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疑促思维,对比阅读促感悟
——《天窗》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
从课题出发,紧扣“天窗”基于成人和孩子不同的意义,快速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课文最后一段,激发探究意识,切入“下雨天”和“临睡前”这两个描写相似的场景,通过对比阅读,以一带一,体会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感悟天窗带来的慰藉。从而落实本单元“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思想感情”这一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
课文简析:
本课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全文分为三部分,先交代了天窗的来历,再选取了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下雨天和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从小小的天窗获得乐趣和慰藉。最后,由天窗生发出对孩子们想象力的思考和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锐”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慰藉、霸气十足”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体会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体会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提取信息,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质疑:什么是“天窗”,有何作用?
2.阅读课文1——3段,提取信息,解决疑难。
(1)结合课文插图,从第3段直接提取信息,明确什么是“天窗”。
(2)引导结合第1——3自然段的内容,了解天窗的作用。
预设:乡下人家在屋顶上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就叫作“天窗”。旧式建筑都是木板窗,在大风大雨的日子里,关了木板窗,全靠天窗采光。
3.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欣赏桐乡乌镇带木板窗的建筑。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从小生活在这里,对这天窗感触颇深,三十多岁离开家乡后写下了这篇散文——天窗。
(2)补充资料,了解作者。
茅盾(1896 年-1981 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 年 3 月 14 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 25 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慰藉 卜落卜落 一瞥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蝙蝠 猫头鹰
(1)指名读词,随机正音,帮助理解。
重点指导——慰藉
①指导正音“wèi jiè”
②观看“微课”,了解“慰藉”的意思,并区分“藉”与“籍”。
重点指导——卜落卜落
①“卜”在词语中念“bǔ”,这也是一个姓氏。
②“卜落卜落”在文中是拟声词,“落”字念轻声。
(2)聚焦笔画繁多的生字,指导书写。
“滩”字中间的“又”要变形,横撇上斜,捺改为点,右边“隹”的单人旁要注意与“又”的穿插。
“鹰”笔画较多,“广”写宽大一些,里面的横画注意间距均匀、紧凑。
“慰”和“霸”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将“慰”的上半部分和“霸”的下半部分写紧凑。
3.围绕课题,理清脉络。
(1)通过刚才对课文1——3段的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设计“天窗”的作用在于——采光。但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的作用仅是采光吗?
(2)学生带着疑问默读课文。
(3)集体交流,形成板书。
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几次出现“慰藉”这个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
采光
天窗 下雨天
慰藉
临睡前
(4)小结:文中,茅盾先生不仅介绍了天窗的由来,还用很大的篇幅写了天窗在“下雨天”和“临睡前”这两个特殊时刻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板块三:聚焦结尾,学会质疑
1.学生默读结尾自主质疑,师生整理问题。
预设1: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预设2:课文中的“无”和“虚”指什么,“有”和“实”又指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前三段中提取信息,了解了天窗的来历,还借助文中的两个“慰藉”梳理了课文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板书设计:
采光
3.天窗 下雨天
慰藉
临睡前
第二课时
板块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开天窗的位置、形状、原因,知道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天窗是他们“下雨天”和“临睡前”唯一的慰藉。同时,我们还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1.课文中的“无”和“虚”指什么,“有”和“实”又指什么?
2.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板块二:细读课文,感悟“慰藉”
1.整体感知。默读4——7段,交流:在“下雨天”和“临睡前”这两个特殊的时刻,孩子们凭借什么,让天窗成了自己唯一的慰藉?(板书:想象)
2.聚焦“临睡前”,感悟“慰藉”。
学习活动:
第一步,默读第7段,画一画孩子们从天窗“看到的”和“想到的”。
第二步,同桌合作,照样子摘录词语填写表格。
学习单
时间 看到的 想到的
临睡前 无数可爱的星
一朵云
3.集体交流,完善表格。
预设:一粒星——无数可爱的星;一朵云——无数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蝙蝠、夜莺、猫头鹰……
4.引导质疑,体会语言美。
(1)交流:从表格中梳理的内容,你感受到什么?(想象神奇、丰富)
(2)引读:夜晚,你会从天窗上的一粒星,想象到——无数可爱的星;你会从天窗上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你会从天窗上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3)质疑:这样的表达也很清楚,而且形成了一组排比,读起来蛮有节奏的。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预设1:用上“闪闪烁烁”一词,这星星才是可爱的,富有美感的。
预设2:没有“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就体现不出“奇幻”。
①体会画面美。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象,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②体会节奏美。关注三个短语之间的顿号,再读读这个句子,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3:作者用“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这样的句式来写,说明每个孩子的想象都不一样,而且最后用省略号,给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①启发想象。这也许还是什么呢?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
你会从那小玻璃窗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②师生配合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
5.聚焦“下雨天”,感悟“慰藉”。
(1)默读课文,比较异同。
孩子们晚上看着天窗,展开丰富的想象,得到慰藉。再读一读第5段,思考:这一段和第7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
同:孩子们从天窗看到景物后展开想象。看到雨和闪电,想象到风雨雷电一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
异:没有具体写“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这世界”。而且,没有将雨、风、雷、电分开逐一想象。
教师小结:是呀,这两段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第7段将孩子们的想象写得非常具体,而这一段,作者写得非常概括。
(2)想象练笔,体会“慰藉”。
学习活动:
这雨,这风,这雷,这电,它们会怎样猛烈地扫荡世界?请你模仿第7段,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展开想象写具体。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预设1: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卜落卜落跳的雨脚,想象到那雨时而像断了线的珍珠,时而像泼,时而像倒,把世界冲刷得干干净净。
预设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划过的带子似的闪电,想象到也许是巨人拿着耀眼的利剑划破天空,划穿湖面,划裂大地。
预设3: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飘落的树叶,想象到风像狮子一样怒吼着,吹得树枝折了手臂,拍得窗户只发抖,吓得小动物们一声不吭。
预设4:你会从震耳欲聋的雷声,想象到或许是雷公公发怒了,或许是巨人睡醒了,或许是外星人入侵了,吓得人们大气不敢出。
……
小结:果真如作者所说,你们想象中的风雨雷电猛厉地扫荡了这个世界,比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4)质疑:你们的想象非常丰富,写得也很生动,可是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而要写得这么概括呢?
点拨小结:作者不写,你们也能想象到他想写的内容,而且每个读者想到的还都不同,这样,岂不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再者,文章要有详有略,才能凸显重点。
6.回扣关键句,感悟“慰藉”。
(1)齐读第5段和第7段,交流:为什么到了“下雨天”和“临睡前”,小小的天窗就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引导理解“想象锐利起来”:天窗就像一个放大镜,把孩子们此时的感受放大了十倍百倍,使孩子们的想象更加敏锐、丰富。
教师小结: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原本的无聊、无奈,变成无穷的欢乐。
(2)引读关键句:下雨的日子,你被大人关在黑洞洞的屋里,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板块三:回顾疑问,总结全文
1.解决疑难,深化主题。
学完了全文,你们能结合第5、7两段内容,解答上节课留下的疑问了吗?
1.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2.课文中的“无”和“虚”指什么,“有”和“实”又指什么?
引导小结:孩子们从“虚”“无”的想象中,看到了美好的大千世界。
2.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1)教师总结:想象力是神奇的。有了想象,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有了想象,能看得到更真实、更广阔、更复杂的世界。
(2)推荐阅读:如果大家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大作家,可以去读读《茅盾散文集》,全书共分八卷,《天窗》就收录在卷一的“散文小品”中,其中卷五“往事自叙”记录着茅盾的童年生活。
板书设计:
采光
3.天窗 下雨天 “无”中看“有”
慰藉 想象
临睡前 “虚”中看“实”