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历史人物图片展。小扬同学推荐下图人物参与展览。下面能作为小扬同学的推荐理由的是( )
A.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 他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
C.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D. 他主张“民贵君轻”
2.数学兴趣小组和历史兴趣小组联合进行跨学科学习。数学兴趣小组绘制了如下示意图并讲解道: “ ‘0’左右两侧的数字分别是 ‘负数’和 ‘正数’, 任何 ‘正数’在数轴上都有其唯一对应的 ‘负数’,并且二者在不同问题情境下可以相互转换。”该示意图能体现历史学科知识中的( )
A. 荀子的“礼治” B. 孔子的“仁”
C. 老子的辩证法 D. 韩非的“法”
3.小明同学整理了下面学习笔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据此判断,他要了解的人物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韩非子 D. 孙子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包含贵族子弟、商人及一大批出身贫贱的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等。材料体现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学思结合
《典籍里的中国》某期节目中有一句解说词:这部典籍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该期节目介绍的典籍是 ( )
《道德经》 B. 《论语》 C. 《孟子》 D. 《孙子兵法》
6.下面两位同学关于“国君应该怎样作为”的表述,分别体现了哪一个学派的思想( )
A. 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墨家 D. 法家、道家
7.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以下能体现孟子“正气”的句子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二者(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D.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尉缭子》等兵法书籍。此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社会转型 B. 经济发达
C. 战争频繁 D. 文化昌盛
9.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就是其中一条基本结论。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主要社会现实是( )
A. 国君提倡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 B. 社会急剧变化并经历动荡变革
C. 当时的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时政 D. 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10.一位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A. 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 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
C. 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D. 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2.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提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 )
A.“道” B.“仁政”
C.“法治” D.“兼爱”
13.祭孔大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主要用来纪念孔子。这个仪式通常在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当日举行。后人如此祭奠孔子,是因为他 ( )
A.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B.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D.批判贵族们的奢侈生活
14.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
A.“无为而治” B.“仁”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15.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
16.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以下主张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 )
A.为政以德,实行仁政 B.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倡导兼爱,反对战争
17.《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
A.互相排斥 B.相互融合
C.趋于一致 D.独立发展
18.诸子百家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被后人“凝练”为各种成语。如《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孟子》中的“拔苗助长”。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
A.各学派间相互抨击 B.促进社会的思想解放
C.创造成语宣传主张 D.为中华文化发展奠基
19颜渊曾说,学了满身本领,但是如果违背了道德,宁肯藏而不用。这体现了 ( )
A.尊崇自然 B.仁德为先
C.学以致用 D.以法治国
20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昌盛,产生了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局面。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古代读书人重视礼仪 B.政府重视文学艺术发展
C.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化 D.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21.“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
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22.《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23.右图为收藏于山东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局部)。该画像反映了 ( )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4.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25.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墨子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材料中可知,战国时期( )
A. 思想界出现统一的趋势 B. 各派学说并非完全对立
C. 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 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战国以来赋役逐渐加重,一方面强化了国家职能,另一方面也成为生产者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诸子轻徭薄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般认识。春秋末期,孔子已提出“敛从其薄”“使民以时”的观点,除法家稍有不同外,先秦诸子的赋役主张大多遵奉这一原则。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重要的权柄集中在中央政府)。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法律的行使运用),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韩非子》
(1) 概括材料一中图A 人物提出的政治主张。图B 人物提出的有关和谐的主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中体现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家思想被统治者采纳的原因。
27.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并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即礼乐崩坏;二是内在主观原因,即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史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史料一,概括“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受后人敬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治国方略】
材料一
——摘编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这是孔子核心思想什么的体现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统
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史料实证 教育事业】
材料三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给教育事业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
(4)请写出孔子的教育名言。(至少一句)
【家国情怀 我看大师】
材料五 孔子的人生轨迹
孔子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请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孔子。
答案
1-5ACBCB 6-10DBCBC 11-15AABBA 16-20DBDBC 21-25ABCBB
26.(1)政治主张:实行德政、礼教。主张:人们互爱互利。
(2)思想:轻徭薄赋。原因:农业的发展;赋役沉重,民众不堪重负。
(3)思想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以法治国。原因: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也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27.(1)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实行“仁政”;法家主张改革和法治。
(2)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8.(1)“为政以德”。“仁”
(2)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言之有理即可)
(3)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符合题意即可)
(5)孔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孔子思想也有其不可取的部分,我们对待孔子的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