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单元复习课
知识构建导图
①旱灾 ②泥石流 ③资源短缺 ④生态退化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典例】从2023年7月29日开始,京津冀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的袭击,三天内连发7次暴雨红色预警,降雨时间长达70小时以上,部分地区最大累计降雨量接近1 000毫米。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暴雨天气引发多地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受( )
A.太平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B.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
C.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D.印度洋东南季风的影响
B
(2)随着雨季的来临,京津冀需要防范( )
①农田被淹 ②低温冻害 ③溺水 ④城市内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A.加强蓄洪、分洪、泄洪工程的建设
B.洪灾发生时,要留在家中等待救援
C.爬上泥坯墙的屋顶暂避
D.尽可能捞取洪水中的物品,减小损失
C
A
解题方法
◎析原因:京津冀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的降水主要是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知对策:京津冀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容易积水,随着雨季的来临,需要防范农田被淹、溺水、城市内涝;7月属于夏季,气温较高,不需要防范低温冻害。
◎明措施:加强蓄洪、分洪、泄洪工程的建设,可以降低洪峰水位,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洪灾发生时,个人也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参与到防洪抗洪的行动中,不能只留在家中等待救援;洪灾发生时,泥坯墙也非常危险,爬上泥坯墙的屋顶暂避是错误的措施;捞取洪水中的物品有溺水风险,不是安全做法。
自然灾害 主要分布地区 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 灾害 旱灾 东部 季风区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植树造林;
③兴修水库、加固大堤、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
④节约用水
洪涝 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 寒潮 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灾害 主要分布地区 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 灾害 地震 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房间的墙角
滑坡、 泥石流 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2024·海南学业考)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24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础防灾避险能力”。下图为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青藏地区
C
2.中学生需要掌握自然灾害安全防护的基本技能。下列自然灾害应对方法合理的
是( )
A.地震发生时应迅速乘坐电梯逃生
B.遇到洪水时应及时跑到低洼地带
C.刮台风时应躲在大型广告牌下避风
D.寒潮发生时个人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
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夏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同时,东南地区地势较为低平,河流众多,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第2题,地震发生时不应乘坐电梯逃生,因为地震可能会导致电梯故障,被困其中非常危险;遇到洪水时不应跑到低洼地带,低洼地带容易积水,会使危险加剧;刮台风时不应躲在大型广告牌下避风,大型广告牌在台风中可能会被吹倒,对人造成伤害。
【地理与生命安全】下图为中国泥石流和滑坡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5题。
1.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的
主要省级行政区有( )
A.滇、贵 B.滇、粤
C.桂、粤 D.川、赣
A
2.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平原 ②黄土高原 ③西南山区
④西北荒漠 ⑤东南丘陵
A.①⑤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泥石流多发的自然条件有( )
①坡度较陡 ②夏季多暴雨
③植被茂盛 ④河流稀少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C
A
4.当我们发现有泥石流迹象时,应立即( )
A.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B.带着物品用力奔跑
C.躲在滚石下面
D.攀爬到树上躲避
5.预防泥石流和滑坡的主要措施有( )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土 ②对易发区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险情
③围湖造田 ④对陡坡进行开垦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A
C
【解析】第1题,云南和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是泥石流和
滑坡灾害叠加的主要区域,滇是云南省的简称,贵是贵州省的简称。粤是广东省的简
称,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赣是江西省的简称,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的
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很少。第2题,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坡度较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
暴雨,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西南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也是泥石流和滑
坡的多发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西北荒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易发生泥石流和滑
坡;东南丘陵虽然有一定坡度,但整体发生的频率不如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区。第3题,
坡度较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使水流速度加快,容易挟带泥沙、石块;夏
季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激发因素,大量降水能够迅速汇聚成洪流,增加了泥石
流发生的可能性。植被茂盛会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河流稀少与
泥石流的发生关系不大。第4题,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可以迅速脱离泥石流的威胁范围,增加生存的机会。带着物品用力奔跑会影响速度和敏捷性;躲在滚石下面容易被掩埋;攀爬到树上躲避也不能确保安全,泥石流的冲击力可能会导致树木倒塌。第5题,植树种草,涵养水土能够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减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对易发区加强监测,及时预报险情可以提前做好防范和疏散工作,降低损失。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平衡,加剧灾害;对陡坡进行开垦会破坏植被,增加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共28张PPT)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地理悦读】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图中漫画发生了什么灾害,在生活中又如何避免呢 【目标导航】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结合我国地形、气候知识,明确常见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条件,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常见的防灾、减灾措施。
基础知识预习
一、自然灾害严重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_______、发生频率高、分布广。
2.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气象灾害 旱灾 洪涝 台风 寒潮
分布地区 东部季风区 集中分布在_____ _____地区 影响范围广,最远可达海南岛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
特点 _______明显且每年都有发生
种类多
东南
沿海
季节性
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泥石流
分布地区 西南地区、新疆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岛及附近海域 多发生在山区,特别集中在地势阶梯的过渡带
二、除害兴利并举
1.悠久的传统:例如修建于两千多年前的_______,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预防为主,_______相结合”
(1)灾前应对。
①建设_____工程。
②开展灾害监测。
③建设救灾_________库。
(2)灾中救援:①抢救受灾人员;②抢修基础设施。
(3)灾后重建:①重建家园;②恢复正常秩序。
都江堰
防抗救
防灾
物资储备
三、自救互救
1.暴雨、洪水: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遭遇水位上涨时,就近向高处转移;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物品。
2.台风:关注台风预警信息;前往安全场所避险;停止户外活动。
3.地震:在室内选择易形成支撑的地方躲避,保护头部,采取低伏姿态;择机沿着逃生通道,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4.滑坡、泥石流:要向与滚石或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侧迅速逃离、躲避;若无法逃离,可寻找大型、坚固物体躲避。
图解知识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
名师提醒
干旱≠旱灾
在无人居住的地区,即使无降水也不能构成旱灾,只有干旱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带来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时才是旱灾。
拓展延伸
自然现象≠自然灾害
火山喷发、地震、泥石流等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地震、泥石流等现象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才会成为自然灾害。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情境创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结合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探究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思考1
读图,说出我国洪涝、旱灾、台风、寒潮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
答:洪涝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地区;旱灾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寒潮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思考2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地区的形成原因。
答:雨季长,降水多;地势低平。
思考3
探究分析台风的利与弊。
答:利: 台风带来的降雨能缓解旱灾。
弊: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大暴雨, 能引起山洪暴发, 毁房毁田, 倾覆船只,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知识归纳
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式训练
我国多地频发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如图为某年我国部
分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统计资料。读图可知( )
A.东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是台风
B.东南地区较北部地区多发旱灾
C.西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是旱灾
D.西北地区的四种灾害发生频次均少于东南地区
B
【解析】读图可知,东南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是旱灾;东南地区较北部地区多发旱灾;西北地区发生频次较高的是寒潮;东南地区的寒潮灾害发生频次少于西北地区。
王林同学绘制了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图例代表的气象灾害,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潮、洪涝、旱灾、台风
B.台风、旱灾、洪涝、寒潮
C.寒潮、台风、洪涝、旱灾
D.旱灾、寒潮、台风、洪涝
课后作业测评
C
2.海南几乎不受甲类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原因( )
A.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B.纬度较低,远离冷空气源地
C.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较大 D.森林覆盖率高,降低风速
B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第1题,甲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为寒潮;乙主要影响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等沿海省级行政区,为台风;丙分布在地势低平、降水较多的地区,为洪涝;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为干旱。第2题,海南岛纬度低,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较远,再加上山岭的重重阻挡,几乎不受寒潮的影响。
3.下列自然灾害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泥石流 B.台风 C.旱灾 D.寒潮
A
【解析】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旱涝、寒潮、台风等。
4.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B.旱灾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震多发
D.台风、洪水灾害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D
【解析】洪涝是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多出现在降水比较集中的夏、秋季,是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多发灾害之一;旱灾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东部湿润、半湿润区降水变化大,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农业发达,比西北地区旱灾更严重。
5.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掌握基本的求生自救方法,可以有效避灾。下面图示中所列行
为正确的是( )
D
【解析】本题考查防灾减灾的知识。 发生地震时不能跳楼, 这样会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海啸来的时候要及时躲避; 台风到来时要避开广告牌等悬挂物, 避免被砸伤。
6.我国自然灾害经常发生,防灾减灾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下列防灾减灾措施中,正
确的是( )
A.利用风云卫星做好地震预报 B.北方营造防护林防御台风
C.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D.调动人力筑人墙抗滑坡
C
【解析】风云卫星是气象卫星,可预报气象灾害,而不能做地震预报;北方营造防护林是为了防御风沙;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可有效防灾减灾;滑坡是大型地质灾害。
下图是过去百年间10次大地震的相关信息及所在位置图。读图,完成7~9题。
7.比较10次大地震,可以发现( )
A.震级越大,死亡人数越多 B.我国地震灾害严重
C.印度尼西亚地震死亡人数最多 D.近20年地震次数减少
B
8.10次大地震主要发生在( )
A.太平洋板块 B.板块内部 C.岛屿国家 D.板块交界处
9.在地震频发地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 )
①学习防震知识 ②进行地震预报 ③熟悉避难场所 ④参加地震演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地震灾害分布及影响。第7题,从图中显示的10次大地震可以看出,震级越大,死亡人数不一定最多;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我国的地震死亡人数最多;近20年地震次数在增加。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近10次大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主要分布在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上。第9题,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防震知识,熟悉避难场所,参加地震演习。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预报是不现实的。
10.【学科素养·拓展迁移】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北地区十年九旱,且春旱严重,素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全国之首。下图是中国春季各月降水量分布图,下表为华北地区部分城市四季天气(平均最高温/平均最低温,单位:℃)统计表。
城市 春 夏 秋 冬
北京 21/9 31/22 18/9 4/-5
石家庄 21/10 32/23 19/10 5/-3
郑州 22/12 33/23 21/11 8/-1
太原 20/6 29/18 17/5 4/-8
材料二 立春标志着备耕开始,“立春新年到,早起晚睡觉”;雨水节气里天气渐回暖,农田需清沟理墒,灌溉春水;惊蛰气温回升,春播作物开始播种;春分早稻进入育秧期,“春分农时多,农村无闲人”;清明是春耕春播大忙之时,需抓紧播种春棉和中早稻;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农田需增加光照,适时追肥。
材料三 明代政治家于谦曾作《春愁》:“谩说韶光好,关心别有愁。雨悭禾未种,土渴麦难抽。吏牍勤披检,民风肆访求。寻芳游冶子,争识庙堂忧。”作者的“春愁”,根源便是“春旱”。
(1)3月我国春雨主要分布在__。
①滇藏地区 ②湘赣地区 ③川黔地区 ④闽浙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D
(2)与3月相比,4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春雨分布范围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华北地区春旱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__。
①春季气温低 ②春季气温升高快 ③春季降水多 ④春季农耕忙
⑤居民用水量小 ⑥春季降水少 ⑦春季蒸发量大
A.①②③④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⑥⑦
降水范围
扩大,从东南向西北地区推进
B
(4)从材料中概括华北地区春旱发生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以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的措施有__。
①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 ②兴修水库、沟渠 ③开采地下水
④发展节水农业 ⑤退耕还林、还草 ⑥跨流域调水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影响小麦生长,粮食减产,引发社会问题
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的气候及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第(1)题,3月我国春雨主要分布在湘赣地区和闽浙地区。第(2)题,与3月相比,4月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春雨分布范围扩大,从东南向西北地区推进。第(3)题,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升高快、降水少、蒸发量大,春季农耕忙,使得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第(4)题,华北地区春旱发生的危害:影响小麦生长、粮食减产、引发社会问题。第(5)题,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的措施:兴修水库、沟渠,开采地下水,发展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共28张PPT)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地理悦读】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达到峰值,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碳中和做些什么呢 【目标导航】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针对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提出对应的防治建议。
·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基础知识预习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_________、环境污染、生态退
化等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西南地区的_____化等。
2.防治措施及成效
我国不同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脱硫治理_____、治理雾霾天气。
我国不同阶段的生态建设治理措施及成效:
①截至21世纪1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271万平方千米。
②通过建设,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12.7%增长至2018年的22.96%。
资源短缺
石漠
酸雨
3.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用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有助于_____
能源消费结构,_____环境质量。
优化
改善
【填图绘图】
·圈画:在中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中圈出我国主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二、走向生态文明
1.国家层面: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_____,坚持_____优先、保护优先、
_________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_______发展。
2.个人层面:“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每个人都要树立人地协调观,从我做起,从现
在做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少用一次
性用品等。
共生
节约
自然恢复
高质量
漫画助学
图解知识
1.守住资源与环境的“三线”
2.未来新能源交通工具
核心要点探究
主题 环境保护
情境创设
解决塑料污染难题,竹子大有可为。据测算,全球每年使用1亿吨竹子代替聚乙烯产品,将预计减少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11月7日,以“协同创新,推动以竹代塑全球进程”为主题的首届以竹代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思考1
“以竹代塑”的实现主要依托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A.经济价值高 B.生长期短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种植面积广
C
思考2
从生态角度分析“以竹代塑”有利于( )
①减少对耕地的占用 ②减轻环境污染
③获得较大投资回报 ④减轻温室效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思考3
除了“以竹代塑”,我国还积极推广新能源,以促进环境保护。最适宜在西北地区布局
的新能源产业有( )
①核能 ②风能 ③太阳能 ④地热能 ⑤潮汐能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①⑤
D
B
知识归纳
主要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变式训练
绿色电力是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将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这种方式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绿色电力的是( )
A.煤炭发电 B.石油发电 C.风力发电 D.天然气发电
(2)开发利用绿色电力的主要优点有( )
①清洁无污染 ②投资成本低
③总能量巨大、可再生 ④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C
【解析】第(1)题,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且在燃烧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发电过程也会产生较多的污染物,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虽然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但核能发电存在核废料处理等问题,核废料具有放射性,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且长期的危害。第(2)题,绿色电力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对环境友好,清洁无污染;绿色电力的开发往往需要建设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力发电的风机、太阳能发电的光伏板等,前期投资成本较高,例如建设风电场需要购置大量风机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巨大;绿色电力所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能量来源广泛且总量巨大,并且这些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符合绿色电力的特点;绿色电力依赖的可再生能源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例如风力发电依赖风力资源,若风力不稳定或风力较小,发电量就会受到影响;太阳能发电依赖光照,夜晚或阴雨天发电量会大幅减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义不容辞。如图为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布局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方防沙带可以抑制( )
A.沙尘暴 B.梅雨
C.寒潮 D.台风
课后作业测评
A
2.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面临的困难有( )
①气候高寒缺氧 ②湿地、冰川广布
③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 ④生态环境脆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解析】第1题,沙尘暴主要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我国北方影响大,北方防沙带可有效减轻沙尘暴天气对我国的影响;梅雨主要影响我国长江流域,主要是锋面雨带影响,北方防沙带不能影响锋面雨带的向北推移;北方防沙带阻挡不了寒潮南下对我国的影响;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第2题,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面临的困难有气候高寒缺氧,湿地、冰川广布, 生态环境脆弱。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削减或吸纳措施,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习近平于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3~4题。
3.倡导碳中和有利于( )
A.消除台风等灾害 B.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C.消除沙尘暴 D.消除雾霾现象
4.要实现碳中和,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倡导绿色交通,鼓励骑自行车出行 ②关闭所有工厂,减少碳排放
③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④依靠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C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碳中和”指通过各种削减或吸纳措施,实现当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温室效应”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的,倡导“碳中和”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台风、沙尘暴、雾霾与二氧化碳关系不大。第4题,要实现“碳中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国政府应采纳的措施包括:倡导“绿色交通”,鼓励自行车出行;关闭重污染的工厂,减少碳排放;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利用新能源;不能关闭所有工厂,搞一刀切,不现实。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购置补贴、税收减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推动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绿色转型。据此完成5~6题。
5.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生态效益优势在于( )
A.就业机会较多 B.生产成本较低 C.出行效率较高 D.污染物排放较少
6.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义有( )
①推动汽车产业升级 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促进国家节能减排
④解决城市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A
【解析】第5题,就业机会较多不属于生态效益范畴,而是社会效益;生产成本较低与生态效益无关,它主要涉及经济成本方面;出行效率较高主要体现在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并非生态效益;新能源汽车以电力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相比传统燃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污染物排放较少,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这是其在生态效益方面的明显优势。第6题,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众多新技术,如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促使汽车产业从传统燃油技术向新能源技术转变,推动了汽车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增加了对电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排放的污染物相对较少,且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有助于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是在能源利用和环保等方面产生影响,而城市交通拥堵是由城市交通规划、道路建设、交通管理以及出行需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并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反映的生态发展理念是_________。
(2)图2表明我们是美丽中国的行动者,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中学生的义务,下列习惯
不可取的是__。
A.充分利用每一张纸
B.上学不用私家车接送
C.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D.随手关灯、少用空调
绿色发展
C
(3)“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__。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4)根据图1、图2,说一说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采取哪些措施。
答: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
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生态发展理念。第(1)题,由图可知,图1反映的生态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具体表现为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第(2)题,选项四种习惯中,充分利用每一张纸,上学不用私家车接送和随手关灯、少用空调都有利于节约资源、建设美丽中国。相反,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是污染环境的做法。第(3)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好了,环境才能美。第(4)题,由两图可知,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采取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减少污染等措施。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称为绿氢。2023年4月,我国首个绿氢长距离输送项目西氢东送工程正式启动。
材料二 2023年,青岛煤炭消费占比不足30%;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占比首次近半,总量首次超过煤电装机;青岛清洁运输占比持续提升,运营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达95%,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1.9万个。
材料三 以下为西氢东送线路示意图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1)乌兰察布市发展绿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图文材料,将下列绿氢开发框架
图补充完整。
①_______;②___;③___________;④___。
(2)结合材料二,举例说明青岛在低碳发展中的具体措施。
答:增加新能源发电装机;增加新能源公交车;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内蒙古
大
温带大陆性
长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乌兰察布市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位于①内蒙古高原,靠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障碍物少;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大,因此风能丰富。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于③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因此光能丰富。第(2)题,读材料可知,青岛在低碳发展中的具体措施:增加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超过煤电装机;清洁运输占比持续提升,增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增加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