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的经典篇目,也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本单元以“古典诗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作品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艺术魅力。辛弃疾作为“豪放派”代表,其词风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本词借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的地理之胜,追怀历史英雄、感慨现实国事,将个人抱负与家国忧思深度融合,既体现了宋词“豪放”的典型特征,又因典故密集、情感深沉而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接触过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作品,对宋词的基本风格(如豪放与婉约)有初步认知,但对辛弃疾“豪放中的沉郁”“用典背后的深意”理解较浅;同时,学生对南宋历史背景(如宋金对峙、北伐争议)了解有限,可能难以体会词中“抗金复国”与“忧愤无奈”的复杂情感。因此,教学需注重:① 结合背景疏通典故;② 引导从意象、情感层次把握词人心理;③ 通过诵读体悟豪放词风中的悲壮底色。
三、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词汇(如“舞榭歌台”“烽火扬州路”“廉颇老矣”等),理解典故含义(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把握词中关键意象(京口、北固亭、舞榭、佛狸祠等)与情感关联。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分析词中五处用典的作用,理解“借古讽今”“托古言志”的写作手法。
梳理词人情感脉络(追慕英雄→慨叹现实→忧愤国事→悲叹自身),培养辩证思考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豪放词风的雄浑气势与沉郁情感,体会辛弃疾词“豪中见悲”的独特美学。
通过诵读与比较(如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鉴赏辛词的艺术个性。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南宋特定历史背景下士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体会辛弃疾“忠而被谤”的人生际遇,感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济世”的精神传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读词中典故的内涵及其与现实的关联;把握词人“怀古—伤今”的情感逻辑。
难点:理解辛弃疾“豪放词风”中蕴含的沉郁悲愤(如“廉颇老矣”的深层悲叹);辨析词中“北伐主张”的复杂性(支持北伐但反对冒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京口北固亭图片(配文:“京口,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塞,曾是三国孙权建都之地,南朝刘裕起兵北伐的起点。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一位白发将军登临此亭,望着滚滚长江,写下了一首沉郁悲壮的怀古词……”)。提问:“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台上回望过去,你会想起哪些英雄?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分享自己联想到的英雄(如岳飞、诸葛亮等),并简述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场景与问题激发兴趣,引出“怀古”主题,为理解辛弃疾的“英雄情结”铺垫。
(二)知人论世,背景初探
【教师活动】发放资料卡(内容:辛弃疾生平关键节点——21岁率义军抗金,南归后屡遭排挤,一生力主抗金却未被重用;写作背景——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66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是抗金前线,朝廷欲北伐,但主政者韩侂胄轻敌冒进,辛弃疾忧心忡忡,登北固亭作此词)。
提问:“结合背景,思考:辛弃疾此时登上北固亭,可能会想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回答:可能怀念古代英雄(如孙权、刘裕),感慨南宋朝廷无能,担忧北伐准备不足,悲叹自己年老无用。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词人—时代—情感”的联系,为解读典故与情感奠基。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与情感:上阕昂扬中带追慕,下阕沉郁中显忧愤,末句悲凉)。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标注生字词(如“榭”“巷陌”“佛狸”“社鼓”“廉颇”),尝试概括上下阕主要内容。
师生共析:
上阕:追怀历史英雄(孙权、刘裕),赞颂其功业。
下阕:反思历史教训(刘义隆冒进失败)、感慨百姓忘却国耻(佛狸祠下喧闹)、悲叹自身壮志难酬(廉颇自比)。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概括,整体感知词的结构与情感基调。
(四)精读品析,解读典故
任务驱动:“辛弃疾为何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连用五个典故?这些典故分别指向谁?与他的‘怀古伤今’有何关联?”
1. 上阕:追慕英雄(孙权、刘裕)
典故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提问:孙权是谁?“无觅”透露了什么情感?“舞榭歌台”象征什么?
明确:孙权(三国吴主,曾以京口为都,抵御曹操,“坐断东南战未休”)。词人感慨曾经的英雄与辉煌(舞榭歌台代表的繁华盛世)已被历史风雨消磨,暗讽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孙权般的英雄人物。
典故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提问:“寄奴”是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与孙权有何关联?
明确: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出身贫寒,从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金戈铁马”展现其英勇豪迈的北伐气势。词人通过两位京口英雄(孙权守业、刘裕创业),表达对“能扛起抗金大旗的英雄”的渴望。
2. 下阕:反思现实(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典故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提问:“元嘉”是谁的年号?“封狼居胥”指什么?“草草”“仓皇”透露了什么?
明确: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曾听信王玄谟之言草率北伐,想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在狼居胥山祭天,象征战胜匈奴),结果大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至长江边(“仓皇北顾”)。词人借此警告当朝(韩侂胄):北伐需充分准备,冒进必败。
典故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提问:“四十三年”指什么?“佛狸祠”是什么?“神鸦社鼓”描绘了什么场景?为何“可堪回首”?
明确:辛弃疾南归至今已43年(他21岁从北方抗金义军南归南宋)。“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南侵时在长江北岸建的行宫,如今百姓在祠前祭祀,鼓乐喧天(“神鸦社鼓”)。词人痛心:沦陷区的百姓已安于异族统治,忘记国耻!与上文刘裕的“气吞万里”形成对比,凸显南宋的衰败与民心涣散。
典故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提问:廉颇是谁?词人为何自比?末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廉颇(战国赵将,年老仍想为国效力,赵王派使者探视,他“一饭斗米,肉十斤”,表示尚能打仗)。词人以廉颇自比:虽年老(66岁),但仍有抗金壮志,却无人问津!“凭谁问”充满悲愤——朝廷是否还记得我这“老将”?
3. 总结用典作用
手法: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的成败,影射南宋现实);
托古言志(表达对英雄的追慕、对国事的忧虑、对自身的期许)。
效果: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增强作品的历史厚重感与说服力。
【设计意图】通过逐典解读,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深入,理解典故背后的复杂情感与深刻用意。
(五)诵读深化,情感共鸣
分层诵读指导:
上阕(追慕):语调昂扬,“英雄无觅”“气吞万里”重读,读出豪迈中的惋惜。
下阕(忧愤):语速放缓,“草草”“仓皇”低沉,“可堪回首”叹息,“廉颇老矣”悲怆。
学生配乐诵读(播放古筝曲《十面埋伏》片段),教师点评。
提问升华:“如果你是辛弃疾,站在北固亭上,最想对南宋朝廷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词句分享(如对朝廷:“请勿冒进,备战充分!”;对自己:“虽老,仍愿赴沙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角色代入,深化对词人情感的共鸣。
(六)比较拓展,个性鉴赏
【教师活动】展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提问:“同是怀古词,辛弃疾与苏轼的情感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苏轼——豁达超脱(虽感慨“人生如梦”,但更多是对英雄的欣赏与自我释然);辛弃疾——沉郁悲壮(始终紧扣现实国事,英雄情结中带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无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体会豪放词风的多元表达(苏轼“旷达”,辛弃疾“悲壮”)。
(七)作业设计(分层选择)
基础层:整理本词中的典故(人物、事件、用意),制作“典故卡片”。
提升层: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结合词中情感与自身感悟)。
拓展层: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两首词中“英雄梦”的异同。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怀古→ 伤今 → 忧愤
手法:用典(沉郁豪放)
情感:爱国忧愤 + 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