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期中质量检测(基础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上海市期中)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些人缺铁;有些人缺钙;而我缺的是面子。这里的“铁”和“钙”是指
A.离子 B.原子 C.元素 D.分子
2.(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冰是分子变成了原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3.(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示意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固体药品
C.添加酒精 D.收集
4.(2024八上·广州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比如“雨水”节气过后,雨量便会增多,空气湿度也会逐渐增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降雨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B.降雨是实现地球水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
C.“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空气中的水分子体积增大
D.“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
5.(2024八下·岱岳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端是电源的正极
B.c试管收集的气体有可燃性
C.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D.试管c中收集的气体与试管d中收集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6.(2024八下·芝罘期中)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
C.在降温加压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
7.(2024八下·芝罘期中)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ag氢气在bg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
A.一定是(a+b)g B.一定小于(a+b)g
C.一定大于(a+b)g D.小于等于(a+b)g
8.(2024八下·招远期中)“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B.“氧循环”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氧循环”和“水循环”主要过程在物质变化的本质上没有区别
D.“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9.(2024八下·招远期中)下列关于氧气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B.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C.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 D.大气含氧量维持相对恒定
10.(2024八下·福山期中)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的值为12
B.甲为生成物
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11.(2024八下·福山期中)下列有关氧气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OH2↑+O2↑ B.C2H2+O22CO2+H2O
C.4P+5O22P2O5 D.4Fe+3O22Fe2O3
12.(2024八下·福山期中)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了解有关图标的含义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错误的是
A.当心爆炸物 B.禁止吸烟 C.禁止燃放鞭炮 D.禁止带火种
A.A B.B C.C D.D
13.(2024八下·济宁期中)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B.该反应中的氧化物有3种
C.反应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4:3
D.图示中丁的化学式为
14.(2024八下·济宁期中)化学方程式为,配平后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A.13 B.12 C.11 D.10
15.(2024八下·济宁期中)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4 1 1 15
反应后质量 未测 10 8 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X中末测值为3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中的乙、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5:4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4八上·广州期中)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2个氮原子 ;
(2)3个氢分子 ;
(3)氯化钠由 (写微粒符号)构成。
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
(4)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 。
(5)饼干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两天后变软,是因为空气中的: 。
(6)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使用后忘记盖盖子,表面产生一层白膜,是因为空气中的: 。
17.(2024八下·福山期中)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请按要求回答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问题。
(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入空格内)
①_______Al2O3_______Al+_______O2↑
②_______H2+_______CO2_______H2O+_______C2H4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①179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通过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SO2引起的酸雨通常称为“硫酸型酸雨”。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数据显示测定雨水水样酸性期间酸性会增强,原因是亚硫酸被氧气氧化为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化学方程式完成有关计算。
①超氧化钾又称为“化学氧自救器”,常用于煤矿救急。其涉及的化学方程式4KO2+2CO2=2K2CO3+3X,则X的化学式为 ,反应生成KO2和CO2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②纳米铝冰作为火箭固体推进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80℃以上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Al+3H2OAl2O3+3H2↑。该反应中若有36kgAl发生反应,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 kg。
18.(2024八下·济宁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是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部分实验图示,请根据实验图示,按要求填空。
(1)实验①中,将溶液进行过滤的操作时,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
(2)实验②中,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 (填木炭、磷、铁粉)。
(3)实验③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属于软水是 (填A或B)杯。
(4)实验④中,观察到烧杯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从微观分子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5)实验⑤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原因是 。
19.(2024八下·济宁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画出④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元素①②③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3)与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它的化学性质与上一周期的 (填元素符号)元素性质相似。
(4)为纪念门捷列夫,科学家将一种由人工核反应获得的新元素命名为钔(Md),已知钔原子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6,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该离子符号为 。
20.(2024八下·环翠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质量分数。称量 56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计算:
(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g?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这里的“铁”和“钙”指的铁、钙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一般成分中所指为元素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水结冰是物理变化的原因是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并没有变成原子,而是分子间隔变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分;但原子本身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B、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来解答;
C、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是原子本身分为原子核和电子来解答;
D、根据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来解答。
3.【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关闭活塞,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取用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再将试管竖立,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该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该装置收集时,氧气应从长管通入,空气从短管出,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时先关闭活塞后再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来解答;
B、根据粉末状的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是用钥匙或纸槽取用,首先将试管横放后将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直立试管后抽出钥匙或纸槽来解答;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应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来解答;
D、根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来解答。
4.【答案】C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降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不变,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降雨是实现地球水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降雨实质是气态水在降温的情况下由气态变成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实现水的重新分布;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加快,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b端产生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氧气,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所以b端是电源正极,正确。B、c试管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正确。
C、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少量氢氧化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正确。
D、试管c中收集的氢气与试管d中收集的氧气,体积比约为2:1,质量比约为1:8,不是1:2错误。
故选D。
【分析】依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各选项。
6.【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蔗糖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不符合题意;
B、水结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不符合题意;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为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物理变化没有质量守恒,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来解答。
7.【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若有一种物质没有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就会小于(a+b) 克,故不符合题意;
B. 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水的质量为(a+b) 克,故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总质量不可能大于反应物总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 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水的质量为(a+b) 克,若有一种物质没有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就会小于(a+b) 克,都不大于(a+b)克,故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生成物质量之和,物质之间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情况进行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生成物总质量,则生成水的质量不会大于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
8.【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从分子、原子及元素的角度看,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而“水循环”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B、根据“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而“水循环”中没有新物质产生,进行分析。
D、根据“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的重要意义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 氧气会使金属锈蚀,会使燃料爆炸等, 氧气有利有害,故错误;
B. 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会使金属更易生锈、火灾频繁等,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能是越高越好,故错误;
C. 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助燃剂,故错误;
D. 大气含氧量维持相对恒定,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分析。
B、根据氧气浓度太高会使金属更易生锈、火灾频繁等,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D、根据空气的成分相对恒定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 据图可知,甲的质量由0增加至8g,甲是生成物,生成甲的质量是8g;乙的质量由10g增加至ag,乙是生成物,生成乙的质量是(a-10)g;丙的质量6g不变,丙没有参加反应或是催化剂;丁的质量由10g减少至0,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是10g。即丁=甲+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0g=8g+(a-10)g,则a=1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据图可知,甲的质量由0增加至8g,甲是生成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当丁为5g时,容器中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g。所以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2g-1g=11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容器中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为2.5g。所以容器中剩余丁的质量为10g-2.5g=7.5g。即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6g:7.5g=12:15=4:5。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可能是杂质;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B. 乙炔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C. 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故正确;
D. 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1、反应物与生成物是否遵守客观事实;2、反应条件是否正确;3、气体符号及沉淀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12.【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解答】A. 图中是当心爆炸物的标志,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图中是禁止吸烟的标志,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图中是禁止烟火的标志,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
13.【答案】C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CH4和H2O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和丁,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不变,则丁的化学式为H2;那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单质化合价为0,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前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因此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A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该反应的四种物质中H2O、CO属于氧化物,只有2种氧化物,故B选项错误;
C、由该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16):6=14:3,故C选项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先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得到丁的化学式进而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A、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单质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C、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14.【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根据“定一法”进行配平,假设C3H8的化学计量数为1,则O2、CO2、H2O的化学计量数为:5、3、4,配平之后的化学方程式为:,则配平后化学计量数之和为:1+5+3+4=13,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进行分析。
15.【答案】B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质量守恒定律有4+1+1+15=未测+10+8,得未测=3,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甲反应前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乙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丙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丁的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
A、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选项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未测=3,故B选项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化学反应为甲+丁→乙+丙,因此丁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故C选项错误;
D、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0g-1g):(8g-1g)=9:7,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未测的数值,然后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推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接着根据选项具体分析;
A、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分析;
C、根据该反应为甲+丁→乙+丙进行分析;
D、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16.【答案】2N;;、;;;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3个氢分子表示为;
(3)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其离子符号分别是、;
(4)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
(5)饼干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两天后变软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其化学式为;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使用后忘记盖盖子,表面产生一层白膜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氧气支持物质燃烧,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来解答。
17.【答案】(1)4Al2O34Al+3O2↑;6H2+2CO24H2O+C2H4
(2)2MgO+CCO2↑+2Mg;2H2SO3+O2=2H2SO4
(3)O2;71:22;36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可知,氧化铝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①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亚硫酸被氧气氧化为硫酸,化学方程式为:。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含有钾原子4个、氧原子12个、碳原子2个,反应后含有钾原子4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6个,则3X中含有氧原子6个,故X的化学式为: O2;
根据化学方程式,, KO2和CO2的质量比=(4×71):(2×44)=71:22。
②解:设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为x,
x=36kg
答: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为36kg。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①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金属镁和二氧化碳。
②亚硫酸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X的化学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在此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
②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铝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铝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水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8.【答案】(1)引流(或引流,防止液体洒出等)
(2)磷
(3)B
(4)分子在不断运动
(5)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引流;
(2)实验②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磷,因为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铁粉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为:磷;
(3)实验③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硬水中浮渣多,泡沫少,软水中泡沫多,浮渣少,因此属于软水的是B,故答案为:B;
(4)实验④中,观察到烧杯 A 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该实验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5)该实验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因此该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答案为: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分析】(1)根据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来回答;
(2)根据木炭、磷、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生成物分析回答;
(3)根据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来回答;
(4)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来回答;
(5)根据实验⑤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没有气体分析回答。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实验②中,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磷,因为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铁粉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磷;
(3)实验③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硬水中浮渣多,泡沫少,软水中泡沫多,浮渣少,故属于软水的是B;
(4)实验④中,观察到烧杯 A 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说明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5)该实验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该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
19.【答案】(1)
(2)
(3)四;
(4);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由④的位置可知,④是铝元素,铝是13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故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2)由图中位置可知,①为氢元素,②为氧元素,③为钠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氢氧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NaOH,故答案为:NaOH;
(3)硫是16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6,是其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硫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与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是X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X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X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对于原子有其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因此X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原子与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2,所以二者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四、Mg;
(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其核外电子数为101;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离子符号为:,故答案为:101、。
【分析】(1)根据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来回答;
(2)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式来回答;
(3)根据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以及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回答;
(4)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以及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来回答。
(1)由④的位置可知,④是铝元素,铝是13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故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由图中位置可知,①为氢元素,②为氧元素,③为钠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氢氧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NaOH;
(3)硫是16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6,是其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硫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与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是X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X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X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故X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X原子与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2,化学性质相似,故填:Mg;
(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其核外电子数为101;
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离子符号为:Md3+。
20.【答案】(1)1.6
(2)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就等于液体和二氧化锰总质量减少的量,即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6.1g-54.5g=1.6g,故答案为:1.6;
(2)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计算回答。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56.1g-54.5g=1.6g;
(2)见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期中质量检测(基础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4八上·上海市期中)电影《夏洛特烦恼》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些人缺铁;有些人缺钙;而我缺的是面子。这里的“铁”和“钙”是指
A.离子 B.原子 C.元素 D.分子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
【解析】【解答】这里的“铁”和“钙”指的铁、钙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一般成分中所指为元素分析。
2.(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冰是分子变成了原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水结冰是物理变化的原因是水分子在结冰过程中并没有变成原子,而是分子间隔变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分;但原子本身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一氧化碳(CO)与二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的分子,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B、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来解答;
C、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但是原子本身分为原子核和电子来解答;
D、根据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来解答。
3.(2024八上·广州期中)下列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示意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加固体药品
C.添加酒精 D.收集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关闭活塞,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取用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再将试管竖立,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该操作错误,符合题意;
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该装置收集时,氧气应从长管通入,空气从短管出,该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该装置气密性的检验时先关闭活塞后再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来解答;
B、根据粉末状的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是用钥匙或纸槽取用,首先将试管横放后将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直立试管后抽出钥匙或纸槽来解答;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应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来解答;
D、根据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来解答。
4.(2024八上·广州期中)“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比如“雨水”节气过后,雨量便会增多,空气湿度也会逐渐增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降雨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B.降雨是实现地球水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
C.“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空气中的水分子体积增大
D.“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
【答案】C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降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不变,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降雨是实现地球水资源重新分配的重要途径,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雨水”节气过后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促进了地表水的蒸发,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降雨实质是气态水在降温的情况下由气态变成液态,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实现水的重新分布;分子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加快,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来解答。
5.(2024八下·岱岳期末)如图是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端是电源的正极
B.c试管收集的气体有可燃性
C.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D.试管c中收集的气体与试管d中收集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电解水实验
【解析】【解答】A、b端产生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氧气,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所以b端是电源正极,正确。B、c试管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正确。
C、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少量氢氧化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正确。
D、试管c中收集的氢气与试管d中收集的氧气,体积比约为2:1,质量比约为1:8,不是1:2错误。
故选D。
【分析】依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分析各选项。
6.(2024八下·芝罘期中)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水结冰前后质量不变
C.在降温加压条件下,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混合前后总质量不变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蔗糖溶于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不符合题意;
B、水结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不符合题意;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不符合题意;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为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物理变化没有质量守恒,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来解答。
7.(2024八下·芝罘期中)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ag氢气在bg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
A.一定是(a+b)g B.一定小于(a+b)g
C.一定大于(a+b)g D.小于等于(a+b)g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若有一种物质没有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就会小于(a+b) 克,故不符合题意;
B. 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水的质量为(a+b) 克,故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总质量不可能大于反应物总质量,故不符合题意;
D. 如果恰好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水的质量为(a+b) 克,若有一种物质没有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就会小于(a+b) 克,都不大于(a+b)克,故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生成物质量之和,物质之间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分情况进行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反应物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生成物总质量,则生成水的质量不会大于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总质量。
8.(2024八下·招远期中)“氧循环”和“水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两大重要循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循环”主要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B.“氧循环”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氧循环”和“水循环”主要过程在物质变化的本质上没有区别
D.“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C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从分子、原子及元素的角度看,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而“水循环”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符合题意;
D. “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B、根据“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产生,而“水循环”中没有新物质产生,进行分析。
D、根据“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的重要意义分析。
9.(2024八下·招远期中)下列关于氧气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B.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C.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催化剂 D.大气含氧量维持相对恒定
【答案】D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化学性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 氧气会使金属锈蚀,会使燃料爆炸等, 氧气有利有害,故错误;
B. 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会使金属更易生锈、火灾频繁等,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能是越高越好,故错误;
C. 氧气是可燃物燃烧的助燃剂,故错误;
D. 大气含氧量维持相对恒定,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分析。
B、根据氧气浓度太高会使金属更易生锈、火灾频繁等,进行分析。
C、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D、根据空气的成分相对恒定分析。
10.(2024八下·福山期中)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丙、丁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的值为12
B.甲为生成物
C.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
D.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为12:5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 据图可知,甲的质量由0增加至8g,甲是生成物,生成甲的质量是8g;乙的质量由10g增加至ag,乙是生成物,生成乙的质量是(a-10)g;丙的质量6g不变,丙没有参加反应或是催化剂;丁的质量由10g减少至0,丁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是10g。即丁=甲+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0g=8g+(a-10)g,则a=1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据图可知,甲的质量由0增加至8g,甲是生成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当丁为5g时,容器中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1g。所以当丁为5g时,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2g-1g=11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容器中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为2.5g。所以容器中剩余丁的质量为10g-2.5g=7.5g。即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6g:7.5g=12:15=4:5。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可能是杂质;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当甲为2g时,容器中丙与丁的质量之比。
11.(2024八下·福山期中)下列有关氧气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OH2↑+O2↑ B.C2H2+O22CO2+H2O
C.4P+5O22P2O5 D.4Fe+3O22Fe2O3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B. 乙炔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C. 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故正确;
D. 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1、反应物与生成物是否遵守客观事实;2、反应条件是否正确;3、气体符号及沉淀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12.(2024八下·福山期中)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了解有关图标的含义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错误的是
A.当心爆炸物 B.禁止吸烟 C.禁止燃放鞭炮 D.禁止带火种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燃烧和爆炸实验
【解析】【解答】A. 图中是当心爆炸物的标志,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图中是禁止吸烟的标志,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是禁止燃放鞭炮的标志,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图中是禁止烟火的标志,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分析。
13.(2024八下·济宁期中)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B.该反应中的氧化物有3种
C.反应生成的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4:3
D.图示中丁的化学式为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由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CH4和H2O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和丁,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均不变,则丁的化学式为H2;那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单质化合价为0,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前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因此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A选项错误;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该反应的四种物质中H2O、CO属于氧化物,只有2种氧化物,故B选项错误;
C、由该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丙、丁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2+16):6=14:3,故C选项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先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得到丁的化学式进而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A、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单质化合价为0进行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进行分析;
C、根据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14.(2024八下·济宁期中)化学方程式为,配平后化学计量数之和为
A.13 B.12 C.11 D.10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根据“定一法”进行配平,假设C3H8的化学计量数为1,则O2、CO2、H2O的化学计量数为:5、3、4,配平之后的化学方程式为:,则配平后化学计量数之和为:1+5+3+4=13,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进行分析。
15.(2024八下·济宁期中)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 4 1 1 15
反应后质量 未测 10 8 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X中末测值为3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中的乙、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5:4
【答案】B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由质量守恒定律有4+1+1+15=未测+10+8,得未测=3,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生成的质量或参加反应的质量,甲反应前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乙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丙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丁的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
A、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有两种,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选项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未测=3,故B选项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化学反应为甲+丁→乙+丙,因此丁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故C选项错误;
D、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0g-1g):(8g-1g)=9:7,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未测的数值,然后根据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推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接着根据选项具体分析;
A、根据分解反应的定义进行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分析;
C、根据该反应为甲+丁→乙+丙进行分析;
D、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4八上·广州期中)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或符号表示的意义。
(1)2个氮原子 ;
(2)3个氢分子 ;
(3)氯化钠由 (写微粒符号)构成。
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
(4)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的气体是: 。
(5)饼干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两天后变软,是因为空气中的: 。
(6)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使用后忘记盖盖子,表面产生一层白膜,是因为空气中的: 。
【答案】2N;;、;;;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2N;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3个氢分子表示为;
(3)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其离子符号分别是、;
(4)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的化学式为;
(5)饼干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两天后变软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其化学式为;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使用后忘记盖盖子,表面产生一层白膜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
【分析】根据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氧气支持物质燃烧,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来解答。
17.(2024八下·福山期中)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请按要求回答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问题。
(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入空格内)
①_______Al2O3_______Al+_______O2↑
②_______H2+_______CO2_______H2O+_______C2H4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①1792年,科学家首次发现通过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SO2引起的酸雨通常称为“硫酸型酸雨”。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数据显示测定雨水水样酸性期间酸性会增强,原因是亚硫酸被氧气氧化为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用化学方程式完成有关计算。
①超氧化钾又称为“化学氧自救器”,常用于煤矿救急。其涉及的化学方程式4KO2+2CO2=2K2CO3+3X,则X的化学式为 ,反应生成KO2和CO2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②纳米铝冰作为火箭固体推进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80℃以上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Al+3H2OAl2O3+3H2↑。该反应中若有36kgAl发生反应,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 kg。
【答案】(1)4Al2O34Al+3O2↑;6H2+2CO24H2O+C2H4
(2)2MgO+CCO2↑+2Mg;2H2SO3+O2=2H2SO4
(3)O2;71:22;36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可知,氧化铝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①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可制得金属镁,同时生成一种温室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亚硫酸被氧气氧化为硫酸,化学方程式为:。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含有钾原子4个、氧原子12个、碳原子2个,反应后含有钾原子4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6个,则3X中含有氧原子6个,故X的化学式为: O2;
根据化学方程式,, KO2和CO2的质量比=(4×71):(2×44)=71:22。
②解:设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为x,
x=36kg
答:参加反应的H2O的质量为36kg。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①加热苦土(MgO)和木炭的混合物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金属镁和二氧化碳。
②亚硫酸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X的化学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在此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
②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铝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铝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水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18.(2024八下·济宁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是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部分实验图示,请根据实验图示,按要求填空。
(1)实验①中,将溶液进行过滤的操作时,玻璃棒所起的作用是 。
(2)实验②中,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 (填木炭、磷、铁粉)。
(3)实验③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属于软水是 (填A或B)杯。
(4)实验④中,观察到烧杯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从微观分子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5)实验⑤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原因是 。
【答案】(1)引流(或引流,防止液体洒出等)
(2)磷
(3)B
(4)分子在不断运动
(5)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引流;
(2)实验②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磷,因为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铁粉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答案为:磷;
(3)实验③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硬水中浮渣多,泡沫少,软水中泡沫多,浮渣少,因此属于软水的是B,故答案为:B;
(4)实验④中,观察到烧杯 A 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因此该实验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5)该实验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因此该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故答案为: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
【分析】(1)根据过滤时用玻璃棒引流来回答;
(2)根据木炭、磷、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生成物分析回答;
(3)根据鉴别硬水和软水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来回答;
(4)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来回答;
(5)根据实验⑤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没有气体分析回答。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实验②中,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所用的物质是磷,因为磷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铁粉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磷;
(3)实验③中,向装有硬水和软水的烧杯中滴入肥皂水搅拌,硬水中浮渣多,泡沫少,软水中泡沫多,浮渣少,故属于软水的是B;
(4)实验④中,观察到烧杯 A 中溶液逐渐变成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A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可说明的结论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5)该实验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参与或生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该实验能在敞口容器中进行。
19.(2024八下·济宁期中)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画出④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元素①②③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
(3)与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它的化学性质与上一周期的 (填元素符号)元素性质相似。
(4)为纪念门捷列夫,科学家将一种由人工核反应获得的新元素命名为钔(Md),已知钔原子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6,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该离子符号为 。
【答案】(1)
(2)
(3)四;
(4);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1)由④的位置可知,④是铝元素,铝是13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故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
(2)由图中位置可知,①为氢元素,②为氧元素,③为钠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氢氧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NaOH,故答案为:NaOH;
(3)硫是16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6,是其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硫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与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是X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X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X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对于原子有其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因此X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原子与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2,所以二者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四、Mg;
(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其核外电子数为101;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离子符号为:,故答案为:101、。
【分析】(1)根据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来回答;
(2)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式来回答;
(3)根据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以及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回答;
(4)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以及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来回答。
(1)由④的位置可知,④是铝元素,铝是13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故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故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由图中位置可知,①为氢元素,②为氧元素,③为钠元素,它们组成的化合物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氢氧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NaOH;
(3)硫是16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故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6,是其原子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硫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与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其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是X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故X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8、2,X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故X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X原子与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2,化学性质相似,故填:Mg;
(4)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故其核外电子数为101;
钔失去三个电子后形成离子,从而带上3个单位的正电荷,则其离子符号为:Md3+。
20.(2024八下·环翠期中)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质量分数。称量 56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计算:
(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 g?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1.6
(2)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就等于液体和二氧化锰总质量减少的量,即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6.1g-54.5g=1.6g,故答案为:1.6;
(2)解: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2)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计算回答。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56.1g-54.5g=1.6g;
(2)见答案。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