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连续观察
大自然充满变化,奇妙又美好,学校要举办“我的神奇发现”展示会,请你和同学们作为小小观察员,跟随名家一起去旅行,学习观察方法,并用观察日记记录你探索自然的收获,在展示会上进行分享交流。
诗意观察向古人学方法
自然侦探解密昆虫的住宅
实践观察丰富观察记录
持续追踪记录观察日记
连续观察跟大师学记录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任务五
《古诗三首》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活 动 一:赏暮色之美景。
活 动 三:品雪梅之精神
学习活动
活 动 二:观庐山之面目。
活 动 四:诵诗中之情感。
回顾旧知
1.了解诗人及背景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诗人中现存作品最多的一个,其诗歌创作语言通俗,相传街边老妪也能听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
2.大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好诗的节奏。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 / 残阳 / 铺水中,半江 / 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 / 初三夜,露似 / 真珠 / 月似弓。
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活动一:赏暮色之美景。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①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释
①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② 【可怜】可爱。
③ 【真珠】这里指珍珠。
借助注释和教材中的插图再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文中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交流诗意
可以换成“照”或“射”吗?
月
江
残 阳
露
结合下面的图片,分享你想象到的画面吧!
夕阳图
月夜图
诗句:
画面:
诗句:
画面:
《暮江吟》
情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结合课上了解的写作背景,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组合作探究:
(1)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观察顺序。
(2)想一想诗人描写了笔下景物哪些方面的特点,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
(3)交流诗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可爱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看诗人的观察。
重点点拨
黄昏
月夜
时间顺序
持续观察
受光多的地方,呈现一片红色。
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青绿色。
露似真珠
月似弓
比喻
颜色
形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朗读诗歌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名山观察会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
/
/
/
/
/
/
/
/
/
活动二:观庐山之面目。
名山观察会
小组合作探究:
(1)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交流景物特点和诗中描绘的画面。
(2)找一找诗人的观察角度,说一说他是怎么观察的。
(3)合作交流,品味诗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完成右面的填空。
名山观察会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依然是庐山,可是在诗人眼中为什么会姿态不同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
重点点拨
注释:①题:书写,提写。②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③缘:因为
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又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为什么作者身在庐山之中就看不到它的真面目呢?
名山观察会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同一个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名山观察会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 释
①千寻:形容飞来峰和峰顶之塔很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②闻说:听说。
③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④望眼:这里指视线。
⑤缘:因为。
①
②
③
④
⑤
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吧。
2.描绘的景象:
3.感悟: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描绘了飞来山上矗立着高高的塔,诗人登高而望的景象。诗人不怕层层浮云遮挡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如今已站在最高层。
1.观察角度:高处
小结
说说你从这两首诗中学习到了哪些观察方法吧!
1.持续观察。
2.观察景物的主要变化(颜色、形状……)。
3.变换不同位置进行观察。
4.运用比喻,让观察变得更生动。
自主评价小助手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能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诗歌的画面。
能准确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观察方法。
能体会诗歌的情感或道理。
比一比,评一评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看图片,说诗句。
拓展迁移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注释:
1. 春宵:春夜
2. 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3. 月有阴: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4. 歌管:歌声和管乐声
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
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完成填空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观察的?
闻到的
看到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梅雪争锋会
雪梅
[宋] 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 (其二)
[宋]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
/
/
/
/
/
/
/
活动三:品雪梅之精神。
、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景物特点和诗中画面。
拟人
费尽心思
景物特点
借助注释,先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找一找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雪梅 (其二)
宋 卢钺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注 释:
①精神:形容有生气。②俗了人:使人感到俗气,不高雅。
③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④十分春:全部的春色。
①
②
③
④
梅香雪白 ,各不逊色 。
梅和雪到底谁才是春天的使者呢?下面让我们开展一场辩论赛,畅谈观点吧。
从刚才的辩论中,你感受到了诗中传递的哪些道理?
道理:
雪梅
梅雪各有自己的优点,事物各有所长。
道理:
雪梅(其二)
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应该用全面的、相互关联的观点看待事物。
梅、雪、诗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古诗中描绘的美景不仅需要通过想象来欣赏,还要通过饱含情感的诵读来呈现。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用美妙的声音来朗读吧!
活动四:诵诗中之情感。
朗读《暮江吟》时,我想把“瑟瑟”读得稍重,把“红”的读音稍微拉长,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江面颜色的丰富和变化!
《题西林壁》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游山之后的感悟,我可以重读“真面目”一词,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朗读方法提示
朗读要流畅、准确。
朗读时想象画面。
查找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
朗诵展示
自主评价小助手 评价标准 评价星级
能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画面。
能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体会其中的道理。
能根据所学表达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能读好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比一比,评一评
文章题目 选取景、物 方法 情感
《暮江吟》 残阳、江、 露水、月亮 从傍晚到月夜持续观察、比喻 赞美、喜爱
《题西林壁》 庐山 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比
赞美、启智
《雪梅》 雪、梅 多感官观察、拟人
喜爱、明理
回顾本课的三首诗,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在自然景物中发现素材并表达感受的呢?
方法总结
小结: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像诗人一样善于观察、生动表达,就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作业
赏自然美景,品诗词古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二、拓展资源
丛书:《古诗三首》
三、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入:
(出示单元导读页)回顾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及本单元文章篇目。
人文主题:连续观察
语文要素:(1)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发布单元学习任务)大自然充满变化,奇妙又美好,学校要举办“我的神奇发现”展示会,请你和同学们作为小小观察员,跟随名家一起去旅行,学习观察方法,并用观察日记记录你探索自然的收获,在展示会上进行分享交流。
(出示本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我们将一起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任务一:诗意观察向古人学方法;任务二:连续观察跟大师学记录;任务三:自然侦探解密昆虫的住宅;任务四:实践观察丰富观察记录;任务五:持续追踪记录观察日记
(出示课题及本课活动)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下面几个活动,一起学习课文《古诗三首》,向诗人学习方法吧!
任务一:诗意观察向古人学方法
回顾旧知
结合之前预习课上的内容,介绍一下白居易和苏轼吧!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唐代诗人中现存作品最多的一个,其诗歌创作语言通俗,相传街边老妪也能听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首诗是暮江吟,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好诗的节奏。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 / 残阳 / 铺水中,半江 / 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 / 初三夜,露似 / 真珠 / 月似弓。
回顾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补充资料:这首诗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
活动一:赏暮色之美景。
借助注释和教材中的插图再读古诗,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结合注释和图片,全班同学共同交流诗意。
——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青绿色,一半呈现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天上。
思考并交流这里面的“铺”能否换成“照”或“射”吗?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图片,分享想象到的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结合课上了解的写作背景,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可怜,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可爱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看诗人的观察。
小组合作探究: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观察顺序。
(2)想一想诗人描写了笔下景物哪些方面的特点,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
(3)交流诗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针对小组活动探究内容,进行重点点拨。
——观察顺序:由黄昏到月夜的时间顺序,体现了作者的持续观察。
——观察角度:(1)颜色:受光多的地方,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青绿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江面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形状:用“真珠”进行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光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一张精巧的弯弓挂在天幕上。 诗人通过对“露”“月”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结:
诗人就像一位画家,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了如此精美的画卷,从天边到江面,从江岸到夜空,请再读古诗。如此美好的景色,怪不得吸引着诗人从黄昏到夜晚久久不舍得离去呢!
通过多种形式,欣赏图片,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活动二:观庐山之面目。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题西林壁》和《登飞来峰》,读好诗歌的节奏。
进行“名山观察会”,小组合作探究。
(1)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交流景物特点和诗中描绘的画面。
(2)找一找诗人的观察角度,说一说他是怎么观察的。
(3)合作交流,品味诗中蕴含的情感或道理,完成下面的填空。
针对《题西林壁》,进行重点点拨。
借助注释,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歌意思。
——诗歌大意及描绘的景象: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在庐山之中。
找出作者的观察角度。
——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思考交流:庐山依然是庐山,可是在诗人眼中为什么会姿态不同呢?
——观察的角度不同。
交流分享: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欣赏庐山,又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呢?
——早晚间……阴晴天……四季里……
为什么作者身在庐山之中就看不到它的真面目呢?
——第一、二句:前两句是诗人的游山所见,他分别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各不相同。
——第三、四句:后两句是诗人的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身在庐山之中,当然只能看到山的局部,看不到山的整体。
小结:是啊,早晨的庐山云雾缭绕,就像仙境。晚上的庐山静谧安详,显得很神秘。春天的庐山生机勃勃,满目苍翠。秋天的庐山落叶纷飞,金黄遍地……
同是庐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而身在庐山之中,不能整体观察,自然是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啊!
这首诗作者题咏庐山多变的景物,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思考。《题西林壁》给了你们怎样的启发?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大家交流交流。
——同一个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围绕“名山观察会”填空,针对《登飞来峰》进行重点点拨。
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诗歌大意:飞来峰上有一座极高极高的塔,听说(在这里)每天清晨雄鸡报晓时,就能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不害怕飘浮的云彩会遮挡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自己已经站在了最高的层面。
——观察角度:高处。
——描绘的景象:描绘了飞来山上矗立着高高的塔,诗人登高而望的景象。诗人不怕层层浮云遮挡自己远望的视线,只因如今已站在最高层。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站得远。
小结:说说你从这两首诗中学习到了哪些观察方法吧。
——(1)持续观察。
(2)观察景物的主要变化(颜色、形状……)。
(3)变换不同位置进行观察。
(4)运用比喻,让观察变得更生动。
指导学生结合自主评价小助手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诗句,进行看图片,说诗句。
——(1)露似真珠月似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半江瑟瑟半江红。
拓展迁移:古诗《春宵》
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春天的夜晚非常短暂而美好,因此每一刻都价值千金。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月光皎洁,在花木下投下朦胧幽美的阴影。从富家子弟的楼台亭阁处,传来轻柔细微的歌唱和管乐声。在挂着秋千的幽深庭院里,夜色正显得一片深沉、静谧。
结合导读单的内容进行练习,交流分享。
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完成填空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怎么观察的?
——花:闻到的、月:看到的、歌管:听到的、楼台:看到的、秋千:看到的、院落:看到的。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活动三:品雪梅之精神。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雪梅》和《雪梅(其二)》,读好诗歌的节奏。
学习 《雪梅》。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景物特点和诗中画面。
——诗歌大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人(骚人)很是为难,只好放下笔,苦苦思索如何评判它们的高下。(若论洁白)梅花的确要逊色于雪花三分的晶莹洁白。(但若论清香)雪花却输给了梅花那一股袭人的幽香。
——景物特点:梅(香)、雪(白)。
小结: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对比阅读,学习《雪梅(其二)》。
(1)借助注释,先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找一找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
——诗歌大意:只有梅花而没有雪花,就显得梅花缺乏神韵,不够完美。只有雪花而没有诗篇来吟咏,也会让人觉得俗气。直到傍晚时分,我的诗刚刚写成,天上又下起了雪。此时的梅花与雪花交织在一起,共同成就了最美的春色。
——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小结:从卢钺的这两首里我们能看出:梅香雪白 ,各不逊色。
展开辩论:梅和雪到底谁才是春天的使者呢?下面让我们开展一场辩论赛,畅谈观点吧。(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体会诗歌的道理:从刚才的辩论中,你感受到了诗中传递的哪些道理?
——《雪梅》道理:梅雪各有自己的优点,事物各有所长。
《雪梅(其二)》道理:事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应该用全面的、相互关联的观点看待事物。梅、雪、诗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
活动四:诵诗中之情感。
古诗中描绘的美景不仅需要通过想象来欣赏,还要通过饱含情感的诵读来呈现。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用美妙的声音来朗读吧!
朗读方法提示:
(1)朗读要流畅、准确。
(2)朗读时想象画面。
(3)查找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朗读《暮江吟》时,我想把“瑟瑟”读得稍重,把“红”的读音稍微拉长,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江面颜色的丰富和变化!
——《题西林壁》后两句,写的是诗人游山之后的感悟,我可以重读“真面目”一词,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组织全班同学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结合自主评价小助手进行本课评价。
方法总结。
回顾本课的三首诗,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在自然景物中发现素材并表达感受的呢?
文章题目 选取景、物 方法 情感
《暮江吟》 残阳、江、 露水、月亮 从傍晚到月夜持续观察、比喻 赞美、喜爱
《题西林壁》 庐山 从不同角度观察、对比 赞美、启智
《雪梅》 雪、梅 多感官观察、拟人 喜爱、明理
小结: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像诗人一样善于观察、生动表达,就能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作业: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暮江吟》(白居易) 《题西林壁》(苏轼) 《雪梅》(卢钺)
景:夕阳 vs 新月露珠 看:横 → 岭 | 侧 → 峰 比:梅雪争春
美:比喻(珍珠、弓) 理: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长:雪白 | 梅香
情:热爱自然 悟:要全面看问题 理: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