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五章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情 境 导 入
火箭升空需要携带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若此次任务需要至少200 Kg液氢,那么需要携带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
5.3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新 课 探 究
第一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呢?
1.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2.用“比例法”解题。
相对分子总量(或相对原子总量)之比与对应的物质质量之比相等。这就是我们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求另一种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3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比例法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只要知道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我们就可以求出其它未知物的质量。这种解题方法称为“比例法”。
12 : 32 : 44
32 g
C + O2 CO2
点燃
12 g :______ :______
44 g
60 g :______ :______
160 g
220 g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一、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微观质量比=
4 : 32 : 36
4g
32g
36g
72g
64g
8g
微观质量:
实际质量:
144g
128g
16g
实际质量比(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其中:微观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实际质量比不用×系数。
2H2 + O2 2H2O
同学们思考上述几组数据,能观察到什么规律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1. 设未知量;
2.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找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将已知质量与未知质量写在对应位置上;
4. 列出比例式,求解;
5. 检查无误后简明地写出答案。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和关键:
(1) 各代入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2) 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3) 注意“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
“适量”等词。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例1】18g水完全电解可产生多少克氢气?
=
解:设产生氢气质量为x
2H2O 2H2 ↑+ O2↑
通电
36 4
18g x
x=2g
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2 g。
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例2】15.5g红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多少五氧化二磷?
解:设可生成x g五氧化二磷。
P + O2 P2O5
31 142
15.5 x
31 15.5
142 x
答:可生成五氧化二磷71g。
x
= 71
点燃
=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常见计算类型
有关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题目中所给物质若含有杂质,应先求出其中纯净物的质量,然后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①纯净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纯度;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②纯度= ×100%;
③分解百分率= ×100%;
④质量= 密度× 体积。
纯净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已分解的物质质量
物质总质量
课 堂 小 结
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微观质量比=
实际质量比
(1)微观质量比=
(2)实际质量比不用乘系数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设(2)写 (3)找(4)列(5)解(6)答
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5.3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兴趣小组用含有杂质的高锰酸钾样品(杂质不反应)制取氧气,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
1.6
(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生成氧气的质量=
16 g-14.4 g=1.6 g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解:设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 ==== K2MnO4+MnO2+O2↑
316 32
x 1.6 g
x=15.8 g
答: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 g。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2.(2023·新疆)《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烧石成灰”发生的反应为: 。请根据此化学方程式计算,实验室中10 g碳酸钙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能制得CaO的质量为x
答:可制得氧化钙的质量为5.6g。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