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三章 探秘水世界
3.3.1溶液的形成
情 境 导 入
比较两种情况下水的区别,说出不同点?
青山绿水
黄河流瀑
3.3.1
溶液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这些好喝的饮料是如何制成的吗?
新 课 探 究
第一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溶解的过程
20 mL水
20 mL水
20 mL水
20 mL水
20 mL水
一匙蔗糖
一匙食盐
一匙食用油
一匙沙子
一匙硫酸铜粉末
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再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
3.3.1
溶液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搅拌的目的是加快蔗糖(硫酸铜或食盐)的溶解。
2.该实验中,应取适量的蔗糖(硫酸铜或食盐),如果取用的量过多,在水中的溶解时间会较长,还可能会有固体因不能全部溶解而剩余。
注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蔗糖溶液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食用油和水
沙子和水
放入水中的物质“消失”——溶解
放入水中的物质没有溶解
对比分析,你能归纳出溶液的特征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溶液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
稳定
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不变化,溶液中的物质就不会分离。
同一溶液的任意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如颜色、密度等)完全相同。
均一
3.溶液的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理解与练习
1.将蔗糖溶于水形成的蔗糖溶液,_____是溶剂,_____是溶质。
(1)溶液都是清澈、无色、透明的液体。
(2)只要一种液体满足均一、稳定的特征,它就是溶液。
(3)溶液是由溶剂、溶质共两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水
蔗糖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均一、稳定的水、酒精等纯净物,不是溶液。
一种溶液中可能含有多种溶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思考与交流习
1.如果加入的是细沙,我们能称它为“细沙溶液”吗?
2.若取出食盐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它和原有溶液的组成相同吗?
相同,食盐溶解后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溶液。
3.水可以算作是溶液吗?
不能,水是纯净物,它没有溶解其他物质。
不能,它的成分不是均一的,停止搅拌后细沙会沉淀在杯底,不具稳定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溶解过程的微观实质
食盐(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微观示意图
氯离子
钠离子
水分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物质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微观实质:构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混合物——溶解的过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古代没有冰箱,夏天的冰是从哪里来的呢?
商代
冬季藏冰
唐朝末期
硝石溶于水制冰
硝石溶于水会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那么其他物质溶于水也会吸收热量吗?有没有可能会放出热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二、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实验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
溶剂:水
设计实验方案
测量水的初温
加入溶质
搅拌,加快溶解
测量溶液温度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注意事项
1.为了便于比较,三种溶质的质量和水的用量应大致相等。
2.避免水的用量过大,导致温度变化较小,测量困难。
3.严禁用温度计搅拌溶液。
4.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十分小心,不要把NaOH或其溶液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特别要防止氢氧化钠溶液溅入眼中。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水中加入的溶质 氢氧化钠 硝酸铵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T1 T1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T2 T3
T3 <T1 <T2
硝酸铵在溶解过程中吸收热量。
氢氧化钠在溶解过程中放出热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2.几种常见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热现象。
温度无明显变化 温度明显升高 温度明显降低
氯化钠、蔗糖等 氢氧化钠、氧化钙、浓硫酸等 硝酸铵等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玻璃板上涂有少量水
通过水是否凝固使烧杯和玻璃板粘在一起反映溶解过程是否吸热
用石蜡将烧杯和玻璃板粘在一起
通过石蜡是否熔化使玻璃板掉落反映溶解过程是否放热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微观解释
Q吸>Q放
溶解吸热
溶液温度降低
溶解时没有热量变化
溶液温度不变
Q吸=Q放
溶解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
Q吸<Q放
溶
解
过
程
扩散
过程
吸收热量
(Q吸)
水合
过程
放出热量
(Q放)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四、溶液的应用
无土栽培的营养液
化学实验室中用的溶液
医疗上用的溶液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向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饱和”和“不饱和”是针对“某种溶质”而言的,因为一定条件下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却可能继续溶解其他物质。
3.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但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不能配成酒精的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保持温度和溶剂不变
↓
加入少量该种溶质
↓
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是不饱和溶液;
不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升温
加原溶质、降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有条件,确定温度不能变,
溶剂定量要注明,不再溶解是关键。
巧学妙记
适用于所有溶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此转化关系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2)熟石灰[Ca(OH)2]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降低温度
升高温度
Ca(OH)2饱和溶液 Ca(OH)2不饱和溶液
注意:
课 堂 小 结
溶液
特征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温度升高,如NaOH固体
温度降低,如NH4NO3固体
温度不变,如NaCl固体
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固体):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3.3.1
溶液的形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江苏中考改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泥土加入水中,振荡后可以形成溶液
B. 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 溶液均是无色、透明的
A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取某固体物质5 g加入20 mL水中,测得溶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该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碳酸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氯化钠
C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C.在相同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粉末状蔗糖比块状蔗糖溶解得更多
D.某物质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变浓
B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4.(2023 江门一模)现有一瓶某温度下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降低温度
B.蒸发一定量水,再恢复到原温度
C.温度不变、增加溶质
D.升高温度
D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