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动态(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动态(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23:1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动态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人工种植的水稻田 D.海洋中的全部鱼
2.(2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3.(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B.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C.某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4.(2分)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
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演替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5.(2分)关于物种丰富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C.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没有太大的关系
D.不同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6.(2分)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7.(2分)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恢复了大片的林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大
B.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退耕后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C.可用样方法调查退耕前农田内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
D.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也会发生变化
8.(2分)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草原的放牧演替
B.火山岩上长出了植物
C.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9.(2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10.(2分)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鱼遇到仔鱼过多时,会吃掉部分仔鱼,成年鱼和仔鱼属于捕食关系
B.草原上分布的不同牧草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D.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
11.(2分)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12.(2分)如图中的A曲线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图中的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群落中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C.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D.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13.(2分)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14.(2分)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15.(2分)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自桦等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
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二、多选题
(多选)16.(3分)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同一垂直高度上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多选)17.(3分)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鹰的捕食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多选)18.(3分)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多选)19.(3分)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多选)20.(3分)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24.0 25..9 38.6
10 13.24 14.73 15.64
20 72.54 75.09 81.08
30 161.87 166.10 171.12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C.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解答题
21.(10分)某地的一个池塘由于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发绿发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调查发现,水体发绿主要是由于蓝藻、绿藻等浮游植物数量大量增长造成的。回答有关问题:
(1)池塘中原本生活着多种鱼类,这些不同食性的鱼类占据不同水层,这种现象体现出群落的     结构。池塘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2)池塘受污染后,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减少,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     ;该池塘在受到污染后很难迅速恢复的原因是     。
(3)有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适量投放一种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其原理之一是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     关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2.(12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决定因素是     和     ;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23.(9分)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    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I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     .
(3)在IV阶段,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4)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5)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24.(12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25.(12分)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一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     .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     .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     .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恢复力稳定性     (填“增强”或“减弱”).
(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     ,捕食者的数量为     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动态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人工种植的水稻田 D.海洋中的全部鱼
【答案】D
【分析】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解答】解: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所有生物构成群落,A错误;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包含群落,B错误;
C、人工种植的水稻田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包含群落,C错误;
D、海洋中的全部鱼只包含了部分物种,不属于种群或群落,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
2.(2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答案】B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2、群落演替: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解答】解:A、根据种群密度的定义可知,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正确;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但仍会产生新个体,B错误;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C正确;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层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乔木变成优势种,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种丰富的调查的方法,能够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捕食的区别,掌握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再结合选项准确判断。
3.(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B.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C.某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D.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一定越多
【答案】D
【分析】1、演替的特点可描述为:
(1)群落发展有顺序、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演替是由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即演替是由群落控制的;
(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形成顶极群落。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即达到K值,形成“S”型增长曲线。
3、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解答】解: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B错误;
C、校园的草坪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C错误;
D、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的种群也越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群落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2分)森林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等,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
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演替速度但不会改变演替的方向
【答案】D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植物类群的差异是区分不同森林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森林群落的形成速度受群落内部的因素影响,也受土壤、气候和物种迁移影响,B正确;
C、适度砍伐森林可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
D、人类活动影响森林群落演替速度、改变演替的方向,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查群落的空间结构,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识记群落空间结构的内容,理解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包括多个物种。
5.(2分)关于物种丰富度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C.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没有太大的关系
D.不同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答案】C
【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从纬度高的南极地区到纬度低的赤道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从赤道到北极,丰富度又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赤道地区温度高,水分大,故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
【解答】解: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A正确;
B、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这是由于赤道地区温度高,水分大,故生物种类多,丰富度大,B正确;
C、物种的丰富度与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水分等有关,C错误;
D、不同群落,物种的丰富度不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特征及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应用能力及识图分析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6.(2分)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B
【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2、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解答】解:A、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环境容纳量受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对该蚜虫而言,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正确;
C、该环境中这种植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这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特征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识记和理解估算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识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2分)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某地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恢复了大片的林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大
B.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退耕后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C.可用样方法调查退耕前农田内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
D.退耕还林过程中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也会发生变化
【答案】B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主要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退耕还林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A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则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B错误;
C、蚯蚓的活动能力弱,因此样方法可用于调查某农田内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群落演替是指一种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因此退耕还林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8.(2分)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草原的放牧演替
B.火山岩上长出了植物
C.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B
【分析】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草原的放牧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火山岩上长出了植物属于初生演替,B正确;
C、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这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这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2分)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答案】A
【分析】1、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解答】解: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自变量是时间,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统计,A正确;
B、蚯蚓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跳蝻和蚜虫都用样方法,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双子叶植物,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2分)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鱼遇到仔鱼过多时,会吃掉部分仔鱼,成年鱼和仔鱼属于捕食关系
B.草原上分布的不同牧草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C.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D.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
【答案】C
【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2、估算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解答】解:A、捕食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A错误;
B、草原上不同地段上分布着种类和密度不同的牧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C正确;
D、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种间关系及实例;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2分)如图表示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低温和低湿度,乙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适宜范围是高温和高湿度,它们适宜的生存的环境不相同.
【解答】解:A、由题无法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关系,A错误;
B、只有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说,种群没有这些特征,B错误;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C错误;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对甲种群不适宜,对乙种群适宜,所以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2分)如图中的A曲线表示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图中的B曲线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群落中生产者数量的变化
C.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D.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答案】C
【分析】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有共生、竞争和捕食等.
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所以b可能代表的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共生、捕食、竞争的关系曲线:
13.(2分)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知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解答】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A错误;
B、由图可以看出,a、b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由于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其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B错误;
C、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主要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C正确;
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与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立意比较新,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4.(2分)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是非同步性的变化,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乙的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表示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解答】解:A、根据分析,甲表示被捕食者,乙表示捕食者,则甲表示兔子,乙表示狼,A正确;
B、狼的K值接近B点和最低点之间一半对应的数值,B错误;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对应的数值,在这个数值的上下波动,C正确;
D、据图分析,第2年,狼的数量上升,而第3年,因为缺乏食物和种内斗争而下降,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通过图示分析出两个种群的关系;判断出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是本题的关键。
15.(2分)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自桦等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
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答案】D
【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后,该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物种丰富度不同,属于次生演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故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多选题
(多选)16.(3分)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不同种的昆虫只在一定的垂直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同一垂直高度上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答案】ACD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植物是由于阳光决定的,动物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因此,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答】解:A、不同海拔高度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
B、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
C、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
D、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通过坐标曲线图分析考查了群落的有关问题,要求考生熟记群落的相关知识点,特别要注意高山上生物的分布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区别。
(多选)17.(3分)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鹰的捕食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AC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20%,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B正确;
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C错误;
D、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故选:A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多选)18.(3分)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答案】ABC
【分析】根据柱形图可知,在自然滩涂中随着泥层深度的增加,底栖动物种类都是先增加后减少。互花米草的入侵使得20﹣25cm层的生物种类明显减少,故互花米草的入侵对处于20﹣25cm层的生物种类影响最大。
【解答】解:A、滩涂底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在泥层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正确;
B、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减少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据图分析,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最少,C正确;
D、互花米草的入侵底栖动物种类发生改变,则改变群落的结构,D错误。
故选:ABC。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群落的结构,难度不大。
(多选)19.(3分)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答案】ABD
【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由图中曲线可知,甲为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故A正确;
B、乙为初生演替,如光裸岩石上进行的演替,则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快、历时短,故B正确;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然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在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故C错误;
D、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多选)20.(3分)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的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24.0 25..9 38.6
10 13.24 14.73 15.64
20 72.54 75.09 81.08
30 161.87 166.10 171.12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C.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答案】AD
【分析】表格分析:随砍伐强度的增加,生物量不断增加;在同一砍伐量情况下,随着年限的增加,生物量也逐年增多。
【解答】解: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A正确;
B、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水平结构,B错误;
C、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能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含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三、解答题
21.(10分)某地的一个池塘由于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发绿发臭,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调查发现,水体发绿主要是由于蓝藻、绿藻等浮游植物数量大量增长造成的。回答有关问题:
(1)池塘中原本生活着多种鱼类,这些不同食性的鱼类占据不同水层,这种现象体现出群落的  垂直  结构。池塘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也会越少  。
(2)池塘受污染后,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减少,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  次生演替  ;该池塘在受到污染后很难迅速恢复的原因是  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污染超过了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  。
(3)有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适量投放一种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其原理之一是利用了不同物种之间的  捕食  关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间接  价值。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间关系:(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4、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解答】解:(1)池塘中原本生活着多种鱼类,这些不同食性的鱼类占据不同水层,这种现象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从能量角度分析,因为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也会越少,所以池塘中肉食性鱼类数量较植食性鱼类数量少。
(2)池塘中原本生活着青鱼、鲤鱼、鳙鱼等多种鱼类,受污染后,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幅减少,其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一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污染超过了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在受到污染后很难迅速恢复。
(3)鲢鱼滤食藻类,说明鲢鱼和藻类属于捕食关系。适量投放一种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垂直 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含能量越少,生物数量也会越少
(2)次生演替 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污染超过了池塘的自我调节能力
(3)捕食 间接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概念,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影响因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识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各小题,难度适中。
22.(12分)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决定因素是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30只/mL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D和E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水平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B和F  代表的类似.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解答】解:(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
(2)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故答案为:
(1)出生率 死亡率 30只/mL
(2)
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曲线、种间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三种水生动物的关系判断出相应的生长曲线.
23.(9分)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图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
(1)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I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Ⅱ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大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次生  演替,在从Ⅰ﹣Ⅳ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提高  ,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  增强  .
(3)在IV阶段,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  垂直  结构.
(4)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  和  方向  进行.
(5)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柱形图表示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群落类型变化为: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灌木和乔本的种类数都逐渐增多.
2、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针叶林中垂直结构明显,可为动物提供各种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
3、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4、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答】解:(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I阶段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II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在从I一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逐渐增强.
(3)在IV阶段,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大部分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2)次生 提高 增强
(3)垂直
(4)速度 方向
(5)负反馈调节
【点评】本题以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为题材,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及结果;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准确判断影响动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24.(12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能量逐级递减,较长食物链无法满足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摄入  。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植食性动物甲有捕食驱赶作用,使其数量减少;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该食物网中的肉食性动物有捕食驱赶作用,使植食性动物乙因减少天敌而数量增加  (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大型肉食动物对野猪有捕食作用,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破坏;该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有驱赶作用,使其对农作物的破坏减少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解答】解:(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较长食物链无法满足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植食性动物甲有捕食驱赶作用,使其数量减少;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该食物网中的肉食性动物有捕食驱赶作用,使植食性动物乙因减少天敌而数量增加。
(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大型肉食动物对野猪有捕食作用,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破坏;该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有驱赶作用,使其对农作物的破坏减少。
故答案为:
(1)能量逐级递减,较长食物链无法满足较高营养级的能量摄入
(2)①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植食性动物甲有捕食驱赶作用,使其数量减少
②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该食物网中的肉食性动物有捕食驱赶作用,使植食性动物乙因减少天敌而数量增加
(3)①该大型肉食动物对野猪有捕食作用,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破坏
②该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有驱赶作用,使其对农作物的破坏减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12分)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一猎物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  垂直结构  .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  种类数  .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  次生演替  .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恢复力稳定性  减弱  (填“增强”或“减弱”).
(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  N2  ,捕食者的数量为    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据图1可知,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种类处于动态变化中,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据图2可知,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
【解答】解:(1)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3)分析该模型,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K值为N2,捕食者的数量为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种类数
(2)次生演替 减弱
(3)N2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过程的变化,明确生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