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 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声现象 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11: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是一款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声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关于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次声波
B.该装置发出的声波能量大,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D.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声源不需要振动
2.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丙中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D.图丁中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
3.为了减少教室周围环境的噪声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在下列措施中,有效、合理和可行的是(  )
A.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如:阅览室内“严禁大声喧哗”
B.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里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在教室的周围植树或建隔声板
4.下列关于课本中的四个演示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B.图乙中把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闹铃声的音调变低了
C.图丙中用不同大小的力弹伸出桌面长短相同的尺子,是为了探究影响响度的相关因素
D.图丁中发声的扬声器使烛焰抖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5.中华古诗词和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我们要不断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诗词或俗语中有关声学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笛声”的产生不需要振动
C.“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中“闻其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D.“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6.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琴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D.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在另一端敲击比在空气中听的更清楚
7.如图所示,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旁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水→鱼 B.空气→鱼缸→鱼
C.空气→鱼缸→水→鱼 D.水→鱼
8.如图是宿迁博物馆中的编钟,敲击编钟,能够听到清脆、优美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编钟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编钟,能改变编钟声的音色
C.编钟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9.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在市内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正水平远离测速仪,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两次发出超声波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信号第1次与汽车相遇时,汽车与测速仪间的距离是102m
B.汽车接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为0.95s
C.汽车接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为34m
D.汽车的速度为17m/s
10.如图所示是有关声现象的几个探究性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如图装置验证真空不能传声时,玻璃罩内完全抽成了真空
B. 利用如图的音叉和水可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C. 如图可以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D. 当尺子伸出桌面达到一定程度时用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此时产生的是次声波
二、填空题
11.如下图,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do)的波形图。此时三乐器发出声音的   、   相同(提示:均填有关声音的特性)。
12.空气中的声速在冬天和夏天   (选填“相同”或“不同”),因为声速跟介质的   有关。
13.如图,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会发出不同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玻璃瓶;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主要是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其中音调最高的是   玻璃瓶。
14.在长为680m的空心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   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选填“金属管”“空气”)。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选填“相同”“不同”)。
15.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   (选填“甲”或“乙”)的声音响度大。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的次数相同,则音调   (选填“相同”或“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了:   越大,响度越大。(选填“振幅”或“频率”)
16.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是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小红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小明沿铁管在水管的某一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v钢=5100m/s),若实验中小明只能听到一次响声,则小明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应小于   m。
三、综合题
17.(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可以传声;
(3)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或“不会”),乙实验乒乓球   弹起(选填“会”或“不会”)。
四、科普阅读题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传统指纹识别技术(TouchID)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随着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如图所示)变得越来越普及。与传统指纹识别技术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超声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和塑料等物质。此外,超声波扫描能够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
(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   Hz的声波;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选填“能”或“不能”)在月球上使用;
(2)Sense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的特点;
(3)以下超声波的应用中用到的原理与超声波指纹识别的原理不同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
B.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4)用手指触摸手机屏幕时,SenseID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系统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手指上指纹的大致形状最可能是   。(填字母)
A. B.
C. D.
(5)某手机利用SenseID系统,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用时8×10-6s,由此可知SenseID系统到手机屏幕表面的距离为   mm。(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取340m/s)
五、简答题
19.在一根充满水的近千米的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耳朵贴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能够听到几次响声?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
六、作图题
20.如图所示的图丙所示为某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图。请在图丁的坐标图中画出一种声音的波形图,要求该声音的音调和音色不变,响度变为图丙所示声音的一半。
七、实验探究题
21.为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小明同学进行系列的实验研究。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2)如图乙所示,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实验中乒乓球   (填“会”或“不会”)弹起;
(3)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C
6.C
7.C
8.C
9.D
10.A
11.音调;响度
12.不同;温度
13.丁;甲
14.两;金属管;不同
15.甲;相同;振幅
16.42.5
17.振动;气体;会;不会
18.20000;不能;穿透力强;C;A;1.36
19.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一根充满水的近千米的长钢管,钢传播声音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管、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20.
21.(1)振动;转换法
(2)不会
(3)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