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第二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8 16:5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祁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
9月月考地理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48分。)
暑假期间,家住天津的小明路过当地一座桥梁(图a)时发现,一侧河岸出现大量浮藻。随即同行的小亮拍下照片,小明的身影与桥梁走向几乎平行(图b)。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拍摄照片的地点和大致朝向分别为( )
A.甲东北 B.甲西南 C.乙东北 D.乙西南
2.拍摄照片时,当地时间接近( )
A.7:00 B.11:00 C.15:00 D.19:00
3.照片中的浮藻位于( )
A.凸岸,该岸水位整体比对岸低 B.凸岸,该岸水位整体比对岸高
C.凹岸,该岸水位整体比对岸低 D.凹岸,该岸水位整体比对岸高
2024年12月14日,全球海拔最高的光伏项目——西藏才朋光伏电站二期正式并网发电,将有效缓解藏中地区居民生活缺电状况。该项目光伏板采用双面设计,正面背面均能发电。如图是西藏才朋光伏电站二期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西藏才朋光伏电站二期的光伏板能实现背面发电主要依靠( )
A.地面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反射
5.西藏才朋光伏电站二期并网发电后,藏中地区居民生活缺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的季节主要是( )
A.冬、夏季 B.冬、春季 C.夏、秋季 D.春、秋季
众多研究表明,黄河的形成演化涉及漫长地质时期复杂的水系重组过程,可大体划分为古黄河和现代黄河两个演化阶段。三门峡是黄河主干道上的最后一段峡谷,经现代钻探后研究表明,黄河形成之前,渭河盆地和三门峡盆地可能被三门峡古湖占据。在距今约1.25百万年(处于第四纪冰期中),全球气候变冷,导致三门峡被切穿,古湖开始消亡,黄河东流入海。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标志着现代黄河水系格局的形成。下图为古黄河水系与现代黄河水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能证明三门峡古湖存在的最有力证据是三门峡盆地沉积物,其来源最有可能是( )
A.太行山区 B.中亚地区 C.周边山地 D.鄂尔多斯高原
7.结合材料推断,三门峡被贯穿、黄河东流入海,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海平面下降,河流侵蚀加剧 B.太行山隆起,河流侵蚀加剧
C.华北平原下降,河流侵蚀加剧 D.黄土高原抬升,河流侵蚀加剧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该地区形成的地质过程,先后顺序组合正确的是( )
A.沉积作用——断层——岩浆活动——水平挤压——沉积作用
B.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岩浆活动——断层——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水平挤压——断层——岩浆活动——沉积作用
D.沉积作用——水平挤压——断层——沉积作用
9.下列关于①②③界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西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B.②附近可见古猿人化石
C.③附近未发生侵蚀作用 D.③处附近沉积从未间断
内河航道是河流水道中相对固定、能够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船舶由下游向上游行驶为上行,反之为下行。下图所示河段河水水位、流速和流向会随潮汐发生周期性改变。该河段各航道均能保障小型船舶全时段双向通行。该河段船舶航行时须靠航道右侧行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涨潮时段,该河段经常出现上行小型船舶的通行高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面落差 B.河流水深 C.泥沙含量 D.河面宽度
11.大型船舶无法直接经福北水道下行停靠P港,须经福中水道下行,转如皋中汊上行停靠P港,其主要原因是P港附近的下行航道( )
A.水位高 B.水流急 C.淤积强 D.曲率大
12.船舶夜间航行时,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
A.监测流速 B.探测水深 C.测定流向 D.校正航向
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他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图2是图1方框处的分水岭变化图,该处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下列关于袭夺河与被夺河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
②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
③弯曲河道的河流袭夺平直河道的河流
④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地势高的河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河流袭夺后,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某日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该日,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上海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B.内蒙古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
C.北京市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D.印度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
16.下列关于此时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寒冷干燥 D.高温多雨
二、综合题(共3个大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草原和湿地是白城主要的原始生态类型。受多重因素影响,白城市草场、湿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日益加重。
约200万年前,松辽平原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常称为古松辽湖),后因地壳运动,湖水外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松辽平原。平原内有着巨厚的沉积地层,从平面上看,粘土层的粒度由外围向中心由粗变细;从剖面上看,粘土层下部细,上部略变粗。
(1)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
(2)据图文信息推测白城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差异,分别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角度,推测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
18. 读世界局部地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对比乙、丙两地风的不同特点。
(3)指出当日M、N两处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一处,并说明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湖(如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埃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
活动一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埃尔湖碳储量大,是巨大的碳库。
(1)分析埃尔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
活动二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考察,发现埃尔湖沉积物中有多层泥炭层,有的厚度巨大。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旱季,强烈蒸发使湖泊水面缩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变成”盐壳,最厚处可达数米;雨季,若大量河水汇入,湖泊水面扩大,最大可超过15000 km2。
(2)从湖泊水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的主要原因。
活动三 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
(3)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祁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学期
9月月考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C B C A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D C A B
综合题。
17.(1)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白城地势低洼,众多河流汇聚于此;湖泊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冬季冻土层,透水性差。
(2)春季。原因:春季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3)平面方向:入湖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流速减小,泥沙沉积,粗粒泥沙常沉积在河流入湖处,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的颗粒较粗。
18.(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冬季陆地比同纬度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
(2)风向:乙地吹西北风(偏北风),丙地吹东南风(偏南风)。
风力:乙地比丙地风速大。
性质:乙地风寒冷干燥,丙地风温和湿润。
(3)N地。
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小,因此昼夜温差较大。
19.(1)
埃尔湖流域面积广,碳总量大,径流携带大量碳入湖;埃尔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风力作用强,风力搬运大量碳沉降至湖区。
(2)湖泊水面大时湖底被湖水覆盖,湖泊水面小时裸露的湖底被泥沙和盐壳覆盖、封闭,这两种情况均使得微生物对泥炭中的有机物分解缓慢,碳不易释放。
(3)利用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确定地层年代和顺序;识别不同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并根据其生活习性和特征,推断其生存时的湖水盐度状况,进而分析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