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步课堂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6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步课堂 (学生版+答案版)2025-2026学年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19 16:02:20

文档简介

3.6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点1】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1
【知识点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环境选择 2
【知识点3】烛焰、光屏的移动 2
【知识点4】遮挡透镜的部分成完整的像 3
【题型1】物距介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5
【题型2】生活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7
【题型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10
【题型4】物距大于等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13
【知识点1】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判断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用观察的方法区分,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物体在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镜的同侧。
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解:经上面的分析知,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能成虚像,能成放大的、等大的、缩小的像。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一定要掌握。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居异侧,虚像正,居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知识点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环境选择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便于观察成像, 最好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考查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环境选择,在实验题考查一小空。
例: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实验室应保持较______(选填“亮”或“暗”)的环境。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大小比烛焰______。
分析:(1)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析:解:(1)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最好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便于观察成像;
(2)图示位置,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像的大小比烛焰大。
故答案为:暗;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的环境、成像规律的认识等,难度不大。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烛焰、光屏的移动
(1)燃烧的蜡烛不断变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
(2)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居异侧,虚像正,居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考查烛焰、光屏的移动使得成像的变化,常在实验题中进行考查。
例: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观察到了清晰、等大的像。
(1)由图可以判断出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小明把蜡烛移到光具座的10cm刻度线处,需要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
分析:(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
(3)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解析:解:(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观察到了清晰、等大的像,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u=v=2f=30.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5.0cm;
(2)小明把蜡烛移到光具座的1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需要把光屏向左适当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将变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将光屏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15.0;(2)左;变小;(3)上。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居异侧,虚像正,居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知识点4】遮挡透镜的部分成完整的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考查遮挡透镜的部分对成像的影响,常以实验题中的一问进行考查。
例:小组同学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______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置于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发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缩小/等大/放大)的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小华用手掌将凸透镜挡住一半,像的大小将______(变小/不变/变大)。
(4)在图乙的基础上,小明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______(近视/远视)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高度相同;
(3)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当用手掌将凸透镜挡住一半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解析: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0cm-5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高度相同;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置于2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20cm=3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小华用手掌将凸透镜挡住一半,另一半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因此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0.0;(2)凸透镜的光心;高度相同;(3)缩小;照相机;不变;(4)远视。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记忆性知识,理解原理,牢记即可。
【题型1】物距介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典型例题】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据此可判断( )
A.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实像
B.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像
C.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虚像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实像
【答案】C
【解析】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则2f>20cm>f,所以20cm>f>10cm。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物距与焦距存在三种关系:
当焦距为10.5cm>f>1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焦距为f=10.5cm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焦距为20cm>f>10.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u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物距与焦距存在两种关系:
当焦距为20cm>f>19cm时,u当焦距为19cm>f>1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C。
【举一反三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物体应在(  )
A.小于焦距处
B.小于两倍焦距大于焦距处
C.两倍焦距处
D.大于两倍焦距处
【答案】B
【解析】物距小于焦距处,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A不符合题意;
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故B符合题意;
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处,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在光屏上能呈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举一反三2】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显现清晰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生活中应用该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答案】放大 投影仪
【解析】因为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焦距为20cm;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此时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应用此原理。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小郡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的实像。
(2)把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把光屏向 移动,光屏上才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1)放大 (2)左
【解析】(1)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说明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可知,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题型2】生活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某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一款“智能”行驶玩具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对于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障碍物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相同
B.遇到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D.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内
【答案】B
【解析】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为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外,故ACD错误;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故遇障碍物时,要想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故B正确。
【举一反三1】从放大镜里能看清课本中的字样,如果保持课本与眼睛的距离不变,要使看到的字样大一些,则应该将(  )
A.放大镜略向眼睛处靠近一些
B.放大镜略向课本处靠近一些
C.无论如何移动,看到的范围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也越大,所以如果保持课本与眼睛的距离不变,要使看到的字样大一些,则应该将放大镜略向眼睛处靠近一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小贺参观河南博物馆时观察到的一件展品,展品的上方有一个透镜,透过它能看到展品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展台上放置的是凹透镜
B.通过该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C.该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D.展品放置在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
【答案】B
【解析】通过展台上的透镜看到的是放大的像,所以展台上放置的是凸透镜,故A错误;
由题意可知,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该成像原理与放大镜相同,展品放置在透镜的一倍焦距之内,故B正确,CD错误。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并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烛焰的像未画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
A.凸透镜焦距可能为7cm
B.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D.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大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答案】C
【解析】图中物距小于像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图中物距为15cm,所以焦距大于7.5cm,故AB错误;
光路具有可逆性,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
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大的凸透镜,即凸透镜聚光能力变弱,若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则像会向右移动,所以要将光屏右移才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故D错误。
【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凸透镜和蜡烛未画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和光屏,先后在凸透镜的同侧的光屏上得到甲、乙两次像,且甲的像比乙的像大,则凸透镜在 (选填“甲的左侧”“甲、乙之间”或“乙的右侧”)。
【答案】乙的右侧
【解析】由题意可知,光屏先后在甲、乙两处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且甲处的像比乙处大,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像在不断的靠近凸透镜,因此凸透镜在乙的右侧。
【举一反三5】如图,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蜡烛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像 (填写成像“倒正、大小、虚实”情况)。
【答案】靠近 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析】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像距变大,则物距应减小,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举一反三6】如图的无人机携带着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地面景物通过摄像机镜头,成像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 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答案】缩小 减小
【解析】摄像机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相似,地面景物通过摄像机镜头,成像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无人机上升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须减小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题型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典型例题】通过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如果放大镜向书渐渐靠近,那么我们看到的字符(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物体通过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像变大。放大镜与书靠近,则物距变小,像距变小,像变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蜡烛的同侧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且像距大于物距,只有选项D中所示的情况符合这个规律。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人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凸透镜左侧有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 )
A.实像,放大的,正立的
B.实像,缩小的,倒立的
C.虚像,缩小的,倒立的
D.虚像,放大的,正立的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凸透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在同一侧,则所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3】夏天的雨后,小草叶子上有雨滴。透过这些雨滴,可以清晰地看到叶子的叶脉。这时,雨滴相当于一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看到的是叶脉的 (选填“虚”“实”)像。
【答案】放大镜 虚
【解析】雨滴中间厚边缘薄所以相当一个凸透镜。小草的叶子和雨滴的距离小于雨滴的焦距,雨滴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所以看到的是叶脉放大的虚像。
【举一反三4】小涛同学透过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关灯”两字放大的像是实像
B.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
D.将凸透镜靠近提示牌,看到字的像变大
理由: 。
【答案】C 见解析
【解析】由图可知,“关灯”两字是放大、正立的,因此是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所成的像为虚像,故A错误;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即“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故B错误,C正确;
凸透镜成虚像时的特点,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因此将凸透镜靠近提示牌,物距变小,像距变小,看到字的像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举一反三5】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cm以内;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答案】5 会聚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由图象可知
u=v=2f=10cm
即焦距f为5cm;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5cm以内。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它可以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会聚后过焦点。
【题型4】物距大于等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典型例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光屏放在距离凸透镜32cm处,适当调整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此时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该像为(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C
【解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光屏放在距离凸透镜32cm处,此时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适当移动蜡烛的距离,光屏上得到蜡烛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1】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25cm>2f
f<12.5cm
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物距u=30cm>2f
因此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举一反三2】“洛阳牡丹甲天下”,小洛要参加牡丹摄影大赛,其作品如图,关于她用照相机为牡丹花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与近视镜的镜片为同一种透镜
B.拍照时牡丹花要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
C.拍照时牡丹花通过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要想把牡丹拍得再大一些只需将镜头远离花
【答案】B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不属于同一类透镜,故A错误;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拍照时牡丹花要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故B正确;
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牡丹花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要让花的像变大,应减小物距,所以照相机镜头离牡丹花更近,故D错误。
故选B。
【举一反三3】如图是小丽在郑州蝶湖森林公园游玩时拍摄的“戒指桥”的美景,关于这张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戒指桥在水中的倒影模糊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
B.戒指桥经照相机镜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戒指桥的实际高度一定比远处的大楼的高度要高一些
D.拍摄位置不变时,要使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小一些
【答案】B
【解析】戒指桥在水中的倒影模糊,是因为阳光照射到无数的水波片上,发生无数的镜面反射,形成很多个不重合的像,因而模糊,故A错误;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 凸透镜会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这种成像方式正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戒指桥经照相机镜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正确;
人眼和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戒指桥的像较大,是因为靠近镜头,实际高度不一定比远处的大楼的高度高,故C错误;
拍摄位置不变时,要使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大一些, 以减小物距并增大像距, 从而使得成像变大,故D错误。
故选B。
【举一反三4】光刻机以紫外线为信息载体,通过凸透镜将画在模板上的电路图投影到微小的半导体材料——晶板上,利用曝光反应进行缩刻,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紫外线为信息载体,是利用了其热效应
B.实验人员可以一直照射紫外线,有助于健康
C.要使硅晶板上成像,模板应放置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内
D.模板远离透镜,硅晶板靠近透镜会使硅晶板上的电路图更小
【答案】D
【解析】以紫外线为信息载体,是因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而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A错误;
人体照射紫外线有助于维生素D的合成,还能杀菌,但过多照射紫外线会伤害皮肤,故B错误;
要使硅晶板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模板应放置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故C错误;
要使硅晶板上刻画的电路图更小(即所成实像更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减小像距、增大物距,所以应使模板远离凸透镜,同时硅晶板靠近凸透镜,故D正确。
【举一反三5】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6 cm时,像成在距凸透镜20 cm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的是 、 的 像,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 cm。
【答案】倒立 缩小 实 小于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故看到的应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即
【举一反三6】如今,很多人喜欢用手机拍照,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若小欢手机摄像头的焦距是,小欢用手机拍摄距离镜头的花朵,则花朵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一个 、 的实像。
【答案】凸透镜 倒立 缩小
【解析】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是一种中央比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制作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手机摄像头的焦距是0.03m,小欢用手机拍摄距离镜头1m的花朵。由于1m远大于0.03m的二倍(即0.06m),所以此时花朵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举一反三7】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将蜡烛分别放置于主光轴上,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的不同位置,成像情况如图(a)、(b)所示。观察图(a)或(b)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可以成 、 、的像。
【答案】倒立 缩小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3.6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点1】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1
【知识点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环境选择 2
【知识点3】烛焰、光屏的移动 2
【知识点4】遮挡透镜的部分成完整的像 3
【题型1】物距介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5
【题型2】生活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
【题型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8
【题型4】物距大于等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10
【知识点1】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判断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用观察的方法区分,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的是虚像。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物体在镜的两侧,虚像和物体在镜的同侧。
考查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数据分析,注意事项等内容。
例: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解:经上面的分析知,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能成虚像,能成放大的、等大的、缩小的像。
故选:D。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这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一定要掌握。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居异侧,虚像正,居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知识点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环境选择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便于观察成像, 最好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考查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环境选择,在实验题考查一小空。
例: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实验室应保持较______(选填“亮”或“暗”)的环境。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大小比烛焰______。
分析:(1)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越亮,物体成像越清晰;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析:解:(1)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最好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便于观察成像;
(2)图示位置,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像的大小比烛焰大。
故答案为:暗;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实验的环境、成像规律的认识等,难度不大。
记忆性知识,牢记即可。
【知识点3】烛焰、光屏的移动
(1)燃烧的蜡烛不断变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
(2)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居异侧,虚像正,居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考查烛焰、光屏的移动使得成像的变化,常在实验题中进行考查。
例: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观察到了清晰、等大的像。
(1)由图可以判断出实验所用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小明把蜡烛移到光具座的10cm刻度线处,需要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
分析:(1)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分析回答;
(3)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回答。解析:解:(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观察到了清晰、等大的像,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u=v=2f=30.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15.0cm;
(2)小明把蜡烛移到光具座的1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需要把光屏向左适当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的像将变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应将光屏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15.0;(2)左;变小;(3)上。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居异侧,虚像正,居同侧,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知识点4】遮挡透镜的部分成完整的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考查遮挡透镜的部分对成像的影响,常以实验题中的一问进行考查。
例:小组同学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______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______。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置于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65cm刻度线处发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缩小/等大/放大)的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小华用手掌将凸透镜挡住一半,像的大小将______(变小/不变/变大)。
(4)在图乙的基础上,小明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______(近视/远视)眼镜的镜片,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高度相同;
(3)根据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当用手掌将凸透镜挡住一半时,由于通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数量减少,所以像会比原来变暗,但仍成完整的像;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解析: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60.0cm-50.0cm=10.0cm;
(2)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使它们大致高度相同;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置于20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u=50cm-20cm=3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小华用手掌将凸透镜挡住一半,另一半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
(4)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因此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重新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10.0;(2)凸透镜的光心;高度相同;(3)缩小;照相机;不变;(4)远视。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记忆性知识,理解原理,牢记即可。
【题型1】物距介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典型例题】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据此可判断( )
A.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实像
B.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像
C.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虚像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实像
【举一反三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物体应在(  )
A.小于焦距处
B.小于两倍焦距大于焦距处
C.两倍焦距处
D.大于两倍焦距处
【举一反三2】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显现清晰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或“缩小”或“等大”),生活中应用该原理制作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小郡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的实像。
(2)把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把光屏向 移动,光屏上才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
【题型2】生活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某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服务生活,科技改变未来”的科技创新活动,模拟制作一款“智能”行驶玩具车。该玩具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采集生成道路特征数据,完成“自动”驾驶。对于作为传感器之一的摄像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障碍物经摄像头成像的原理与平面镜相同
B.遇到障碍物时,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镜头应该向前伸
C.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D.成像时障碍物位于镜头的两倍焦距以内
【举一反三1】从放大镜里能看清课本中的字样,如果保持课本与眼睛的距离不变,要使看到的字样大一些,则应该将(  )
A.放大镜略向眼睛处靠近一些
B.放大镜略向课本处靠近一些
C.无论如何移动,看到的范围不变
D.无法确定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是小贺参观河南博物馆时观察到的一件展品,展品的上方有一个透镜,透过它能看到展品放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展台上放置的是凹透镜
B.通过该透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C.该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
D.展品放置在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
【举一反三3】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并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烛焰的像未画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
A.凸透镜焦距可能为7cm
B.此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在光屏上也能成清晰的像
D.若将透镜换为焦距更大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左移也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举一反三4】如图所示,凸透镜和蜡烛未画出,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移动蜡烛和光屏,先后在凸透镜的同侧的光屏上得到甲、乙两次像,且甲的像比乙的像大,则凸透镜在 (选填“甲的左侧”“甲、乙之间”或“乙的右侧”)。
【举一反三5】如图,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蜡烛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像 (填写成像“倒正、大小、虚实”情况)。
【举一反三6】如图的无人机携带着焦距一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地面景物通过摄像机镜头,成像在感光晶片上,形成倒立、 的实像;当无人机上升时,须 镜头与感光晶片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题型3】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典型例题】通过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如果放大镜向书渐渐靠近,那么我们看到的字符(  )
A.越来越小
B.越来越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举一反三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
A.
B.
C.
D.
【举一反三2】如图所示,人通过凸透镜观察到凸透镜左侧有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 )
A.实像,放大的,正立的
B.实像,缩小的,倒立的
C.虚像,缩小的,倒立的
D.虚像,放大的,正立的
【举一反三3】夏天的雨后,小草叶子上有雨滴。透过这些雨滴,可以清晰地看到叶子的叶脉。这时,雨滴相当于一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看到的是叶脉的 (选填“虚”“实”)像。
【举一反三4】小涛同学透过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关灯”两字放大的像是实像
B.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
D.将凸透镜靠近提示牌,看到字的像变大
理由: 。
【举一反三5】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 cm以内;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题型4】物距大于等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特点
【典型例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将光屏放在距离凸透镜32cm处,适当调整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此时光屏上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该像为(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举一反三1】已知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举一反三2】“洛阳牡丹甲天下”,小洛要参加牡丹摄影大赛,其作品如图,关于她用照相机为牡丹花拍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镜头与近视镜的镜片为同一种透镜
B.拍照时牡丹花要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
C.拍照时牡丹花通过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要想把牡丹拍得再大一些只需将镜头远离花
【举一反三3】如图是小丽在郑州蝶湖森林公园游玩时拍摄的“戒指桥”的美景,关于这张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戒指桥在水中的倒影模糊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
B.戒指桥经照相机镜头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戒指桥的实际高度一定比远处的大楼的高度要高一些
D.拍摄位置不变时,要使像变大些,应调节相机的焦距变小一些
【举一反三4】光刻机以紫外线为信息载体,通过凸透镜将画在模板上的电路图投影到微小的半导体材料——晶板上,利用曝光反应进行缩刻,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紫外线为信息载体,是利用了其热效应
B.实验人员可以一直照射紫外线,有助于健康
C.要使硅晶板上成像,模板应放置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内
D.模板远离透镜,硅晶板靠近透镜会使硅晶板上的电路图更小
【举一反三5】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距离凸透镜36 cm时,像成在距凸透镜20 cm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的是 、 的 像,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 cm。
【举一反三6】如今,很多人喜欢用手机拍照,手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若小欢手机摄像头的焦距是,小欢用手机拍摄距离镜头的花朵,则花朵会在感光元件上形成一个 、 的实像。
【举一反三7】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将蜡烛分别放置于主光轴上,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的不同位置,成像情况如图(a)、(b)所示。观察图(a)或(b)可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可以成 、 、的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