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课 题 1.1.1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1 节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的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情景出发,我们从小到大地仰望星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教材从星星(天体)的分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发出疑问:“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其他星球目前没有发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基础。第二部分“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索从人类(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到我们中国,感受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认识到我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课本回应了,很多人可能会有的疑问:“太空探索花费巨资,有意义吗?”
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知道探索历程及成就。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知道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宇宙变化,了解太空奥秘。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情 分析 本节课作为初中生正式学习初中地理的第一课,首先要注意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学习方法的过渡,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宇宙知识了解的前认知。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遥远又无垠的宇宙能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内容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小学没有天文学的相关课程和专业教师,学生获得天文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闻和影视,却很少有机会体验天文报告、天文展览、天文观测等较专业的形式。同时,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较欠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针对这样的学情状况,在教学时应采取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重在增强认识及培养学科兴趣、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视频导入《仰望星空》 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感受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产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学习任务二 地球在宇宙中 一、何为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指无限空间, “宙”指无限时间。 ——《 淮南子 · 原道训 》 认识不同的天体 师: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你们观察过夜空吗? 生:会移动的行星、 师:没错,那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是恒星,而太阳就是一颗恒星。除了恒星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行星,但本身行星是不发光的,它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还有卫星、彗星和流星体等。 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 行星 自身不发光发热,在固定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类似球状的天体。 卫星 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星云 气体与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冰物质组成。 流星 运行在星际空间的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受到地球引力而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三、天体系统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学生看天体系统示意图,说出由左到右分别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1.地月系 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2.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认识太阳系 太阳为中心,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银河系 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4.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 梳理天体系统的层次: 循序渐进,让学生从生活之中感知宇宙。 通过震撼的图片,让学生真切感受浩瀚无垠的宇宙,了解不同的天体类型。 这里学生可能说不出地月系和可观测宇宙,因为课本没有,提醒学生补充笔记。 读图说出太阳系中主要的八大行星,并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学习任务三 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探究: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师: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收集资料,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说一说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哪些? 生:适宜的温度、大气、液态水和稳定的宇宙环境。 1.适宜的温度 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地球上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加之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均匀的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2.大气 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能够吸引大量的气体和尘埃颗粒,从而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拓展: 观看视频《感知地球的大小》 3.液态水 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生命诞生于海洋。 小结: 观看视频《地球为何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拓展:寻找新家园 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天体距离太阳非常遥远,表面的水资源都结冰了,有的天体表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木卫二和木卫四。 学生能够根据表格,描述出地球的温度与金星和火星的区别,并理解从温度来看,为何只有地球具有生命。 通过阅读图表和观看视频,得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视频,更加直观地感知到我们身处地球感知到的大小,以及地球在宇宙之中的大小,形成反差感,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人类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家园,探索宇宙,保持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任务四 保护地球的宇宙环境 现状: 约有75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如果放任不管,也许用不了几代人时间,最浪漫的事就会变成“陪你去看太空垃圾雨”。 2017年欧洲宇航局的数据显示,在地球轨道中超过10厘米大小的碎片约有2.9万个,介于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碎片达75万个,1毫米至1厘米的碎片已达1.66亿个。 这些以厘米计算的碎片,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的飞行速度却普遍在5000米/秒以上,是狙击步枪子弹速度的7倍左右。在高速度的加持下,这些垃圾碎片仿佛在地球轨道上组成了一张高密度的子弹网,用枪林弹雨来形容毫不为过。至今为止,人类依然没有大规模的有效手段,清除这些太空垃圾。 中国智慧: 太空清道夫,“遨龙一号”中国造 “遨龙一号”是一台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已于2016年6月25日随“长征七号”成功发射。 “遨龙一号“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可抓取废弃卫星和太空碎片,并具有将它们带到大气层烧毁的能力,这是中国轨道碎片清除技术研制的里程碑。 “遨龙一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动的轨道碎片离轨清除实验项目,是中国航天人在世界航天领域不多的独领风骚的杰作。 树立正确的太空环境理念,保护太空环境亦是保护地球。 中国智慧彰显出中国的“大国风范”,体现出高度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开学后第一堂真正的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适当地普及地理知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并且促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好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多参与。 结合探索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让学生树立全球观念。 结合我国航天航空的时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宇宙观,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 21.1.2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课 题 1.1.2地球的宇宙环境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1 节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中”和“人类的太空探索”的两部分。“地球在宇宙中”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情景出发,我们从小到大地仰望星空,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教材从星星(天体)的分类,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发出疑问:“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居住?而其他星球目前没有发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我们探索太空的基础。第二部分“人类的太空探索”,太空探索从人类(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到我们中国,感受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认识到我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课本回应了,很多人可能会有的疑问:“太空探索花费巨资,有意义吗?”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知道探索历程及成就。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知道进行太空探索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能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环境观、科学价值观。 地理实践力: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宇宙变化,了解太空奥秘。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作为初中生正式学习初中地理的第一课,首先要注意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和学习方法的过渡,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宇宙知识了解的前认知。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遥远又无垠的宇宙能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本节课内容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小学没有天文学的相关课程和专业教师,学生获得天文信息的途径主要是新闻和影视,却很少有机会体验天文报告、天文展览、天文观测等较专业的形式。同时,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较欠缺、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针对这样的学情状况,在教学时应采取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重在增强认识及培养学科兴趣、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观看《星际穿越》片段 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并且贴合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到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无止境追求。
学习任务二 人类的太空探索 1.太空探索设备的变化 ①望远镜 1609年的秋天,伽利略制作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放大倍数为32倍。伽利略将镜头首次对准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对月面进行科学观测。 ②天文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932年央斯基用无线电天线探测到来自银河系中心(人马座方向)的射电辐射,这标志着人类打开了在传统光学波段之外进行观测的第一个窗口。 2.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 ①1961年,苏联,“东方一号”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太空、第一个看到地球全貌) ②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③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发射器,(外层星系空间探测器) ④1990年,美国,哈勃望远镜,(深空望远镜,拍摄了木星彩色图片、创生之柱等) ⑤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 ⑥2010年,国际空间中建成,(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加拿大共同运营) 展示“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设备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通过时间顺序展示世界各国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通过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里使用书上没有的图,进行相互补充。
学习任务三 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拓展:格物致知,叩问苍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我国太空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起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中建设、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 活动:说一说 你知道我国的哪些航天成就? 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生:我国主要航天家族 空间实验平台:“天宫”系列 载人飞船:“神舟”系列 实验舱:“问天”、“梦天”系列 月球探测工程:“嫦娥”系列 月球车:“玉兔”号 行星探测器:“天问”系列 火星车:“祝融”号 太阳探测卫星:“羲和”系列 梳理我国太空探索的进程 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2003年,“神舟五号”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杨利伟。 ③2007年,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 2022年,“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预计2024年称为全世界唯一运行的空间站) 活动:了解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我国太空探索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列重大成就。可以针对我国太空探索的某一方面,收集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 考察学生日常之中对于我国航天的关注度和了解情况。 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中国的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出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视频“赴九天、问苍穹”。 通过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太空探索的历程及航天精神。 学生能够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图文资料,对航天员的贡献会起敬佩之情,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到自豪骄傲。 通过这个周末收集资料活动,提高学生收集、筛选、汇总信息的能力,了解中国航天各个方面的成就,不是让学生背下来这些成就,而是在寻找这些成就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在互联网快速发达的阶段,学会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尤其重要。
学习任务四 探月工程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拓展:为什么去月球背面很难 月球背面地形崎岖,多山多谷,与正面平坦的月海相比,背面地形复杂,给探测器的移动和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月球的自转轴被地球引力锁定(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致,使得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这种现象称为潮汐锁定),月球始终有一面朝向地球,另一面背对地球。这导致位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无法直接与地球进行无线电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射中继通信卫星来传递信息,这增加了探索的成本和复杂性。 拓展:中国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拍摄的图片,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观看视频《中国的探月历程》 思与学: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 未来我国将有航天员登上月球。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阳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升华情感:中国梦,航天梦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未来在茫茫宇宙。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航天历史,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辛,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鼓舞人心。愿青年人勇往直前,不断刷新中国人的太空高度。 通过拓展,了解我国航天城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对航天学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理解航天员工作的神圣和伟大,对太空探索产生向往和追求。 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是迅猛发展的,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有更新的中国航天新成就,需要未来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树立强国有我的信念。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开学后第一堂真正的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适当地普及地理知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并且促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好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多参与。 了解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结合我国航天航空的时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宇宙观,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共67张PPT)
球
地
宇
宙
的
环
境
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01
02
03
了解宇宙中天体的主要类型和简单的天体系统层次。
(区域认知)
通过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的关系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综合思维)
运用资料了解地球的特殊之处,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以及我国的航天成就。
(地理实践力)
Earth in the universe
地球
在宇宙中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指无限空间, “宙”指无限时间。
《 淮南子 · 原道训 》
宇
宙
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
恒 星
Fixed star
自身不发光发热,在固定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类似球状的天体。
行星
planet
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卫星
satellite
气体与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
星 云
Nebula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由冰物质组成。
彗 星
comet
运行在星际空间的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受到地球引力而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流 星
meteor
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01
地月系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02
太阳系
水 星
金 星
地 球
火 星
木 星
土 星
天 王 星
海 王 星
小行星带
巨行星
类地行星
远日行星
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03
银河系
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
庞大恒星系统
在银河系中,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①
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
①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 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约为94605亿千米
由于身在其中,我们在地球上无法看到银河系的全貌 在没有月光且未受城市灯光干扰的晴朗夜晚,常能看到银河呈一条乳白色的朦胧光带横跨天际
图为夏季在金山岭长城观测到的银河
地球上看到的银河
目前,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
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
注:图示为人类可观测宇宙辐射全景
04
可观测宇宙
总星系
(目前人类可观
测的宇宙范围)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统
太阳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统
The conditions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 on Earth
地球适宜
人类生存的条件
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们目前所知适宜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收集资料,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较,说一说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有哪些?
探究: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
大气
液态水
行星 距日距离 (以日地距离为1计算) 表面平均温度/℃
金星 0.72 >400
地球 1 15
火星 1.52 -63
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地球上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加之地球公转和自转周期适中,地球表面均匀的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1.温度条件
观看视频《星球大小对比》
2.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2.大气条件
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能够吸引大量的气体和尘埃颗粒,从而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生命诞生于海洋。
3.液态水条件
在木星的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土卫六、海王星的海卫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些天体上面的水资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资源还要多,不过这些天体从宇宙中看上去却没有一点水资源,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些天体距离太阳非常遥远,表面的水资源都结冰了,有的天体表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木卫二和木卫四。
木卫四
木卫二
木卫三
Protecting the Earth's Cosmic Environment
保护地球
的宇宙环境
2017年欧洲宇航局的数据显示,在地球轨道中超过10厘米大小的碎片约有2.9万个,介于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碎片达75万个,1毫米至1厘米的碎片已达1.66亿个。
这些以厘米计算的碎片,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的飞行速度却普遍在5000米/秒以上,是狙击步枪子弹速度的7倍左右。在高速度的加持下,这些垃圾碎片仿佛在地球轨道上组成了一张高密度的子弹网,用枪林弹雨来形容毫不为过。
至今为止,人类依然没有大规模的有效手段,清除这些太空垃圾。
约有75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如果放任不管,也许用不了几代人时间,最浪漫的事就会变成“陪你去看太空垃圾雨”。
太空垃圾数量
“遨龙一号”是一台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已于2016年6月25日随“长征七号”成功发射。
“遨龙一号“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可抓取废弃卫星和太空碎片,并具有将它们带到大气层烧毁的能力,这是中国轨道碎片清除技术研制的里程碑。
“遨龙一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动的轨道碎片离轨清除实验项目,是中国航天人在世界航天领域不多的独领风骚的杰作。
太空清道夫,“遨龙一号”中国造
2022年11月8日,天空上演一次精彩的月全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看到全食的古铜色“红月亮”,更难得一见的是,月食的同时还发生了“月掩天王星”的罕见天象。如图为“月全食形成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天王星属于( )
A.卫星 B.恒星 C.行星 D.彗星
2.下列天体系统不包含月球的是( )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可观测宇宙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针对火星的探测任务,主要包括探索火星的生命活动信息,包括火星过去、现在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对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探测。下图为我国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和探测器的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在“揽星九天”标识中,代表火星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进入预定轨道的火星探测器离开的天体系统是( )
A.银河系 B.可观测宇宙
C.太阳系 D.地月系
5.火星探测器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活动信息的依据可能是其( )
①表面温度适宜 ②公转的周期较长 ③卫星数量较少 ④有液态水存在 ⑤质量和体积适中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属类地行星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
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________。
A
B
C
D
E
F
G
H
I
6.读太阳系模式图,
完成下列各题:
水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土星
AHGF
地月系
地球
银河系
7.按所给内容之间的关系,把其字母代号填入下面的方框里
A.适当的自转周期
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D.液态水
E.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宇宙环境
F.有适宜的温度
G.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H.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地球自身特点
E(H)
H(E)
B
A
C
F
D
G
观看《星际穿越》片段
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
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
Human space exploration
人类的
太空探索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望远镜
1609年的秋天,伽利略制作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放大倍数为32倍。伽利略将镜头首次对准了月球,这是人类首次对月面进行科学观测。
伽利略·伽利雷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工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932年央斯基用无线电天线探测到来自银河系中心(人马座方向)的射电辐射,这标志着人类打开了在传统光学波段之外进行观测的第一个窗口。
天文望远镜
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 ,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探索的新纪元。
1957年
1961年
前苏联“东方一号”
发射成功,宇航员 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漫步太空的宇航员。
1965年
1969年
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 。
人造地球卫星
载人航天飞船
尤里·加加林
月球
美国哈勃 成功发射,可以观测到遥远的恒星形成的星系,这些星系可以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
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
1971年
1977年
美国“旅行者1号”
发射成功探索木星和土星,并冲出太阳系。
1990年
1997年
空间探测器
空间望远镜
美国火星探路者登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 ”火星车,是人类第一辆火星车。
旅居者号
国际空间站于1993年由美国、俄罗斯、11个欧洲航天局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
国际空间站是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为在微重力环境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实验载荷和资源,支持人在地球轨道长期驻留。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space exploration
我国太空
探索的成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我国太空探索,自20世纪60年代起稳步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与空间中建设、月球与火星探测、太空观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和成就,为人类探索太空贡献了中国力量。
成功发射了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卫星发射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探索航天技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航天工业体系。
初期探索阶段
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先后将多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完成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
载人航天阶段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
说一说
你知道我国的哪些航天成就?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空间实验平台:“天宫”系列
载人飞船:“神舟”系列
实验舱:“问天”、“梦天”系列
月球探测工程:“嫦娥”系列
月球车:“玉兔”号
行星探测器:“天问”系列
火星车:“祝融”号
太阳探测卫星:“羲和”系列
我国主要航天家族
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中国第一枚“T-7M”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吹响了航天人奋斗的号角
1960年
1970年
中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
1981年
中国首次发射一箭三星成功 ,引起世界轰动
我国太空探索的进程
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99年
2003年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航天员杨利伟是进入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人
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
2007年
2008年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成空间站的国家
“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2019年
2021年
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任务车“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
2021年
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
2022年
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工程的图形标识。图形中,太阳系八颗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了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饱含动感、气韵流动,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出字母“C”的形象,代表中国行星探测——China,体现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Characteristic energy)。
拓展: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图形标识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探月工程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月球背面地形崎岖,多山多谷,与正面平坦的月海相比,背面地形复杂,给探测器的移动和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于月球的自转轴被地球引力锁定(月球自转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一致,使得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这种现象称为潮汐锁定),月球始终有一面朝向地球,另一面背对地球。这导致位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无法直接与地球进行无线电通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射中继通信卫星来传递信息,这增加了探索的成本和复杂性。
思考:为什么去月球背面很难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拍摄的图片,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拓展:中国第一次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地球
月球
通讯中继星
“鹊桥”
L2点
环L2点轨道
正面
背面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背面,而地球上的基站无法直接“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呢?
拓展:地月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
中国的探月历程
未来我国将有航天员登上月球。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阳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航天员在月球上
面临哪些困难
中国探月工程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3个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工程取得的成果将进一步深化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也将会进一步推进人类对月球形成、地月系统乃至太阳系的全面认识。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中国探月工程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是一群自由飞翔的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
拓展:中国探月工程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未来在茫茫宇宙。
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航天历史,每一步都走的异常艰辛,但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鼓舞人心。愿青年人勇往直前,不断刷新中国人的太空高度。
中国梦,航天梦
1.我国太空探索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政策 B.市场
C.技术 D.交通
2.目前,我国积极参与太空探索的意义是( )
①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②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加深对太空的认识
④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载人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嫦娥”逐月、“天问”探火等深空探测技术不断创造新高度。图为地球卫星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3.太空探索使我们认识到(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
C.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月球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
4.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意义主要有( )
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
③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图1为宇航员在空间站看到的星空图,图2为太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谢
感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