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认识地球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结合所学完成1~2题。
1.下列符合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的是(C)
①“盖天说”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③“浑天说” 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2.下列诗句能反映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B)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完成3~4题。
3.地球——人类的家园,图示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B)
A.海陆分布 B.大小
C.高低起伏 D.质量
4.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指(D)
A.地球表面任一点 B.极点
C.地心 D.赤道
(2025河源期中改编)地理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简易地球仪,制作过程如下图。读图,完成5~7题。
5.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B)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③②①
6.下面是同学们制作出来的地球仪模型,比较科学的是(A)
A B C D
7.下列事物能在地球仪上表示出来,实际上却看不见的是(A)
A.赤道 B.中国
C.太平洋 D.喜马拉雅山脉
8.为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清远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建立了地理之家联系群。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忙补齐他们在网上聊天的一段记录。
高山流水: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会有“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的错误认识呢
(1)碧海蓝天:这是因为 古时候,科技落后,人们生活范围狭小,往往凭直觉认识世界 。
天涯海角:其实,每当我仰望苍穹的时候,我都会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看来看到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
霞客归来:你们知道哪一事件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吗
(2)天涯海角:我知道,是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听说他的船队回到西班牙后收到的礼物之一就是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在该礼物上面还写着一句话,你们知道上面写着什么吗
碧海蓝天:“你首先拥抱了我!”
高山流水:地球和地球模型形状一模一样吗
(3)霞客归来:有差别,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
碧海蓝天:为什么人们把地球仪制作成正球体呢 下图是地球的基本数据。
霞客归来:因为 地球虽不是一个正球体,但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将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这种差别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人们将地球仪制作成正球体 。
第2课时 经纬线与经纬度 经纬网定位
(传统文化)《战国策·魏策四》中季梁说:“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而离楚愈远耳。”一人想前往南方的楚国,却乘马车向北方行驶。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理角度分析,此人“欲之楚”“北面而持其驾”无法到达是因为(B)
A.未经过最短的本初子午线
B.向北最终只能到达北极点
C.向北最终可以到达南极点
D.只能在低纬度行驶
2.有人说若某人“欲往东,方西面而持其驾”,理论上是否可行 原因是(A)
A.可行,纬线是圆圈
B.不可行,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可行,纬线是半圆
D.不可行,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经纬网图,完成3~5题。
3.图中四点中,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是(B)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从北极到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是(C)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由大变小再变大 D.由小变大再变小
5.位于北半球且是高纬度的点是(A)
A.① B.②
C.③ D.④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拉开序幕,家住临沂市的张先生乘坐某趟列车前往杭州观看亚运会比赛。如图为临沂和杭州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杭州的地理位置是(B)
A.(30°N,120°W) B.(30°N,120°E)
C.(30°S,120°W) D.(30°S,120°E)
7.下列对36°N和118°E的叙述,正确的有(B)
①36°所在纬线呈圆形 ②118°E所在经线呈半圆形 ③沿118°E一直向北可以回到出发点 ④沿36°N一直向东可以回到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图中①②两个阴影区域的实地面积比较,叙述正确的是(B)
A.①大于② B.①小于②
C.①等于② D.无法比较
9.[研学实践 亲自动手]
实践主题:认识、绘制经纬线。
实践所需材料:彩笔、白纸、橘子、小刀。
实践步骤:
第一步:绘制经纬线。
橘蒂代表北极,橘脐代表南极。
A同学 B同学
(1)A同学在橘子上用彩笔所绘制的线是 纬线 。
(2)B同学在橘子上用彩笔所绘制的线是 经线 。
第二步:切经纬线、绘经纬线图。
(3)剥开橘子,观察橘瓣(代表经线)形状,绘制经线的侧视(从侧面观察)图、俯视(从极点上空观察)图。
参考答案:
经线侧视图 经线俯视图
(4)沿纬线切开橘子,绘制纬线的侧视(从侧面观察)图、俯视(从极点上空观察)图。
参考答案:
纬线侧视图(所画纬线中包含赤道)
纬线俯视图第一节 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认识地球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结合所学完成1~2题。
1.下列符合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的是( )
①“盖天说” ②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③“浑天说” ④地球卫星照片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2.下列诗句能反映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地球大小示意图,完成3~4题。
3.地球——人类的家园,图示数据说明了我们“家园”的( )
A.海陆分布 B.大小
C.高低起伏 D.质量
4.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指( )
A.地球表面任一点 B.极点
C.地心 D.赤道
(2025河源期中改编)地理活动课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简易地球仪,制作过程如下图。读图,完成5~7题。
5.制作小地球仪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④⑤②③①
D.④⑤③②①
6.下面是同学们制作出来的地球仪模型,比较科学的是( )
A B C D
7.下列事物能在地球仪上表示出来,实际上却看不见的是( )
A.赤道 B.中国
C.太平洋 D.喜马拉雅山脉
8.为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清远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建立了地理之家联系群。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忙补齐他们在网上聊天的一段记录。
高山流水: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会有“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的错误认识呢
(1)碧海蓝天:这是因为 。
天涯海角:其实,每当我仰望苍穹的时候,我都会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看来看到的不一定全是正确的。
霞客归来:你们知道哪一事件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吗
(2)天涯海角:我知道,是 ,听说他的船队回到西班牙后收到的礼物之一就是地球的模型—— ,在该礼物上面还写着一句话,你们知道上面写着什么吗
碧海蓝天:“你首先拥抱了我!”
高山流水:地球和地球模型形状一模一样吗
(3)霞客归来:有差别, 。
碧海蓝天:为什么人们把地球仪制作成正球体呢 下图是地球的基本数据。
霞客归来:因为 。
第2课时 经纬线与经纬度 经纬网定位
(传统文化)《战国策·魏策四》中季梁说:“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而离楚愈远耳。”一人想前往南方的楚国,却乘马车向北方行驶。据此完成1~2题。
1.从地理角度分析,此人“欲之楚”“北面而持其驾”无法到达是因为( )
A.未经过最短的本初子午线
B.向北最终只能到达北极点
C.向北最终可以到达南极点
D.只能在低纬度行驶
2.有人说若某人“欲往东,方西面而持其驾”,理论上是否可行 原因是( )
A.可行,纬线是圆圈
B.不可行,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可行,纬线是半圆
D.不可行,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经纬网图,完成3~5题。
3.图中四点中,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从北极到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
A.越来越大 B.越来越小
C.由大变小再变大 D.由小变大再变小
5.位于北半球且是高纬度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拉开序幕,家住临沂市的张先生乘坐某趟列车前往杭州观看亚运会比赛。如图为临沂和杭州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杭州的地理位置是( )
A.(30°N,120°W) B.(30°N,120°E)
C.(30°S,120°W) D.(30°S,120°E)
7.下列对36°N和118°E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36°所在纬线呈圆形 ②118°E所在经线呈半圆形 ③沿118°E一直向北可以回到出发点 ④沿36°N一直向东可以回到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图中①②两个阴影区域的实地面积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大于② B.①小于②
C.①等于② D.无法比较
9.[研学实践 亲自动手]
实践主题:认识、绘制经纬线。
实践所需材料:彩笔、白纸、橘子、小刀。
实践步骤:
第一步:绘制经纬线。
橘蒂代表北极,橘脐代表南极。
A同学 B同学
(1)A同学在橘子上用彩笔所绘制的线是 。
(2)B同学在橘子上用彩笔所绘制的线是 。
第二步:切经纬线、绘经纬线图。
(3)剥开橘子,观察橘瓣(代表经线)形状,绘制经线的侧视(从侧面观察)图、俯视(从极点上空观察)图。
(4)沿纬线切开橘子,绘制纬线的侧视(从侧面观察)图、俯视(从极点上空观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