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东汉
(宋、齐、梁、陈)
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冲突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动荡篇:政权更替促统一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冲突篇:秦晋决战淝水岸
一、淝水之战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
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一、淝水之战
【相关史事】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东山再起)。”
“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历史学家范文澜
一、淝水之战
东晋前秦形势图(382年)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
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
投鞭断流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示意图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战 役
时 间
交战双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前207年
200年
208年
383年
项羽和秦军主力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孙刘联军
前秦和东晋
本册所学 以少胜多 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
材料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一、淝水之战
【问题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淝水之战有何影响?
【对前秦】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
分裂和混战局面。
【对东晋】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问题思考】东晋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有何启示?
(1)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表现
说明问题
作战前
作战中
作战后
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九十万
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
一溃而不可收拾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军心不齐。
(2)东晋:战术得当,将士团结一心。
骄兵必败
决定战争胜负是人心向背
内部团结对一个政权
的成败有重大意义
作战要有正确的战术
一、淝水之战
(3)南北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
改革篇:迁都汉化谋发展
(1)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形势图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1.背景:
内蒙古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
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1.背景:
难题1:政治文化落后
难题2:民族矛盾尖锐
(1)494年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长安)帝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问题思考】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迁都洛阳示意图
平城
洛阳
2.措施:
学习先进汉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问题思考】目前所学曾定都洛阳的政权有?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1)494年迁都洛阳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族更好地学习先进汉文化,也加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洛阳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2.措施:
(2)汉化措施: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①说汉语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2)汉化措施:
②穿汉服
汉族 鲜卑
服饰俑 服饰俑
北魏帝王出御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2)汉化措施:
③改汉姓
鲜卑姓
汉 姓
鲜卑姓
汉 姓
拓 跋
元
贺 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 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 楼
楼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课后活动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淡化“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中原文化的
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2.措施:
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的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因此,一些史学家常把皇姓跟朝代名称合二为一,比如称唐朝为“李唐”、宋朝为“赵宋”,那么被称为“元魏”的应该是( )
A.战国时期的魏国 B.北魏
C.三国时期的魏国 D.元朝
B
中考链接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汉化措施:
④通汉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摘编自逯lù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我国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白,元稹……连隋王朝的杨坚、大唐王朝李世民都流淌着鲜卑人的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措施:
(2)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
(1)494年,迁都洛阳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有何影响?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封建性质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2.措施:
3.影响:
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既是改革的背景,也是改革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思考】经过汉化改革,鲜卑族逐渐消亡了。
你认为这场改革值不值得?你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1)值得,因为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孝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动荡篇:政权更替促统一
三、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魏六镇示意图
六镇兵变
南北朝形势图
三、北朝政权更替
【问题思考】为什么北周能统一北方?统一有何意义?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氐)
(鲜卑)
(鲜卑)
【问题思考】三国以来统一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2)意义: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1)原因
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
国力渐渐强大
和谐篇:胡汉交融盛世现
【合作探究】如果你是生活在北朝时期的汉族人民/少数民族人民,你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
互相学习、影响
表现①内迁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1)生产生活:
②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北方少数
民族采桑图
边境汉人
放牧图
1.表现: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汉族士大夫在烧烤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穿裤褶服的南朝汉族乐队
穿汉服的北魏陶俑
胡
床
椅
子
方
凳
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
1.表现: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
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十六国族属表
北
魏
碑
刻
1.表现:
(3)文化交流: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朝乐府诗
《木兰诗》
北朝《敕勒歌》译成汉语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宴饮图》
1.表现:
【材料研读】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从前黄帝有25个儿子,有的被封在中原各国,有的被封在边远地区。昌意的小儿子被封在北方,其封国有大鲜卑山,因此以“鲜卑”为号。) ——《魏书·序纪》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4)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内迁北方民族对中原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
1.表现: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民族交融。
各族交往与交流增多。
民族交融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相互认同的过程。
【想一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1)人口迁徙;(2)战争;(3)孝文帝改革。
【想一想】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交往与交流增多?
友好交往是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材料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大交融有何影响?
2.影响:
材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习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应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
【问题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今天的民族关系?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本课小结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北魏孝文帝
改革
(2)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④通汉婚。
(1)494年,迁都洛阳
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
内容
影响
(封建性质)
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度分裂和混战。
北方政权更替
(北朝后期)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周统一北方
1.下列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赤壁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D
2.小明同学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下面哪一个标题不能入选( )
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A
随堂练习
3.“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它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接受同化”的根本目的是( )
A.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维护北魏统治 D.统一语言
C
4.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最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B
随堂练习
5.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阖消除
B.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胡”“汉”观念已彻底淡薄
B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