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22: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群落由一定区域中多个不同种群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
C.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D.生态系统依靠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稳态
2.(2分)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生态学的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分解者可以将能量传递给生产者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
3.(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就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B.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的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C.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4.(2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
5.(2分)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6.(2分)现有如图食物链,①、②、③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种群,设每一种群个体数量依次为n1、n2、n3,每个个体所含平均能量依次为a1、a2、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1>n2+n3 B.a1>a2+a3
C.n1a1>n2a2>n3a3 D.n1a1=n2a2+n3a3
7.(2分)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10%,当①能养活10000人时,②最多能养活1000人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少
8.(2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2分)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Ⅱ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显著高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D.据图可知生态系统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大于生态系统Ⅰ
10.(2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B.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C.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1.(2分)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至少需要120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12.(2分)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13.(2分)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循环的载体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4.(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高湿度 高湿度 正常湿度 正常湿度
A.该实验能探究土壤不同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关注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湿度时,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实验温度、落叶种类等各组应保持一致
D.预期结果是1组、3组的落叶几乎不被分解,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15.(3分)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无机环境,对生态系统作用不大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6.(3分)如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102kJ/(m2 a)].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GP NP R
① 15.91 2.81 13.10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17.(3分)山东半岛的苹果全国闻名,提高苹果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果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不匹配的是(  )
选项 措施 原理
A 保护一定数量的杂草 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保护果树害虫的天敌 种间关系能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C 对害虫进行检测和预报,适时防治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D 果园周围种植苦楝,其散发的气味能驱赶害虫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A.A B.B C.C D.D
二、多选题
(多选)18.(2分)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选)19.(3分)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贮碳库,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能进一步稳定森林碳库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国土空间绿色基底。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一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图1中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图2中A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C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D.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多选)20.(3分)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原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三、解答题
21.(12分)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填数字序号)。
(2)图1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3)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     (填成分),处于Ⅲ中的生物为第     营养级。
(4)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22.(10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图中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3)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3.(12分)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沿泽湿地(如图1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起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
(2)图2为其中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应为103kJ/(m2 a)]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3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图2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是     ,A流向C的能量中包括自身遗体残骸能量和     中的能量。
②图3中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     和     。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     保护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3)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癭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表:
挥发物 松瘿小卷蛾雌蛾 松瘿小卷蛾雄蛾 革腹茧蜂 长体茧蜂
月桂烯 ﹣ ﹣
3﹣蒈烯 + ﹣
(S)﹣a﹣蒎烯 ﹣ ﹣ + +
叶醇 + +
罗勒烯 ﹣ ﹣ ﹣
水芹烯 + ﹣ ﹣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逐
①茧蜂与松瘿小卷蛾的种间关系是     。
②据表分析人工模拟合成表中挥发物可以对松瘿小卷蛾进行     防治,合成挥发物     防治效果最好,原因是     。
24.(10分)某地为提高经济效益,将稻田种植、鱼塘养殖、乳鸽养殖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回答下列问题:
(1)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法调查该蛙卵块的密度。三化螟成虫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该生态农业可为人类提供旅游观赏的非食用意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该生态农业的设计也遵循     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至少写2点)。
(3)鸽子粪便可以进入鱼塘被利用,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生态农业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显著提高能量     率等特点。
(4)与稻田、鱼塘等人工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原因是     。
(5)农民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防治稻田中的三化螟害虫,该防治法属于     防治,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
25.(11分)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     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A.可利用太阳能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C.总初级生产量D.净初级生产量)
(2)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M、N表示营养级。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kJ/(m2 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     ,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答出2点即可)。
(4)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     (答出1点即可)。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群落由一定区域中多个不同种群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
C.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D.生态系统依靠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稳态
【答案】C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
【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群落由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组成的,B错误;
C、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密度的制约,C正确;
D、生态系统主要依靠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稳态,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识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分)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生态学的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分解者可以将能量传递给生产者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
【答案】B
【分析】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2、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 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解答】解: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育天”的后半句中,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A错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是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能量不能从分解者流向生产者,C错误;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没有包含分解者、非生物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识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及功能;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2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就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B.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的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C.无机环境中的基本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C、H、O、N等元素。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循环性。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A错误;
B、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流动,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无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可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
D、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分解者,不能流向植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识记能量流动的特点,掌握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分)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共有8条食物链。
【解答】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的数量将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2分)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甲,表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极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
分析图乙,植物为生产者,动物和人为消费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小于消费者的能量,说明该系统需要从外界输入能量。
分析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C表示生产者,E表示分解者,其余表示消费者。
【解答】解:A、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错误;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如干旱的荒漠地区,不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部分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还有大部分来自城市外能量的输入,C错误;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生产者和E分解者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2分)现有如图食物链,①、②、③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种群,设每一种群个体数量依次为n1、n2、n3,每个个体所含平均能量依次为a1、a2、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1>n2+n3 B.a1>a2+a3
C.n1a1>n2a2>n3a3 D.n1a1=n2a2+n3a3
【答案】C
【分析】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2、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每一种群个体数量依次为n1、n2、n3,每个个体所含平均能量依次为a1、a2、a3,则n1a1>n2a2>n3a3。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2分)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人,②玉米→牛→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一个吃玉米的人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B.若①和②中玉米的数量相同且能量传递效率都为10%,当①能养活10000人时,②最多能养活1000人
C.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减少
D.若土壤中含有相同浓度的某重金属盐,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少
【答案】B
【分析】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沿着营养级逐级递减,而有毒物质则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
【解答】解:A、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如果①和②中玉米的能量相同,则理论上吃玉米的人(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吃牛肉的人(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但是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他们各自摄取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的多少,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A错误;
B、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10000÷10%×10%×10%=1000人,B正确;
C、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改变,C错误;
D、有毒物质会沿着营养级逐渐富集,营养级越高,浓度越大,则②中的人体内比①中的人体内积累的重金属离子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有一定的综合性,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8.(2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D
【分析】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体现了物理信息,B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C错误;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2分)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Ⅱ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显著高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D.据图可知生态系统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大于生态系统Ⅰ
【答案】A
【分析】分析柱状图:生态系统Ⅰ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Ⅱ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Ⅰ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Ⅱ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I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但消费者所含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所含有的能量;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相同时,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
【解答】解:A、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A正确;
B、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Ⅰ、Ⅱ中的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错误;
C、图中表示生物数量,故无法计算Ⅱ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否高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根据图无法判断Ⅰ和Ⅱ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因此无法判断Ⅰ和Ⅱ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的大小关系,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0.(2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B.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C.冻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恢复力稳定性强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北极苔原温度低,不利于生物生存,生态系统群落丰富度较低,A正确;
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微生物少,气候条件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B正确;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气候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C错误;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1.(2分)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至少需要120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答案】B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得出,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③代表呼吸作用、④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e表示无机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解: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b,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在图中所示食物链(网)中C的食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Kg,1Kg来自D,2Kg来自A,故至少需要A为1÷10%÷10%+2÷10%=120Kg,B正确;
C、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不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a和b,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12.(2分)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答案】B
【分析】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解答】解: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而a指的是所含有的有机物,还应加上甲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消耗的有机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A错误;
B、当b>0.2a,意思是指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了百分之二十,说明能量过度利用,易导致前一个营养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故B正确;
C、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只能说甲种群含有的能量比乙多,但个体方面无法比较,故C错误;
D、生物群落包含该地区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群落的概念.对于某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并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个营养级,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只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生态系统才可以稳态.
13.(2分)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循环的载体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4.(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1组 2组 3组 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高湿度 高湿度 正常湿度 正常湿度
A.该实验能探究土壤不同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关注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湿度时,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实验温度、落叶种类等各组应保持一致
D.预期结果是1组、3组的落叶几乎不被分解,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答案】B
【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解答】解:A、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有2个:是否灭菌和湿度。自变量为土壤湿度时,在灭菌条件下1、3形成对照,3组是对照组;在不灭菌条件下2、4形成对照,4组是对照组,B错误;
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因变量是落叶分解程度,其它均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温度、落叶种类等各组应保持一致,C正确;
D、1、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高湿度和正常湿度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5.(3分)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C.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无机环境,对生态系统作用不大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
1.生态系统的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等.
【解答】解:A、生产者也可能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等,A错误;
B、消费者、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消费者的生活依赖活体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则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营腐生生活,B正确;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识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判断,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3分)如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102kJ/(m2 a)].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GP NP R
① 15.91 2.81 13.10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答案】D
【分析】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本题中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是指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根据这两者的数据分析出A.根据食物链包括捕食链、腐生链和寄生链分析A.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即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分析B。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捕食链不包括⑤分解者,根据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多少,可判断不同的营养级组成的食物链为②→④→①→③,A正确;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之间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0.88÷15.91≈5.5%,B正确;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C正确;
D、④营养级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考查学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3分)山东半岛的苹果全国闻名,提高苹果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果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不匹配的是(  )
选项 措施 原理
A 保护一定数量的杂草 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 保护果树害虫的天敌 种间关系能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C 对害虫进行检测和预报,适时防治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D 果园周围种植苦楝,其散发的气味能驱赶害虫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1、在理想环境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下,种群数量呈现S型.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保护果树害虫的天敌资源,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预报,适时防治,种群数量控制在之前,C正确;
D、种植能散发气味驱赶害虫的苦楝,阻止害虫进入茶园,体现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二、多选题
(多选)18.(2分)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BC
【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A、水、太阳能、热能等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成分,A错误;
B、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物质循环,二者缺一不可,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多选)19.(3分)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贮碳库,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能进一步稳定森林碳库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国土空间绿色基底。图1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一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图1中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图2中A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C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C.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D.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答案】AB
【分析】分析图1:图1中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
分析图2:图2中A表示兔同化的能量,B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C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解答】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错误;
B、图2中A表示兔的同化量,B表示兔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B错误;
C、免数量增多,则狼的数量也增多,从而抑制免数量,免数量增多后通过调节使其数量减少,因在该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多选)20.(3分)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原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答案】AD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解答】解:A、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原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错误;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这是人们利用能量流动的原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具体事例的体现,D正确。
故选:AD。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研究的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三、解答题
21.(12分)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  B  (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  ②③  (填数字序号)。
(2)图1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消费者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二氧化碳  。
(3)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  生产者  (填成分),处于Ⅲ中的生物为第  三  营养级。
(4)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逐级递减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图1可知,A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①为光合作用,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④为化石燃料的燃烧.
分析图2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
【解答】解:(1)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②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及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由图1可知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3)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主要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则在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Ⅲ即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青蛙、食虫鸟。
(4)从图2“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
(1)B ②③
(2)消费者 二氧化碳
(3)生产者 三
(4)逐级递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2.(10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b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偏高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成分。图中  A、B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18%  。
(3)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据图甲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种群。
2、由图乙可知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
【解答】解:(1)据图分析,横坐标是时间,因变量为种群的增长率,0﹣b种群增长率先增加,b﹣c种群增长率减少为0,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2)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B为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A生产者、B分解者;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7×105÷1.5×106×100%=18%。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强。
故答案为:
(1)b  偏高
(2)AB  18%
(3)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群落演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12分)大兴安岭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沿泽湿地(如图1所示,图中数据为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起著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  水平  结构。
(2)图2为其中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应为103kJ/(m2 a)]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3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①图2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是  16.7%  ,A流向C的能量中包括自身遗体残骸能量和  B粪便  中的能量。
②图3中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种群数量特征主要是  死亡率  和  迁出率  。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  易地  保护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3)松瘿小卷蛾通过一定方式确定落叶松的位置,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落叶松上,孵化出的幼虫以落叶松当年新生嫩枝为食,造成植物从被害部位以上枯死。革腹茧蜂和长体茧蜂通过落叶松挥发的化学物质定位松瘿小卷蛾,将受精卵产在松癭小卷蛾的幼虫体内,孵化出的成虫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科研人员进行下列实验,以落叶松中含量较高的几种物质作为气味源,检测松瘿小卷蛾和茧蜂的趋向行为反应,实验结果如表:
挥发物 松瘿小卷蛾雌蛾 松瘿小卷蛾雄蛾 革腹茧蜂 长体茧蜂
月桂烯 ﹣ ﹣
3﹣蒈烯 + ﹣
(S)﹣a﹣蒎烯 ﹣ ﹣ + +
叶醇 + +
罗勒烯 ﹣ ﹣ ﹣
水芹烯 + ﹣ ﹣
注:“+”表示引诱,“﹣”表示驱逐
①茧蜂与松瘿小卷蛾的种间关系是  寄生  。
②据表分析人工模拟合成表中挥发物可以对松瘿小卷蛾进行  生物  防治,合成挥发物  (S)﹣a﹣蒎烯  防治效果最好,原因是  既可以驱除松瘿小卷蛾的雄蛾前来交尾降低出生率,又能吸引茧蜂前来防治  。
【答案】(1)水平
(2)16.7% B粪便 死亡率 迁出率 易地
(3)①寄生
②生物 (S)﹣a﹣蒎烯 既可以驱除松瘿小卷蛾的雄蛾前来交尾降低出生率,又能吸引茧蜂前来防治
【分析】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在田间施放适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或者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害虫进行诱杀,大量消灭害虫,减少其对农作物的破坏。
2、分析图2: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图3表示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AB段种群数量下降,BC段种群数量逐渐升高;CD段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
3、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的种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是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2)①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 kJ/m2 y),传递至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3(103 kJ/m2 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A生产者流向C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自身遗体残骸的能量和B(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②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特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图3中AB段种群数量迅速下降,因此主要是由死亡率和迁出率影响所致;从图中看出,工作人员将个体原地野外回放,回放是圈养后再放归野外的意思,说明采取了易地保护的措施,为图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
(3)①根据题意可知,茧蜂将受精卵产在松瘿小卷蛾的幼虫体内进行孵化,因此二者属于寄生关系。
②利用生物信息(人工模拟合成的表中挥发物)对害虫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从表格中可以看出(S)﹣a﹣蒎烯既可以驱除松瘿小卷蛾的雄蛾前来交尾降低出生率,又能吸引茧蜂前来防治,因此选择(S)﹣a﹣蒎烯进行生物防治最好。
故答案为:
(1)水平
(2)16.7% B粪便 死亡率 迁出率 易地
(3)①寄生
②生物 (S)﹣a﹣蒎烯 既可以驱除松瘿小卷蛾的雄蛾前来交尾降低出生率,又能吸引茧蜂前来防治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能量流动的计算,理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把握具体的生物防治的措施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和表中的信息结合生物防治的方法,给出保护大兴安岭落叶松的有效措施。
24.(10分)某地为提高经济效益,将稻田种植、鱼塘养殖、乳鸽养殖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回答下列问题:
(1)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  样方  法调查该蛙卵块的密度。三化螟成虫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 种群的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该生态农业可为人类提供旅游观赏的非食用意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直接  价值,该生态农业的设计也遵循  自生、循环、协调、整体  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至少写2点)。
(3)鸽子粪便可以进入鱼塘被利用,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生态农业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显著提高能量  利用  率等特点。
(4)与稻田、鱼塘等人工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原因是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
(5)农民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防治稻田中的三化螟害虫,该防治法属于  生物  防治,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答案】(1)样方 种群的繁衍
(2)直接 自生、循环、协调、整体
(3)利用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5)生物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分析】1、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螭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样方法。
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答】解:(1)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该蛙卵块的密度。三化螟成虫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该生态农业可为人类提供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该生态农业的设计也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鸽子粪便可以进入鱼塘被利用,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生态农业促进物质循环利用,显著提高能量利用率等特点。
(4)与稻田、鱼塘等人工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原因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5)农民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防治稻田中的三化瞑害虫,该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体现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故答案为:
(1)样方 种群的繁衍
(2)直接 自生、循环、协调、整体
(3)利用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5)生物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作用及传递过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5.(11分)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  传递效率  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 B  。(A.可利用太阳能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C.总初级生产量D.净初级生产量)
(2)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海带下面挂笼养殖滤食小型浮游植物的牡蛎,底层养殖以底栖微藻、生物遗体残骸等为食的海参。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M、N表示营养级。图中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2488  kJ/(m2 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6.3  %(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不能  (填:“能”或“不能”)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  太阳能  ,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答出2点即可)。
(4)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对捕食者的意义是  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保证了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生存  (答出1点即可)。
【答案】(1)传递效率 B
(2)2488 6.3 不能
(3)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4)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保证了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生存
【分析】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各营养级能量: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1)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两条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存在差异。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故选:B。
(2)M的同化量包括生产者流入3281kJ和从遗体残骸中同化的能量2826kJ,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因此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281+2826﹣3619=2488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386÷(3281+2826)=6.3%,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4)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这样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故答案为:
(1)传递效率 B
(2)2488 6.3 不能
(3)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4)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一现象保证了被捕食者的能量能够持续流向捕食者,有助于捕食者生存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识记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