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动起来的名画
第6课
(岭南版)三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艺术欣赏
05
实践练习
06
知识拓展
07
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
1.艺术表现:通过了解名画的文化背景、构图与色彩,掌握跨媒介表达,将静态绘画转化为动态 GIF,兼顾节奏与美感。
2.创意实践:帮助学生在经典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尝试加入声音、交互等更多媒体,用手机或平板完成“会动的名画”小作品。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3.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融合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版权意识与合作共享精神,尊重原作、尊重劳动。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如何让名画动起来的创作过程中,在“活化”经典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豪与创新意识。
01
02
新知导入
这些是什么画作,叫什么名字?
03
新知讲解
清明上河图数字画
03
新知讲解
当名画遇上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打破静态艺术边界,通过动态化处理让传统名画起来,赋予历史场景、人物动作、自然元素生命力。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清明上河图》数字艺术本——汴河船只航行、市井人物走动、昼夜光影变化等动态效果,让千年古画重现繁华。
03
新知讲解
星月夜动图
03
新知讲解
你看到了哪些“动”的元素?
这些动起来的画面给你什么新感觉?
叙事更完整
情感更强烈
观众更沉浸
数字技术让经典“活”起来了
04
艺术欣赏
《星月夜》的动态重生(一)
原作特点:后印象派风格,以旋涡状笔触表现星空运动感,蓝色为主色调,黄色星星与圆月形成强烈色彩对比,静态态画布上通过笔触纹理营造视觉张力。
04
艺术欣赏
《星月夜》的动态重生(二)
动态化处理手法:通过数字动画强化笔触流动(漩涡旋转速度变化)、星空与村庄的层次位移、色彩明度随 时间”渐变。
艺术效果差异:原作依赖观者想象,动态版直观呈现了永恒的流动感",技术延伸了艺术表达维度。
04
艺术欣赏
技术揭秘——四步法
1 、观察:锁定可动元素(人、水、云)
2 、分解:逐帧拍摄或图层拆分
3 、合成:软件排序、调帧率(0.2 s/帧)
4 、导出:GIF 或 MP4,加二维码分享
手机→电脑→屏幕→扫码观看
05
实践练习
工具包:手机 / 平板 + 免费 App(PicsArt、ImgPlay)+ 支架
角色卡:
导演——统筹创意
摄影师——拍摄逐帧
美术师——修图上色
文案——50 字解说
提醒:版权小卫士——注明原作、作者
05
实践练习
主题:让古元《人桥》或敦煌《伎乐图》动起来
要求:
1. 时长 3–5 秒,循环流畅
2. 至少 2 个元素运动
3. 配 50 字文化卡片
时间:20 分钟拍摄 + 10 分钟合成 + 5 分钟调试
05
实践练习
拍摄小技巧
固定手机:三脚架或 DIY 书夹
光线均匀:避免影子跳动
帧数控制:12–15 帧即可流畅
移动距离:每次 0.5 cm,方向一致
05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
05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
06
知识拓展
更多让名画动起来的方式
AR 增强现实:手机扫一扫,壁画人物跳出屏幕?
AR扫描互动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摄像头捕捉现实世界的图像,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将虚拟信息叠加到这些图像上,具体包括图像捕捉、图像处理、虚拟信息叠加、实时反馈四个步骤。
06
知识拓展
体感交互,又称体感互动系统,是一种基于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及三维数字内容的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动态捕捉、影像识别等技术实现自然肢体动作操控界面。应用场景涵盖商业、娱乐、医疗教育等领域。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体感交互:如古元《人桥》浪花随动作起伏
AI 风格迁移:让梵高的星空流动在《千里江山图》上
06
知识拓展
图像风格迁移是AI图像处理的核心应用之一,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将内容图像的结构与风格图像的艺术特征融合,生成兼具两者特点的新图像。
融合效果图
07
课堂评价
在“活化”经典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豪与创新意识
增强了对艺术作品的改编和创造能力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