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8 17:26:24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01
02
03
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
了解纬线与经线、纬度与经度的划分,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综合思维)
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地理实践力)
Earth'sSize and shape
地球的
大小和形状
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1:猜想阶段
天圆地方
太阳和月亮
人们根据月球和太阳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于是有了“地球”的概念。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2:推测阶段
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亚里士多德
Q:这次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什么?
A
B
C
A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3:证实阶段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1.科学需要实践来证明。
2.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科学需要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阶段4:确证阶段
尤里·加加林
1.海岸观船(海边迎面驶来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
2.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
4.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3.月食(月食是地球挡住太阳,所以如果影子是圆的,就证明地球是圆的。)
Q:在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6371千米
平均半径
最大周长
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大小
结合数据,描述地球的形状?
6357KM (极半径)
6378KM (赤道半径)
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Globe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大家来找茬
地球仪和地球,有什么区别?
A
地轴
B
北极
C
南极
E
经线
D
纬线
赤道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经线和经度
Longitude and longitude
经线
概念
形状
长度
方向
数量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半圆
长度都相等
南北方向
无数条
1.认识经线
N
S
经度: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和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2.认识经度
W
E

0 经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0 经线以东为东经
用“E”表示
西经
W=West
东经
E=East
将它称为180°经线。
东西经180°重合了?怎么办?
向东增大
向西增大
东西经判断
E
W
180°
0 经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西经
W=West
向东减小
向西减小
0 经线以东为东经
用“E”表示
东经
E=East
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向东减小是西经,向西减小是东经
东西经判断
判断下列经线属于东经还是西经?
20°
30°
40°
50°
100°
80°
60°
40°
东经
(E)
西经
(W)
20°

20°
40°
160°
170°
170°
40°
160°
180°
西经
(W)
东经
(E)
东经
(E)
西经
(W)
20°
10°
3.认识经线圈
30°E
150°W
120°W
60°E
90°W
90°E
180°

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相对经线
①两条经线的度数和为180°
②除0°和180°经线外,一条为东经,一条为西经。
如何划分东西半球?
20°W
20°W
160°E
160°E -180°- 20°W
20°W - 0°- 160°E
原因: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4.东西半球分界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为20°W和160°E
160°E
20°W
怎么判断东西半球?
西半球
20°W-180°-160°E
东半球
20°W-0°-160°E
纬线 经线
形状
长度关系
指示方向
起始线
度数范围
半球分界线 代号
圆圈(极点是点)
不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0°-90°
赤道
北纬N、南纬S
半圆
相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0°-180°
20°W、160°E
东经E、西经W
纬线和纬度
Longitude and longitude
一位旅行者在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向正北方向走了1000千米,然后向正东方向走了1000千米,又向正南方向走了100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00千米,他认为会回到原地吗?为什么?
1.认识赤道
赤道: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是最大的纬线圈
定义
形状
长度 (是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南北)
相互关系 (平行/相交)
数量
垂直于地轴,同赤道平行的圆圈
圆,到两极缩为一点
长度不相等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相互平行
东西方向
无数条
60°
30°
30°
60°

90°
90°
纬线
概念
形状
长度
方向
相互关系
数量
除极点是点外,每条纬线都是圆圈
不相等,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东西方向
相互平行
无数条
同赤道平行的圆圈
2.认识纬线
90°
60°
30°
30°
60°
90°

纬线有无数条,我们该如何区分它们呢?
起个名字?
标号?
用数字?
怎么办?
同样大小的圈又该怎么分?
纬度
北纬
N=North
南纬
S=South
向北递增是北纬
3.认识纬度
纬度:
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
向南递增是南纬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低纬度
中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高纬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特殊纬线的认识
23.5°N
66.5°N
23.5°S
66.5°S
3.认识纬度
0°纬线纬度的起始线
到南北极距离相等
总结:赤道的意义
最长的纬线
南北纬的分界线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Using latitude and longitude networks for positioning
利用经纬网
定位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经纬网
小童应邀到纬度40°,经度114°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这个地点有问题吗?
她可以在地球找到几个符合该条件的点
① 40°N,114°W
② 40°N,114°E
③ 40°S,114°W
④ 40°S,114°E
①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②先写数值(加°),后写符号
地理坐标书写方法:
写出左图中各点坐标
A( )
B( )
C( )
D( )
0°,40°W
20°N,40°E
60°N,20°W
20°S,20°E
15°

15°
A

20°
20°
B
N
S
W
E
A( 15°S ,20°W)
B( 20°E ,15°N)
方法1
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
写出A、B两个点的坐标。
30°
40°
50°
C
50°
40°
60°
D
S
S
S
E
E
E
C( 40°S ,50°E)
D( 50°S ,60°E)
写出C、D两个点的坐标。
方法2
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
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
侧视图
俯视图
侧视图
纬线的不同表示方法
经线的不同表示方法
侧视图
俯视图
侧视图
经纬网的视图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平面网格状(图1),有地球缩略图(图2),有高纬度地区的扇形状(图3),还有极地的俯视视图(图4),虽然表示方法不同,但是经纬度坐标的识读方法不变。
经纬网的不同表示方法
深邃夜空,斗转星移。
北斗星,自古为中华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时辰。
所以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
1. 下列有关经纬线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25°纬线位于低纬度地区
C.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分界线是20°W
D.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我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陈冬、刘洋、蔡旭哲三位航天员踏上探索太空之旅。兰州市某学校计划组织航天爱好者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观。如图示意甘肃省。据此完成2~3题。
2.从纬度位置看,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位于 ( )
A.低纬度地区 B.中纬度地区
C.高纬度地区 D.中高纬度地区
3.从兰州出发前往酒泉的方向是 (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有多名宇航员进入太空。下图为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天宫”中看到的绝美地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空间站能观测到地球表面的( )
A.经线 B.纬线 C.地轴 D.海洋
2.在空间站,可见证地球( )
A.是巨大的球体 B.天圆地方
C.围绕太阳公转 D.围绕月球公转
(1)指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经度____,纬度___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地,
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
(3) C地位于A地的__________方向,B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4) B点位于低、中、高哪个纬度带:________。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现象,可能发生在图中____点所在的纬线。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60°W
60°N


A
B.C
东南
西北
低纬度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3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课 题 1.2.3地球与地球仪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2 节
核心素养目标 1.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
2.了解纬线与经线、纬度与经度的划分,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综合思维) 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地理实践力)
学习 重难点 判别所在的经纬度位置,以及两点之间的相对方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运用一系列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精准定位?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认知经纬网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地理坐标书写方法 ①先写纬度,再写经度 ②先写数值(加°),后写符号 练习 让学生了解经纬网的概念,坐标系的组成。 地理坐标书写方法。 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总结方法。
学习任务三 经纬网变式 纬线的不同表示方式 经线的不同表示方式 3.经纬网的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练习 经纬网变式的学习为之后的综合练习做铺垫。 通过练习进行加强。
学习任务四 经纬网的应用 了解中国的北斗系统 播放视频《北斗的应用只限制于想象力》 了解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 21.2.1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课 题 1.2.1地球与地球仪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2 节
核心素养目标 1.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
2.了解纬线与经线、纬度与经度的划分,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综合思维) 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地理实践力)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从难度上来说属于学科的入门的阶段,以知识了解为主,知识点较少,对于学生而言难度不大。因此针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主要还是延续之前的教学风格,在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树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和思维逻辑。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观看视频让学生感知到地球的形状。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球的形状,初步感知地球的形状其实非常简单。接着进入新课,在人类历史上,地球形状的探究过程却是非常漫长的。 这样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并且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中国空间站全景相机拍摄的地球,旨在渗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任务二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在第一阶段拓展: "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在第二阶段拓展1: 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在第二阶段拓展2: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在第三阶段拓展: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索精神。 在第四阶段拓展: 中国航天史的十大高光时刻,让学生感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建立初步的科学宇宙观,树立爱国意识。 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生活,并且通过对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明白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定论。 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树立爱国意识。
学习任务三 地球的大小 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歌谣学地理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拓展: 结合地球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描述地球的形状? 通过数据分析,认识到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 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任务四 地球仪 地球仪的概念 对比地球仪和地球的区别 认知地球仪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②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③初步认识经线和纬线 这里注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发现新知。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开学后第一堂真正的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非常重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适当地普及地理知识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并且促使他们对地理课产生好感,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要注重启发学生,让学生多参与。 结合麦哲伦的材料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结合我国航天航空的时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宇宙观,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地球大小的数据,借助于歌谣帮助学生记忆,教学效果较好。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 21.2.2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设计
课 题 1.2.1地球与地球仪 人教 七年级上册 一单元 第 2 节
核心素养目标 1.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区域认知)
2.了解纬线与经线、纬度与经度的划分,比较和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综合思维) 3.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经纬度。(地理实践力)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能够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并能在地球仪上正确地指认出。 2. 能够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能够知道划分半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2. 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辅助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任务一 导入 一位旅行者在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向正北方向走了1000千米,然后向正东方向走了1000千米,又向正南方向走了100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00千米,他认为会回到原地吗?为什么?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二 纬线和纬度 认识赤道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6页的图文内容,解决: 1.赤道的概念 2.在图1.6中描出赤道 3.感知赤道的形状 师生互动 请同学上台,在地球仪上,用手完整描出赤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认识纬线 同桌互助 阅读教材第16页,填下表。 认识纬度 ①概念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 ②播放视频 立体空间下,认知纬度 ③纬度的划分 赤道为0°,向南向北逐渐增大到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小练习 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⑤重要纬线 赤道(0°) 南北回归线(23.5°S、23.5°N) 南北极圈(66.5°S、66.5°N) ⑥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的四面刻有字母E、S、W、N,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碑顶放置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 先讲解赤道,最简单,也是学习纬线时候的铺垫。借助于手中的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来指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表格将学习内容梳理的条理分明,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析,使得内容能够更有效的突破,同时加强了合作学习。 纬度的概念清晰之后,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纬度如何划分。使得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 通过练习进行加强知识点的认知。 通过一系列图片帮助学生认知赤道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趣味性。
学习任务三 认识经线 同桌互助 提示:阅读教材第7页,填下表。 认识经度 ①概念 经度: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和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讲解其中的关键词: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的划分 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到180° 0°经线有叫做本初子午线 0°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小练习 ③经线圈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讲解相对的经线是怎样的? 满足条件: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两者互为东西经。 ④东西半球的划分 讨论探析 方案1:0° 和 180° 方案2:20°w 和 160°E 提示:比较这两个经线圈,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结论: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国际上将20°W和160°E定为 东西半球分界线。 这是纬线的姊妹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因此这里同样用此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图片讲解,认知经度的概念,更加理解经度为何划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新知。 通过探讨两种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国际上将20°W和160°E定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学习任务四 经纬线对比 对比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
学习任务五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