
全军覆没
任务五:天国梦碎·析转折
6天京事变
1.天京事变
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洪秀全
杨秀清
韦昌辉
石达开
①逼
②杀
④杀
③责
⑤疑
⑥走
材料1: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兴土木,挑选嫔妃,仪卫舆马,无不奢华。还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
1856年秋
材料2: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士气低落,太平军内部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
——罗尔纲《论洪秀全》
原因: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内部矛盾尖锐
任务五:天国梦碎·析转折
【小组合作】洪仁玕总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朝纲?超前性体现在哪里?评价?
政治主张:倡导民主与法制,突破封建专制框架
‘以法法之’者……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
……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兴医院……
——摘自《资政新篇》
以法治国
与外国通商、新式教育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向西方学习,
改革内政
积极
局限
1、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实施。
2、没有涉及农民土地问题得不到农民支持。
文化教育与社会改革:冲击传统伦理,倡导近代文明
经济主张:全面引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3、阶级局限:洪仁玕的改革依赖君主权威,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具有一定的妥协性。
7重整国政——洪仁玕《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大厦倾覆,悲壮终章落幕”
03
任务六:局部胜利·难改败局
【课堂延伸】李秀成、陈玉成为什么不能挽救危局?
太平天国失去西边屏障
8重整军事——启用新秀
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忠王李秀成
英王陈玉成
1.安庆陷落
时间:
过程:
结果:
1860年
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
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
2.上海受挫
李秀成率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太平天国丢失东向出路
9天京陷落
【小组合作】席卷大半个中国,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1860年
1861年
1862年
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
1864年
李秀成攻克杭州,
进逼上海,遭反扑受挫
湘军围困天京,
李秀成救援失败
天京陷落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观看视频,了解天京陷落概况
9天京陷落
【小组合作】席卷大半个中国,历时1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组织基础
指导思想
群众基础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有制度也执行不了
领导者缺乏革命进取心,逐渐腐化;内部分裂
脱离人民群众
内因(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空想性、狂热性、分散性)
外因(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材料2: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附近。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组织洋枪队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材料1: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
《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
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10太平天国运动性质、教训
【小组合作】太平天国运动性质、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农民阶级由于自身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
①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11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小组合作】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产生哪些影响?
任务七:多维视角·评影响
材料1: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2: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清朝的统治机器,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多维视角】政治:冲击清朝统治,加速传统体制瓦解
经济:破坏与转型的双重作用:江南经济遭破坏,客观上为洋务运动创造条件;客观推动经济结构变迁
社会文化:冲击传统秩序,催生思想变革:对儒家文化的双重态度、女性地位的短暂突破、西学传播的特殊渠道。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系统改革方案
民族关系:激化满汉矛盾,重塑近代民族意识
外交: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
国际影响:改变东亚政治格局,引发列强对华策略调整
11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制作"19世纪中后期救亡探索谱系图":
鸦片战争(被动挨打)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探索)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
任务八:大单元联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金田起义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虎门销烟浮雕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炮房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堂总结
(副标题:双重危机下的农民抗争
——传统秩序与外来冲击的夹缝中的突围)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
进程
民族矛盾


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农民阶级局限性
战略失误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主观:
阶级矛盾
客观:


提出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方案
新特点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太平天国起义
过程
影响
自然灾害
开始:金田起义
发展:永安建制
壮大: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西征
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颁布:《资政新篇》
结束:《天京陷落》
结果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拜上帝教
坚持14年失败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粉碎了帝国主义意图将中国迅速殖民化的妄想,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巩固练习
1.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后,东王杨秀清与西王萧朝贵联名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痛陈剃发易服之恨,赞美史可法誓死不事清的气节。“讨胡”的“胡”是指( )
A.外国侵略者 B.清朝统治者 C.地主 D.传教士
2.有学者说,这部文献规定了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分配土地,体现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巨大的革命性。该文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A
巩固练习
3.19世纪60年代,浙江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曾在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与材料相关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虎门销烟斗争 C.关天培英勇抗敌 D.太平天国运动
4.“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它虽然失败了,但它先后攻克600余城,席卷了半个中国,建立了政权,并与腐败的清朝封建政权对峙十余年之久。”材料旨在说明这次“农民战争”( )
A.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 B.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
C.大大加剧了民族危机 D.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
D
D
巩固练习
5.制作"太平天国大事记"时间轴(课后完成)
【示例】
发展阶段
时间
1851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发展:永安建制
全盛
兴起: 金田起义
1856
1859
《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和西征
《资政新篇》
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失败:天京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