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3.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2.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说明的顺序是从大到小还是从近到远。
2.文中对各星体的解释到底是不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星体的资料。
2.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一。
五、教学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读疑研练。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听一则民间故事《后羿射日》,谁会讲? 问:后羿真的能射到太阳吗?请讲出理由。 是的,在很早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有限,因此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人们 的美好愿望。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们正在逐渐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请看课文《宇宙里有些什么》。
(二)释题及作者:
1.指生介绍作者郑文光。(注释2)
2.指生回答何为宇宙?(注释1)
(三)初读感知: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学习我们在这学期已学过两个单元,该学些什么大家有了点经验,请同学来说说学习说明文应抓住几点来学?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要有说明顺序,要有恰当的说明方法。)
今天我们的学习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的学习任务是(出示小黑板):
1.理解宇宙的特点。
2.掌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宇宙的特点。
(四)再读疑研:
1.请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一,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指生回答。)
学生在回答第三小题时可能有争论,可引导学生看课文从哪里说起的。(从肉眼“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说起的,再写到行星,写到星云中暗黑的暗星云等。从而判断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从近到远。)
2.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学生回答。恒星2——9,星云10——11,银河系12——14,恒星系15——19)
3.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请一学生朗读2——9自然段。要求:
A.在课文中画出恒星的特点。(第6自然段)
明确恒星是一个 的星体。(自身会发光发热的)
B.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请举例分析。(句式为:我认为哪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说明了什么。)
(读后讨论,交流,点评)
学生在分析“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这一句时,可能会认为是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与以下两句进行比较: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五)三读研练
4.用同样的方法自读下面的段落,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用“——”,作比较“()”,打比方“===”)
(学生自学——交流——点评)
5.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它是无穷无尽,运动发展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和征服的,请齐读最后一段。
6.文章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我们对于这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接受,让我们觉得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准确。
7.小结延伸:
A.请学生到黑板前补充板书。(斜体字部分)
B.这篇文章是1957年出版的,离现在有40多年了,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宇宙一定还有更多的发现,请同学们来谈谈。
(学生有准备地发言)
结束语:宇宙的奥秘还有许多,它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研究,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探索打下扎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宇宙里有些什么 (科普说明文)
郑文光
说明对象 特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恒星 辽阔无边的 近 作比较 形象
星云 运动发展的
列数字 准确
宇宙 银河系 丰富多彩的 打比方 生动
恒星系 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远《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的的特点,并学会辨析;
2.体味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理一理文章思路,学一学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一)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1.宇宙里有恒星、行星、星云等;
2.说明方法: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
3.宇宙的特点之一:物质的。
(二)那么这些恒星怎样分布在辽阔的宇宙空间呢?
明确:1.恒星系;
2.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
3.宇宙的两个特点:无穷无尽的、运动的。
(三)明确说明顺序: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
三、品一品文章的语言,学一学作者的科学精神。
(一)科学准确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科学”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语言的准确上。
教师举例:“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2.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分析,用圈点的方式体会下列语句的准确性。
(1)“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
(2)“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
(3)“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从这颗星星到那颗星星的距离,每秒钟能飞十六点七公里的宇宙飞船得走几万年。”
(二)生动形象
这篇文章基本上能看懂,这完全是得益于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我认为第
句话很生动形象,因为
”告诉老师你的理解。
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做萤火虫呢?
(有如一位长者,在夏夜里一边指点着星空,一边讲述着星体的知识,使人感到很亲切)
尽管恒星……可是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里,这些恒星不过像大海里的水滴,也许还要小。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四、说一说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学一学。
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杨利伟放眼太空,发现:”这个的开头展示自己的想象。
五、板书
语言:
已知
恒星
近
物质的
科学准确
宇宙里有些什么
行星
无穷无尽的
科学小品
郑文光
未知
星云
远
运动的
生动形象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宇宙的组成部分,掌握宇宙的基本特征。
学习课文通俗易懂地介绍宇宙知识的科学方法。
3、品味语言,领会文章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通俗易懂地说明事物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郑文光作品特色导入。(板书:宇宙里有些什么,科学小品)
二、检查预习(过渡):
同学们对课文感兴趣吗?你读了几遍课文?(学生答)我想出些问题考考大家:
1、读准下列字词:烁
炫
灼
2、“茫无涯际”一词是什么意思?
三、解题:
说说题目,“宇宙”是什么意思?
四、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考宇宙里有些什么?恒星、行星、星云、恒星系。
(二)、讨论说明顺序:由小到大,由近到远。
(三)、讨论对象特征:我们了解了宇宙里有恒星、行星、星云和恒星系,那么宇宙是一个有着怎样特点的宇宙呢?(可认识的、无穷无尽的、运动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
六、细读课文(再读课文):
⑴、课文如何说明宇宙之大?
从类别、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点三方面予以引导。
⑵、尝试从文中寻找体现宇宙之奇的语句,同上引导。
⑶、读体现宇宙之美的语句并品味情感。
⑷、激发学生
“勇于探索”宇宙的欲望。
七、总结、感悟、拓展。
结合课文说说人类要探索宇宙必须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